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的四个部分:一部全球化历史欧洲世纪

★一部真正意义上的全球史研究著作

★覆盖范围在很多方面都超过了布罗代尔

★当代法国历史学界的最新荣耀

★荣获首届国际历史科学大奖

致中国读者

首先,有个问题需要澄清。今天欧洲历史学家已经意识到,将世界史简化为欧洲史不仅不再可能,而且也是不适宜的,即使我们依然是欧洲中心主义(像卡尔·马克思那样具有批评精神与普遍主义精神的人也没能摆脱它)的持有者。同时,也不能再以过去几个世纪里我们所使用的方式、方法向世界上的其他国家讲述世界史。

那么,对于至今至少五个世纪以来在欧洲确定与书写并在世界其他地方传播开来的那些历史学知识、经验,应该加以抛弃吗?我没有放弃我所拥有的知识、经验与研究手段,而且还一直力图从外部,尤其从拉丁美洲的角度来认识欧洲历史,并不断重新审视我对历史认知的贡献与局限。作为欧洲人,我应该优先阐述欧洲霸权的起源、机制与各种特征,以及欧洲霸权在全世界常常显示出来的具有扩散性与破坏性的运作方式。我力图在著述中保持这样一种整体视角。

可以说,《世界的四个部分》一书只是对16世纪给出的一种欧洲阐释,仅此而已。但是,我用了约50年的时间来研究西班牙殖民美洲(尤其针对西班牙殖民墨西哥)的历史,这使得我得以更好地理解什么是欧洲殖民,更好地理解欧洲殖民在美洲土著、混血族群那里所引发的各种反应与反抗。我很早就了解到在土著社会、传教士所属的教会、西班牙王国代表与欧洲商人之间所形成的各种关系。这使我必须和历史事件保持一定距离,摆脱新大陆的界线,将那个年轻的殖民社会置于社会、经济与政治的背景中,那是它所拥有的特有的社会、经济与政治环境,同时它也朝向西欧、菲律宾与中国,朝向黑奴的非洲、西属秘鲁(在波托西拥有矿藏)以及葡属巴西。由此,我首先对西化的过程进行了充分的反思(《想象的殖民化:西属墨西哥的土著社会与西化(16—18世纪)》,思考了欧洲图像的影响(《图像的战争:从哥伦布到〈银翼杀手〉(1492—2019)》、混合的机制《梅斯蒂索人的心智:殖民化与全球化的思想动力》),然后才撰写了本书。

全球化沿着伊比利亚人的道路从16世纪开始发展,在19世纪、20世纪上半叶达到顶峰。伊比利亚全球化转变为欧洲人进而为西方人主导的全球化。今天,种种迹象显示全球化的火炬正在来到东方,中国将在全球化中承担起主导作用。对于西方人来说,很难接受西方人所自我建构的这个世界即将结束,也很难放弃西方人在距今500年间所建立的霸权。我作为16世纪历史的研究专家对这一结果并不感到十分惊讶,因为早在文艺复兴时期伊比利亚人就发现了中华帝国,并为中华帝国的技术成就、城市建设与中华帝国的富庶而感到惊讶与垂涎。在16世纪,明朝时期的中国对于当时伊比利亚商人来说是世界上最大的市场,对于天主教传教士来说,则是最大的潜在信众群之所在地。

面对当代出现的重大转折,16世纪历史的研究专家可以做些什么?研究西方全球化的伊比利亚根源可以带给我们哪些思考?我深信对过去的分析有助于我们更加清醒地面对全球的当下状态,它提供给我们若干方法去阐释全球化现象。要知道,全球化现象曾长期被史学家所忽视,或者说,对全球化现象的研究基本被限制在发展生产力的视角下。

按照西方传统的历史范畴划分方法,现实通常被分割成经济、政治、宗教与文化的不同层面。这种研究方法并不适合阐述具有如此广度与复杂性的全球化发展过程。此外,将全球化历史与世界历史或各个帝国的历史相混淆是错误的,尽管现在这种混淆在很大一部分西方史学家那里广泛存在。

