开书单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首先不说众口难调,最怕的还是误人子弟。对于初学者推荐书,更是如履薄冰,太难了看不懂且消磨兴趣,太通俗了学术性又不强,特别是如果你推荐的书有问题,对他人的负面影响可能持续日久。
我觉得,要给历史学新生推荐书目,这些书必须有以下特点。
1.经典性
2.时效性
这些书又不能太过老旧,比如民国时期的很多大师著作 ,看上去确实才华横溢,但受限于那个年代的研究积累,其实很多认识已经被推翻或修正了。那这种书就仅存学术史的意义,不适合初学者阅读。
3.基础性
马克·布洛赫
《历史学家的技艺》
在需要回答“历史有什么用”这个几乎所有学历史的人都会面对的尴尬问题时,如果读过这本书,大概会觉得不难理解。布洛赫是法国年鉴学派的开山鼻祖,世界级的历史学宗师,这本一百来页的小册子从作者自身的研究经验出发,简明扼要地介绍了历史学的性质、旨趣、意义、价值,基本的研究方法和应该关照的对向。在刚刚接触历史学的阶段,尤其需要不被谬论和偏见带偏,这本书的意义正在于此。
严耕望
《治史三书》
也是大名鼎鼎的史学入门必读书。布洛赫的书所引的都是欧洲史的例子,对于大部分中国学生来说可能会觉得隔膜,但严耕望是一个中国史大师,且他的文字平实、质朴,毫不做作,哪怕是初学者,读起来也让人毫无障碍。作者用最简单的话,告诉读者,历史学研究有哪些原则,哪些注意事项,哪些原理,应该怎么研究,怎么选题,怎么写作,有什么格式,有什么技术诀窍。我觉得可以给这本书的最高的赞誉就是——这本书的存在是让人不走弯路的。
荣新江
《学术训练与学术规范:中国古代史研究入门》
如果说上面两本书还比较侧重方法论,较为宏观的话。那这本书就事无巨细了,堪称中国古代史研究入门的保姆级指南。荣老师是当世首屈一指的历史学大家,成果累累,书中也凝聚着他在个人研究中积累的丰富经验。本书主要告诉一个新手,如何在当代历史学范式下开展符合规矩的历史学研究,包括材料的搜集、学术史的检索和梳理、论文的写作,研究和写作时需要注意的规范(这很重要)。本书的一大特色在于荣老师以他深厚的中古史和西域史研究功力,细致地介绍了中古史和敦煌学的史料与研究,提供了十分有价值的索引。
黄永年
《古文献学讲义》
史料是历史研究的基础,没有史料的历史学研究一概是空中楼阁,没有意义。但是能正确地找到史料、阅读史料、读懂史料,是需要具备许多基础性知识,这对绝大多数仅受过中学文言文教育的人来说首先是一道门槛。作为文献学和唐史大家,黄永年先生的这本书无过于最佳的文献学入门书籍。这本书尤其侧重于目录学与版本学两个文献学中与历史研究者中最息息相关的分支。在目录学讲义中,黄先生介绍了中国古代都留下哪些类型的书,古人是怎么对图书分类的,历代都留下来哪些意义重大的基本古籍。在版本学讲义中,黄先生介绍了古籍作为“书”的形态的基本知识,不同时期版本的特点和鉴别方法。这些知识都是需要牢牢掌握的,如果文献学的基础不牢,越学到后面会越发吃力。
陈高华
《中国古代史史料学(第三版)》
再次重复,史料是历史研究的基础,那么史料该去哪找呢?对于新手来说,这并不是一个容易的问题,因为中国古代留下的古籍实在是太多了,特别是明清时期,简直是浩如烟海,去什么书里找到材料呢?这就需要对历朝历代的基本文献和他们的内容大略心中有数,才能按图索骥。这本书就是帮助你达成这点的,按照断代,介绍了这个时期比较重要的史料,以及其史料价值。当然限于篇幅,这本书到明清部分就偏弱了,但对本科低年级新生来说是足够了。
吴宗国主编
《中国古代官僚政治制度研究》
史料是历史研究的基础,但制度也是。邓广铭先生认为,历史学研究有四把钥匙,目录、职官、地理、年代,职官所代表的其实就是制度。中国古代发生的任何事情都被一定制度所约束,如果弄不清自己研究相关的制度,那么根本无法开展正当的研究,只能沦为笑柄。
历朝历代的制度都有着非常大的差异,但他们之间又有很多共性,一本对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综合性梳理著作,就变得很重要。钱穆的《中国历代政治得失》虽名气更大,但已经过于陈旧,且书中不乏许多经不起推敲的论断。与之相比,合北大中国古代史研究中心之力编纂的这部《中国古代官僚政治制度研究》,更适合历史学专业学生阅读。北大史学以政治制度史研究见长,这本书在很大程度上堪称北大史学的集萃,它以专题的形式,阐述了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发展脉络,既指出不同断代的特点,又能发现共性,对于新人建立对中国历史的宏观认识非常有帮助。
邹逸麟
《中国历史地理概述》
这也是一部在圈内人尽皆知的经典。地理是历史发展的舞台,若对古代中国地理一无所知,是很难理解许多历史现象的。更何况,史书里随处可见各种各样的地名和地方官名,若是不清楚他们的意义,连史料都不可能读懂。这本书的特点就是广,基本涉及了历史地理的各个领域,自然、人文、政治、文化、经济、人口地理,都做了梳理。懂地理和不懂地理,阅读史书是截然不同的两种感觉,一定不要忽视地理的重要性。
陈苏镇、张帆
《中国古代史读本》
历史研究不是图一乐,看了那么多书,到最后,你的研究成果还是得靠写论文表现。在我们这个专业,很多人并不是看不懂史料,也不是提不出问题,最致命的问题是不会写论文,不会用严谨的逻辑和凝练的语言将自己的想法规范地表达出来。论文写作能力绝对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学会的,我也是到了大四才稍稍进入论文写作的门径。
那么如何学习写论文呢?多看大家的作品、揣摩其写作思路和方法不失为一种最好的方法。这本书由北大历史系的两位非常重要的学者,挑选了40余篇中国古代史经典论文编纂而成。这些论文基本都出自大学者之手,且是在学术史中具有重要意义的经典文章。未必每篇都要读,但选读一些感兴趣的,细细品味大家是如何处理史料、谋篇布局、展开论证的,对自己的学术写作和格调都会有很大帮助。
彼得·伯克
《历史学与社会理论》
虽然这本书并不是低年级学生,并不是没有过一定具体的历史研究经验的人能读懂的,但把它放到这里也不是为了凑数的。我们的研究毕竟不同于乾嘉学派,理论已经是当代历史学不可回避的主题,要不要在历史研究中运用理论?如何运用理论?这些都是争论不休的问题。个人的看法是,你可以不用,但不能完全不懂,更不能自己不懂还去嘲笑理论和运用理论的同行。
彼得伯克未必是一个一流的历史研究者,但绝对是顶尖的史学理论与史学史家。这本书并不晦涩难懂,就是在十分全面地介绍,社会科学中有哪些理论可以运用于历史学研究中。其实这本书更像是工具书,可以随时查看。
在这个问题上我还想多说两句,对于历史学的初学者,最重要的是包容而开放的心态,过早地把自己圈定于某个断代,某个方法,甚至自称自己属于某某学派,这些都是非常滑稽荒谬的行为。只要是有用的理论、方法,就要抱着愿意学习的心态去面对,才不会把路走窄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