错过这些书,就是错过历史的富矿纳粹犹太人历史学家克罗中译本

2021年,我读的书依旧以世界历史和外国文学为主。可能是随着年岁增长和阅读经验增多而阈值提高,也可能是因为越来越囫囵吞枣、不求甚解,总之,我觉得读书时“眼睛一亮”的感觉越来越少,也越来越少被感动、被震撼。

但好书总还是有的。下面就随便聊聊去年我读到的,觉得值得推荐的书。

01

历史的富矿:德国

理查德·J·埃文斯的《第三帝国三部曲》,我在不同场合推荐过多次,但这套书实在太精彩了,既可以作一般阅读,也可作为参考书常备,所以再次推荐。

《第三帝国的到来》

[英] 理查德·J. 埃文斯 著,赖丽薇 译

理想国 | 九州出版社,2020-2

纳粹德国的通史有很多,翻译成中文的也有不少,但私以为,目前来看,《第三帝国三部曲》是最优秀、最全面、最深刻、学术上最新但仍然具有很强可读性的一部通史。毕竟是大师之作。尤其是第一部《第三帝国的到来》和第二部《当权的第三帝国》,对纳粹的崛起与掌权描写得入木三分,对德国社会的方方面面(包括文艺、性观念等)都有很好的介绍。讲得不客气一点,市面上常见的其他纳粹德国通史,与埃文斯的三部曲相比,无不黯然失色。

《当权的第三帝国》

[英] 理查德·J. 埃文斯 著,哲理庐 译

理想国 | 九州出版社,2020-2

但因为写法偏向社会史,所以三部曲的第三部《战时的第三帝国》可能和大家的心理预期不一样,其中较少涉及军事,而主要写经济、社会和大屠杀。如果对二战的军事方面感兴趣的话,埃文斯的书不是很好的选择。军事史毕竟不是他的领域。一部较新、较全、难度适中、文笔流畅的二战军事史是安东尼·比弗的《第二次世界大战》(The Second World War),但目前还没有中译本。

《战时的第三帝国》

[英] 理查德·J. 埃文斯 著,陈壮、赵丁 译

理想国 | 九州出版社,2020-8

说到纳粹德国,去年读了一本德文历史著作《爱丽丝的书》(Das Buch Alice),我觉得很有意思,不过目前没有见到中译本。这本书的作者卡琳娜·乌尔巴赫(Karina Urbach)是主要在英美从事研究的德国历史学家。

爱丽丝是她的祖母,是维也纳的犹太人,在20世纪30年代写过一本关于维也纳特色菜肴的畅销烹饪书。纳粹上台之后,她的这本菜谱被“雅利安化”。换句话说,就是出版社将该书换了个书名,重新出版,作者名也换成了一个德意志血统的人。于是,原书的作者因为是犹太人,被完全抹杀了。

乌尔巴赫从这段家史出发,发现此种现象绝非孤例。大量犹太作者的知识产权被纳粹时期的德国出版社侵犯,同一本书被换了书名和作者名重新出版。而至今德国的不少大出版社(比如旗舰级的大社C.H.贝克)仍对此现象讳莫如深,拒绝道歉和“物归原主”。《爱丽丝的书》是严谨的学术著作,写得也有趣,而且话题比较新颖。

另外两本我觉得很棒但是还没有中译本的德国历史书,是斯蒂芬·马林诺夫斯基(Stephan Malinowski)的《从国王到元首》(Vom König zumFührer)和《霍亨索伦家族与纳粹》(Die Hohenzollern und die Nazis)。

电影《辛德勒的名单》剧照

《从国王到元首》是研究贵族与纳粹关系的名著。作者挖掘了这一时期大量的贵族私人通信、日记和回忆录,对贵族在德国走向纳粹统治这个过程中发挥的作用给出了非常负面的评价。

他认为,对资产阶级、城市文化、自由主义、议会制都抱有敌意(至少是冷漠)的贵族和两次世界大战之间兴起的形形色色的“新右派”(或曰:保守主义革命)一拍即合、互相利用,为纳粹上台铺平了道路,甚至有大批贵族赤膊上阵,直接为纳粹鞍前马后地效力。