全球化到底是什么?从研究16世纪伊比利亚的扩张出发,可以得出结果——全球化是被各种原动力与力量所形成的一个整体所建立的,这些原动力与力量将世界的不同部分连接、整合并组织起来。在15、16世纪,欧洲、非洲、美洲与亚洲逐渐相互连通,这种情况是空前的。与各个帝国各自的原动力不同,这些融合成一体的力量组并非产生于明确的、有意识的政治企图,亦非源于直接可辨的纲领性计划。伊比利亚全球化并不是天主教帝国的国王们派遣哥伦布、麦哲伦去探索世界所导致的结果,也不应将伊比利亚全球化与西班牙、葡萄牙的殖民扩张以及他们的经济、军事动机相混淆。当伊比利亚人通过印度、菲律宾与亚洲世界相联系时,是区域力量(中国、日本、莫卧儿帝国)将伊比利亚人融入他们的运转与活动中,而不是伊比利亚人将区域力量融入自身的运转与活动中。全球化将一直处于分离状态的不同的地缘政治、不同的经济空间连接起来,并使之同步。

在全球化运动中,尤其在我称之为“伊比利亚全球化”的运动中,显示出世界范围内的两种原动力——西化与全球化,它们在一个扩张的空间中持续地展开并发挥作用。西化与全球化都承载着社会组织、政经控制、意识形态控制(针对想象、智识、信仰等)的各种形式,它们逐渐在世界的各个部分扎根,同时也遭遇到或大或小的抵制。西化首先表现为各种欧洲模式在欧洲之外的投射与传播的一种持续进程,它旨在经过适应、和解或强加、毁灭的过程,改变地区现实。西化不断地与新的社会环境相互作用,有时通过对话与调解,而更为常见的是通过暴力与战争。西化企图塑造或重塑地区空间的所有组成元素,尤其针对精神(皈依基督教)、行为(工作组织)与生活方式(家庭、性、消费)。西化在各地生根,同时导致了各种“混合”(Métissages),西化以不同的方式因地因时地控制并引领这些混合。

西化产生了哪些后果?杂交混合的社会、诸说混合的基督教……一并转化成西欧的外围空间,这些外围空间对于西欧来说,是可以提供预见性参考的新的社会经验的实验场,如西班牙帝国的殖民社会、巴拉圭的耶稣会传教区就属于这种外围空间。

全球化这一原动力总是伴随着西化,而且它是西化的基础。全球化旨在欧洲以外建立起欧洲支配性的根基,它们扎根海外,在原则上围绕着语言与宗教方面严格的正统观念以及智识、教义与法律方面的完美连续性构筑起来,不受其他任何影响。它们并非一成不变,位于大洋彼岸的欧洲大地上发生转变,它们就跟着产生演变、更新。如智识模式与政治模式的变化、宗教方面的参照资料的变化,甚至还包括艺术风格上的变化。此外,在一些总是与殖民权力的各种因素相连的特殊领域,如语言(拉丁语、西班牙语、葡萄牙语)、时间表达、法律法规(单纯源于罗马)、罗马天主教教义、哲学推理(亚里士多德哲学及之后的启蒙思想潮流),欧洲支配性也在美洲世界扎下了根,同时排斥那里一切新情况的影响。欧洲所形成的欧洲中心主义的力量持续上升,这股力量使欧洲支配性在海外的根基得以抵御住外部世界的影响,并使其持续地被带回欧洲,在那里重新找到根源,重新定位。

在16、17世纪,西化与全球化在世界各地显现出来,二者错综复杂地相互交织。我认为,这两种原动力在当代全球化中具有它们的对等物。而且,这两种原动力为阐释我们所实验的各种变革机制提供了可能,因为它们为全球化的未来提出了一些基本问题:全球化如何展开?它的形成路径、发展节奏与速度、机能障碍与挫折、失败是怎样的?全球化面临哪些抵制?在这个意义上,研究伊比利亚全球化对于21世纪来说是具有价值的。

在本书中,有诸多问题没有涉猎。如我在《那里是什么时间?——现代黎明前的美洲与伊斯兰教》(关于17世纪的奥斯曼帝国与墨西哥)与《鹰与龙——全球化与16世纪欧洲在中国和美洲的征服梦》(关于中国与墨西哥)中进行的区域研究。欧洲历史话语的全球化与欧洲范畴(如时代观念)的强制性孕育了我在《时间机器——当欧洲开始书写世界史》中的探索。此外,由于我的一些著述被用于中等学校的教学,这促使我写作了《历史何为》。我相信,在21世纪,无论在欧洲还是在世界的其他地方,教授如下这种历史的需要是迫切的:该历史可以提供给新一代人必不可少的方法与手段,使其可以在这个全球化的世界上纵横、驰骋。

近期我的研究主要聚焦“地区”与“全球”这些必须要“历史化”(即作为历史学家去重新思考)的范畴。此外,还关注“全球化的内部”在伊比利亚人殖民的美洲是如何建构起来的。这一“全球化的内部”是全球化推力在特定时间、特定地点的地区体现,它是我的论著《与一个新西班牙混血儿的谈话》的主题。

亲爱的中国读者,我们虽未曾谋面,我无法与您及今天构思并书写历史的中国同行、学生们展开对话,但是我希望未来的一代人可以在面对并整合我们的知识时,相对于以揭示任何一个历史真实为目标,能够更多地带给21世纪的世界以创造性的飞跃,正如欧亚两个大洲在过去数个世纪中经历的一次次复兴所带来的飞跃一样。

[法]塞尔日·格鲁金斯基(Serge Gruzinski)

法国国家科学研究中心名誉研究主任

法国高等社会科学研究院博士生导师

【内容简介】

在十六世纪,西班牙人和葡萄牙人的足迹遍布世界各地。西班牙人征服了新大陆,葡萄牙人在非洲、印度和中国的海岸登陆。这不仅仅是商业或军事的扩张,伊比利亚水手、士兵、商人和牧师对外输出了宗教信仰、哲学思想、行为模式、经济制度、建筑、音乐及艺术风格甚至时尚。这就是为什么我们可以把这次全球行动理解为第一次欧洲全球化,并视为欧洲历史上的一个转折点。

伊比利亚的全球化扩张在美洲非常成功,部分美洲因此被改造成了“拉丁美洲”。由于奴隶贸易的存在,它在非洲并不是那么成功;由于遭遇亚洲帝国——印度、日本和明朝时期的中国的强烈抵制,伊比利亚全球化在亚洲也以失败告终。

伊比利亚全球化的机制是什么,它对其他社会、文化和文明的影响是什么,它是如何被抵制的,以及它是如何在各地引发混合的,诸如此类在本中提及的问题,将为读者提供另一种分析欧洲现代性和看待我们当今世界全球化问题的视角。

【编辑推荐】

本书在国际学界经常被与法国历史学家费尔南·布罗代尔的名作《十五至十八世纪的物质文明、经济和资本主义》进行比较,二者均论述全面、参考文献丰富、举例多样。差异是布罗代尔侧重于商业、金融、政治层面的研究,格鲁金斯基则强调对文化产品的分析。格鲁金斯基认为16世纪的全球化在文化方面是一次尝试,美洲是该尝试的试验场,它以墨西哥城为中心,创造了不同世界的融合。作者在肯定该探索的价值的同时,并没有回避殖民给当地人造成的痛苦与创伤,谈到了殖民者对印第安人的残酷剥削、对拉丁美洲财富的疯狂掠夺。此外,同布罗代尔的著述相比较,格鲁金斯基不再以欧洲为研究内容的中心,而是聚焦这一特殊时段墨西哥在全球化中扮演的核心角色,以及它在人、思想、器物的交流与传播中发挥的重大作用,关注哥伦布发现新大陆以前的美洲同文艺复兴的欧洲之间在表现形式与风格上发生的融合。格鲁金斯基力图避免种族中心主义的片面性,突出了美洲与亚洲的杰出人物对早期全球化的积极参与,他们对西方文化、技艺的习得、融合与运用有时表现出比欧洲艺术家更高的才能。