马林诺夫斯基指出,德国东部和北部的贵族比西部和南部的贵族更倾向于纳粹,新教贵族比天主教贵族更倾向于纳粹,贫穷贵族比富裕贵族更倾向于纳粹,年轻贵族比年老贵族更倾向于纳粹。

以德国人个体视角讲述二战的电影《我们的父辈》剧照

《从国王到元首》学术性强,篇幅很长,而另一本《霍亨索伦家族与纳粹》,我觉得难度比较适中,更适合大众读者。

德皇退位之后,霍亨索伦家族实际上和纳粹有许多勾勾搭搭,战后又极力掩饰,尤其当代的霍亨索伦族长极力为家族洗白,请了一大批著名的历史学家(包括《梦游者》与《钢铁帝国》的作者克里斯托弗·克拉克)为霍亨索伦家族辩护,争取从德国政府收回过去被没收的财产。

而马林诺夫斯基极力批判和揭露霍亨索伦家族的历史作用,所以和克拉克等人有过激烈的冲突。此事在近些年的德国颇为轰动,是媒体传播和学术史上的“盛事”。

《梦游者》

[英]克里斯托弗·克拉克 著,董莹、肖潇 译

中信出版社,2014-9

阿尔弗雷德·德布林的《柏林,亚历山大广场》是德语文学名著。我虽然一直对德语文学感兴趣,但因为这部小说打着“表现主义”“意识流”的标签,一直没敢看。去年鼓起勇气,拜读了北京大学罗炜教授的中译本,才觉得自己的担心毫无道理。这本书并不难读。如果你对魏玛时期的德国(尤其是柏林)社会感兴趣的话,一定要读这本书。

《柏林,亚历山大广场》

[德国] 阿尔弗雷德·德布林 著,罗炜 译

上海译文出版社,2008-7

情节很简单,是一个刑满释放人员想要“规规矩矩做人”,但是社会不允许,结果他一步步重新坠入犯罪世界,经历了几次惨痛打击之后又觉醒的故事。小说的很多情节和意象具有深刻而复杂的宗教隐喻意义,值得细细琢磨。但对历史爱好者来说特别有意思的是,《柏林,亚历山大广场》用浮世绘一般的笔法,生动地描写了20世纪20年代的柏林社会,尤其是它对底层市民生活和犯罪世界的描写,肯定会吸引历史学家的注意。

罗炜教授的中译本语言流畅优美,读起来十分舒适。虽有少量细节错误,如“汉尼拔”“迦太基”“尼布甲尼撒”等常见历史术语未能使用通译,德国上世纪20年代的著名连环杀人狂哈尔曼的名字被意译为“长毛人”,魏玛时期不宜称“帝国首相”而应为“国家总理”等,但瑕不掩瑜。

02

全球化时代,文明的哀伤与荣光

上面说的几本书都和德国有关。下面一本和法国有关。娜塔莉•泽蒙•戴维斯的史学名著《马丁·盖尔归来》,我是去年才读,讲来真是惭愧。对这本书的内容不能多讲,因为绝对不能剧透。请大家自己去读,有机会还可以找同名电影来看。

《马丁·盖尔归来》

[美] 娜塔莉·泽蒙·戴维斯 著,刘永华 译

北京大学出版社,2015-3

只说一句:原本湮没在历史长河里的农村小人物,借由历史学家的妙笔,一下子变得有血有肉;在时间和空间上都距离我们非常遥远的宗教改革时期的法国农村,以及它的喧嚣与骚动,因为历史学家的侦探式追踪,一下子跃然纸上。

我觉得王笛教授的《袍哥 : 1940年代川西乡村的暴力与秩序》写法很像《马丁·盖尔归来》,一并推荐。

《袍哥:1940年代川西乡村的暴力与秩序》

王笛 著

北京大学出版社,2018-10

约翰·克罗的《西班牙的灵魂:一个文明的哀伤与荣光》,是一部不错的西班牙通史。克罗不是历史学家,而是文学学者,曾任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的西班牙文学教授。