【作者简介】

[法] 塞尔日•格鲁金斯基(Serge Gruzinski,1949-),格鲁金斯基是以拉美史研究著称的法国当代历史学家,也是全球史和跨国史研究领域的先驱。1969年,他进入法国国立文献学校,在那里完成了他有关16世纪佛兰德斯的论文。1970年,一次去墨西哥 的旅行唤起了他对这个“新西班牙”及整个拉丁美洲的兴趣。1973—1975年,他成为设在梵蒂冈档案馆中的罗马历史研究所以及委拉斯开兹之家的成员。1983年,他进入了1939年成立的久负盛名的法国国家科学研究中心——这是欧洲最大的基础科研机构,1989年他开始担任该研究中心的主任一职。自1993年起,他任法国社会科学高等研究院院长。

格鲁金斯基的研究方向是美洲和亚洲的殖民化,他的研究领域包括了作为混血及混合空间的诞生地以及作为全球化的最初表现的殖民经验,针对历史上西班牙对墨西哥的殖民撰写了多部著作:

《想象的殖民化:西属墨西哥的土著社会与西化(16—18世纪)》(1988)

《图像的战争:从哥伦布到〈银翼杀手〉(1492—2019)》(1989)

与人类学家卡门•贝尔南合著了《偶像崇拜:宗教科学的考古》(1988)

聚焦文化融合的形式与机制,出版了《梅斯蒂索人的心智:殖民化与全球化的思想动力》(1999)

《世界的四个部分:一部全球化历史》(2004)