他的着眼点和切入点主要是文学和文化,而不怎么谈王位承袭、权力更迭之类,也不怎么描写战争和外交等传统史学青睐的“高层”历史。克罗是颇有成就的文学学者,所以他肯定是一位值得信赖的文学“向导”。但他也不是一本正经、照本宣科地给大家上文学课,而是倾注了自己的很多热情与亲身体验。这也难怪,毕竟他自己就是西班牙现当代文学的一个注脚。

《西班牙的灵魂:一个文明的哀伤与荣光》

[美] 约翰·克罗 著,庄安祺 译

新思文化 | 中信出版集团,2021-7

他在西班牙第二共和国时代,在内战前夕就读于马德里大学,获得博士学位,在这期间曾与洛尔迦、马查多、胡安·拉蒙·希梅内斯(诺奖得主)等西班牙当代最优秀的作家谈笑风生,并认识乌纳穆诺等大师。

所以,我们从克罗这里了解到的西班牙文学,是有血有肉的,是主观的、私密的、亲切的。他讲的很多段子,出自他的耳闻目睹,大概是不会出现在一本正经的文学史上的,比如文学批评家达马索·阿隆索喜欢裸睡,他的学生恶作剧地在他的床上撒满了盐。

克罗文采斐然,很多描写颇有诗意,令人身临其境,气氛极佳。所以这既是一本历史书,也是一本优秀的文学作品。作者本身也以游览者和观察者的身份在书中登场,很多篇章颇有游记的味道。

克罗笔下的西班牙让人想起威廉·达尔林普尔笔下的印度。学术型的历史书肯定不会这么写,克罗的做法会显得非常主观和“不科学”,但对读者来说,诗情画意的描摹和抒情肯定要比学术图表和数据更吸引人,也更能打动人。

这本书的中文书名《西班牙的灵魂:一个文明的哀伤与荣光》并不忠实于英文书名Spain:The Root and the Flower: AnInterpretation of Spain and the Spanish People(字面翻译:西班牙:根与花:对西班牙与西班牙人的阐释),但我认为中文版的书名还是非常贴切和恰当的。作者并不是很关心帝王将相、军事外交这些历史学的传统话题,而更多关注这个民族的“灵魂”。这有点像奥兰多•费吉斯的《娜塔莎之舞》,那本书追寻和求索的是俄罗斯民族的“灵魂”。

《娜塔莎之舞》

[英国] 奥兰多·费吉斯 著,曾小楚、郭丹杰 译

理想国 | 四川人民出版社,2018-3

不过,克罗对于“哀伤”的探讨显然多于“荣光”所占的篇幅,对西班牙的批评相当多,也相当严厉。从《西班牙的灵魂:一个文明的哀伤与荣光》里能够真切地感受到克罗这个美国人对西班牙的热爱,尽管克罗毫不避讳地揭露和批判西班牙历史上的黑暗面(专制传统、宗教桎梏、思想封闭等),以及西班牙民族性(如果真的有“民族性”这种东西的话)的丑陋一面(爱吹牛、懒惰、散漫、沉醉于“祖上阔过”等)。

我却能感受到作者的用心良苦。克罗绝不是以一个来自富庶文明的先进国家的“洋大人”的身份来居高临下地批评贫穷落后的西班牙。他对西班牙的态度更像是“哀其不幸,怒其不争”。我要提醒大家,这样一本“文学型和哲学型”的通史,是非常主观、非常集中于私人的体验和褒贬的。但我还是很乐意向任何希望对西班牙历史有初步了解的朋友推荐这本书。

“全球化”是大家耳熟能详的词,但对于全球化究竟指什么,以及全球化从何时开始,不要说普罗大众,就连学术界也有许多争议。关于全球化的许多精彩辩论局限于学术界,我们还缺一本通俗地提供审视全球化的新视角的书。耶鲁大学历史学教授韩森(Valerie Hansen)的这本新书《公元1000 年:全球化的开端》很好地完成了这样的使命。