《鹰与龙:全球化与16世纪欧洲在中国和美洲的征服梦》(2012)等。

THE END
0.公元1500年为什么会成为全球史的分期?——读斯塔夫里阿诺斯的如果不是读《全球通史》,或者从别的地方了解到斯塔夫里啊诺斯的“全球史观”,作为一个中国人,谁会想到把公元1500年去作为历史的分期呢?在中国历史上,公元1500年是明朝的第九位皇帝朱佑樘在位的时期,当时的中国稳定、繁荣,文明高度发达,在世界上处于领先的地位,远未到大变革的前夜,更不是历史的转折点。但在以斯jvzquC41yy}/lrfpuj{/exr1r1:35l74:gk1c@
1.【人文科学研究院】什么是全球史?首页 学校概况 院所设置 师资队伍 书院生活 教学培养 科学研究 成果转化 国际合作 党群园地 En 招聘 招生 就业 招标 邮件 Egate 校历 图书馆 信息公开 IT服务 联系我们 【人文科学研究院】什么是全球史?发布时间2024-12-17文章来源 人文科学研究院责任编辑裴心语jvzquC41yy}/uqfpijgjvnhj0gjv0ls142851:7381i229:c33659;51rcmf0qyo
2.世界历史(上)1、杰里·本特利、赫伯特·齐格勒著,魏风莲等译:《新全球史》(上下),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2、皮特·N·斯特恩斯等著,赵轶峰等译:《全球文明史》(上下),中华书局2006年版; 3、费尔南·布罗代尔著,顾良、施康强译:《15至18世纪的物质文明,经济与资本主义》三卷本,三联书店1992年版; jvzquC41vy€t{7xwfc4ff~3ep1931?71e4;26Bf693<628ucig4ivv
3.世界史|豆瓣阅读1963年,麦克尼尔出版《西方的兴起:人类共同体史》(The Rise of the West: A History of the Human Community,即将由中信出版社出版),史学界一般以此作为全球史诞生的标志。1964年,麦克尼尔在芝加哥大学开设世界历史课程,为此他为“学生和一般读者”将《西方的兴起》精编简化,于1967年出版《世界史》作为该课程的教jvzquC41tgge0mtwdct/exr1gdupm87493?378
4.对世界史研究中若干概念的辨析吴先生的整体世界史思想,最早源于其论文《时代和世界历史——试论不同时代关于世界历史中心的不同观点》(《江汉学报》1964年第7期),时间上与美国学者威廉·麦克尼尔的“世界史”、勒芬·S.斯塔夫里阿诺斯的“全球史”同期。这是睿智的中西历史学者在感知时代脉搏时各自的独立思考。相较而言,“整体世界史”概念含义jvzquC41yy}/e|xp0et0utl|1d}ze87246641}7246643Ad795>98A3ujvsm
5.全球史与国际关系研究的历史路径拓展摘要:面对百年变局的持续演进,超越“欧洲中心主义”的全球史研究为国际关系研究的历史路径拓展带来了诸多启迪。它揭示了非西方国家被“西方的崛起”所遮蔽和简化的历史,并将当今世界的“底色”更为清晰地展现出来;它的研究主题与全球化时代的国际关系研究议题高度“契合”,为国际关系研究的与时俱进和理论创新提供了更jvzquC41euyo0ls1fm€hzy4|izv`|pxjmz532;8pf9w049752:5u49752:82a>;:23930|mvon
6.全球通史(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小说免费全文阅读全球通史全书材料新、范围广,除了政治、经济外,还涉及军事、文化、教育、宗教、科学技术等各个方面,并吸收了20年来世界历史学研究诸领域的新成就,有强烈的现实感。自问世以来,被译成多种语言流传于世。这部通史被认为是第一部由历史学家运用全球观点囊括全球文明而编写的世界历史。 jvzquC41yy}/orkgkzy/exr172e62;581
7.大家手笔:经济全球化的中国方案深得人心马克思的世界历史思想作为历史唯物主义的重要组成部分,揭示了全球历史形成与生产力发展及经济全球化的趋势,即“各民族的原始封闭状态由于日益完善的生产方式、交往以及因交往而自然形成的不同民族之间的分工消灭得越是彻底,历史也就越是成为世界历史”。马克思充分肯定了经济全球化的历史进步性:它使人类历史突破了此前jvzquC41pg}t0lhvx0ipo8r1c1oofn}0ujznnHnf?CXUKr^4\x[sM‚WWk;H2YzN3j3>22;7
8.《全球通史》思维导图:洞悉全球文明的兴衰和历史悟空智能虽然他以《全球通史》闻名全世界,但实际上他著述颇丰,还有大量其他作品为学术界所称道。除《全球通史》外,斯塔夫里阿诺斯的其他作品还包括《1453年以来的巴尔干各国》、《奥斯曼帝国:它是欧洲的病人吗?》、《全球分裂:第三世界的历史进程》和《源自我们过去的生命线:新世界史》等。jvzquC41yy}/uqfpi{kykwjk0ipo8ftvkimg8:3:2=787mvon
9.世界史:从史前到21世纪全球文明的互动麦克尼尔《世界史》是公认的全球通史开山之作,第一次完整讲述了从史前到21世纪全球文明互动的故事,中文版首次出版。阿诺德汤因比、斯塔夫里阿诺斯、杰里本特利、何炳棣、许倬云、钱乘旦、刘新成等权威推荐。麦克尼尔《世界史》内容包罗万象,文字简明流畅,是一般教科书所不及的。不管是上班族、学生教师,还是商界人士、jvzquC41d0mvkmf{g0ipo8|gpj{b1A<571
10.全球史概论图书简介 本书是一本全面介绍全球史的概论性著作,可作为了解和研究全球史的入门指南。书中介绍了全球史的兴起、发展和基本理念,梳理了全球史研究的多元实践和主要展开短评 打开App写短评 韧勉2022-04-06 07:08:40 目前国内最新最系统的全球史研究学术史性质教材,从中国人的接受史视角写的,学起来十分清楚。jvzquC41o0jpwkfp0eun1ktqm1yvdsjev1968>>;:7
11.《全球通史》小说在线阅读《全球通史》是美国历史学家斯塔夫里阿诺斯最重要的一部著作,分为《1500年以前的世界》和《1500年以后的世界》两册。作者采用全新的史学观点和方 法,将整个世界看做一个不可分割的有机的统一体,从全球的角度而不是某一国家或某一地区的角度来考察世界各地区人类文明的产生和发展,把研究的重点放在对 人类历史事件jvzq<84v0kifuvfnn0io1ktqmFos1?46:8510qy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