《公元1000 年:全球化的开端》

[美]韩森 著,刘云军 译

读客文化 | 读客/北京日报出版社,2021-8

通过观察公元1000年的世界,这本书把许多原本似乎没有关联的地区和文化连接了起来,让人有耳目一新之感,也鼓励我们跳出窠臼,用跨越民族和文化疆界的“全球史”眼光去看待过去。阅读这本书的时候,我自己获得了许多出乎意料的新知,颇有一些惊喜。

最后轻松一点,推荐一套奇幻小说,罗宾·霍布的《魔法活船三部曲》。我虽然是奇幻迷,但坦率地讲,奇幻文学是一种类型文学,大多是迎合市场的“恰饭”之作,水平高的少之又少。

《魔法活船”三部曲》,我觉得属于奇幻的顶级水平。说到奇幻,大家的刻板印象就是精灵、矮人、魔法、正义与邪恶之战,但“魔法活船”极有创意,写的是航海冒险以及一个海商家族的兴衰,有点像奇幻版的《布登勃洛克一家》。霍布笔下的人物刻画非常有水准,几个人物的艰难成长令人唏嘘不已。

魔法活船1·魔法之船(上下)

[美] 罗宾·霍布 著,麦全 译

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15-5

以上是我在2021年读的觉得不错的书。感谢大家容忍我的絮叨,也希望这些书能为大家带来阅读的乐趣。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

THE END
0.公元1500年为什么会成为全球史的分期?——读斯塔夫里阿诺斯的如果不是读《全球通史》,或者从别的地方了解到斯塔夫里啊诺斯的“全球史观”,作为一个中国人,谁会想到把公元1500年去作为历史的分期呢?在中国历史上,公元1500年是明朝的第九位皇帝朱佑樘在位的时期,当时的中国稳定、繁荣,文明高度发达,在世界上处于领先的地位,远未到大变革的前夜,更不是历史的转折点。但在以斯jvzquC41yy}/lrfpuj{/exr1r1:35l74:gk1c@
1.【人文科学研究院】什么是全球史?首页 学校概况 院所设置 师资队伍 书院生活 教学培养 科学研究 成果转化 国际合作 党群园地 En 招聘 招生 就业 招标 邮件 Egate 校历 图书馆 信息公开 IT服务 联系我们 【人文科学研究院】什么是全球史?发布时间2024-12-17文章来源 人文科学研究院责任编辑裴心语jvzquC41yy}/uqfpijgjvnhj0gjv0ls142851:7381i229:c33659;51rcmf0qyo
2.世界历史(上)1、杰里·本特利、赫伯特·齐格勒著,魏风莲等译:《新全球史》(上下),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2、皮特·N·斯特恩斯等著,赵轶峰等译:《全球文明史》(上下),中华书局2006年版; 3、费尔南·布罗代尔著,顾良、施康强译:《15至18世纪的物质文明,经济与资本主义》三卷本,三联书店1992年版; jvzquC41vy€t{7xwfc4ff~3ep1931?71e4;26Bf693<628ucig4ivv
3.世界史|豆瓣阅读1963年,麦克尼尔出版《西方的兴起:人类共同体史》(The Rise of the West: A History of the Human Community,即将由中信出版社出版),史学界一般以此作为全球史诞生的标志。1964年,麦克尼尔在芝加哥大学开设世界历史课程,为此他为“学生和一般读者”将《西方的兴起》精编简化,于1967年出版《世界史》作为该课程的教jvzquC41tgge0mtwdct/exr1gdupm87493?378
4.对世界史研究中若干概念的辨析吴先生的整体世界史思想,最早源于其论文《时代和世界历史——试论不同时代关于世界历史中心的不同观点》(《江汉学报》1964年第7期),时间上与美国学者威廉·麦克尼尔的“世界史”、勒芬·S.斯塔夫里阿诺斯的“全球史”同期。这是睿智的中西历史学者在感知时代脉搏时各自的独立思考。相较而言,“整体世界史”概念含义jvzquC41yy}/e|xp0et0utl|1d}ze87246641}7246643Ad795>98A3ujvsm
5.全球史与国际关系研究的历史路径拓展摘要:面对百年变局的持续演进,超越“欧洲中心主义”的全球史研究为国际关系研究的历史路径拓展带来了诸多启迪。它揭示了非西方国家被“西方的崛起”所遮蔽和简化的历史,并将当今世界的“底色”更为清晰地展现出来;它的研究主题与全球化时代的国际关系研究议题高度“契合”,为国际关系研究的与时俱进和理论创新提供了更jvzquC41euyo0ls1fm€hzy4|izv`|pxjmz532;8pf9w049752:5u49752:82a>;:23930|mvon
6.全球通史(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小说免费全文阅读全球通史全书材料新、范围广,除了政治、经济外,还涉及军事、文化、教育、宗教、科学技术等各个方面,并吸收了20年来世界历史学研究诸领域的新成就,有强烈的现实感。自问世以来,被译成多种语言流传于世。这部通史被认为是第一部由历史学家运用全球观点囊括全球文明而编写的世界历史。 jvzquC41yy}/orkgkzy/exr172e62;581
7.大家手笔:经济全球化的中国方案深得人心马克思的世界历史思想作为历史唯物主义的重要组成部分,揭示了全球历史形成与生产力发展及经济全球化的趋势,即“各民族的原始封闭状态由于日益完善的生产方式、交往以及因交往而自然形成的不同民族之间的分工消灭得越是彻底,历史也就越是成为世界历史”。马克思充分肯定了经济全球化的历史进步性:它使人类历史突破了此前jvzquC41pg}t0lhvx0ipo8r1c1oofn}0ujznnHnf?CXUKr^4\x[sM‚WWk;H2YzN3j3>22;7
8.《全球通史》思维导图:洞悉全球文明的兴衰和历史悟空智能虽然他以《全球通史》闻名全世界,但实际上他著述颇丰,还有大量其他作品为学术界所称道。除《全球通史》外,斯塔夫里阿诺斯的其他作品还包括《1453年以来的巴尔干各国》、《奥斯曼帝国:它是欧洲的病人吗?》、《全球分裂:第三世界的历史进程》和《源自我们过去的生命线:新世界史》等。jvzquC41yy}/uqfpi{kykwjk0ipo8ftvkimg8:3:2=787mvon
9.世界史:从史前到21世纪全球文明的互动麦克尼尔《世界史》是公认的全球通史开山之作,第一次完整讲述了从史前到21世纪全球文明互动的故事,中文版首次出版。阿诺德汤因比、斯塔夫里阿诺斯、杰里本特利、何炳棣、许倬云、钱乘旦、刘新成等权威推荐。麦克尼尔《世界史》内容包罗万象,文字简明流畅,是一般教科书所不及的。不管是上班族、学生教师,还是商界人士、jvzquC41d0mvkmf{g0ipo8|gpj{b1A<571
10.全球史概论图书简介 本书是一本全面介绍全球史的概论性著作,可作为了解和研究全球史的入门指南。书中介绍了全球史的兴起、发展和基本理念,梳理了全球史研究的多元实践和主要展开短评 打开App写短评 韧勉2022-04-06 07:08:40 目前国内最新最系统的全球史研究学术史性质教材,从中国人的接受史视角写的,学起来十分清楚。jvzquC41o0jpwkfp0eun1ktqm1yvdsjev1968>>;:7
11.《全球通史》小说在线阅读《全球通史》是美国历史学家斯塔夫里阿诺斯最重要的一部著作,分为《1500年以前的世界》和《1500年以后的世界》两册。作者采用全新的史学观点和方 法,将整个世界看做一个不可分割的有机的统一体,从全球的角度而不是某一国家或某一地区的角度来考察世界各地区人类文明的产生和发展,把研究的重点放在对 人类历史事件jvzq<84v0kifuvfnn0io1ktqmFos1?46:8510qy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