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历史上大动乱大分裂的时代
作为一名中国人,一般都听说过三国两晋南北朝。但具体究竟是怎么一回事儿?涉及到一些细节,一般可能就不甚了了。超超力争用简短的文字,几分钟为您梳理清楚这一时期的历史脉络。
魏晋南北朝(220—581),也说三国两晋南北朝,大体上分为三国、西晋、东晋十六国、南北朝等四个时期。
三国时期
(220—266)
东汉末年,天下大乱,群雄并起,最终于公元220年,曹魏(220—266)代汉而立,随后221年蜀汉(221—263)、229年东吴(229—280)先后建立,形成魏蜀吴三国鼎力之势。
263年司马家族灭了蜀汉,随后266年司马家族正式取代曹魏建立晋王朝,史称西晋。280年西晋灭亡东吴,天下归于一统。
正儿八经三国并存实际只有短短的35年,等到263年蜀汉被灭,三国只剩两国;等到266年魏国被篡,三国只剩一国。
笼统地说,三国时期为220—266年。
三国鼎立形势图
西晋时期
(266—316)
266年西晋篡魏后,280年灭吴一统天下。可是好景不长,到299年就又大规模爆发持续数年的王室内部争权夺利的八王之乱。
此时,北方一帮游牧民族胡人纷纷起兵南下,先后建立一堆割据政权,其中匈奴人316年灭亡西晋。
所以西晋在短短的50多年历史中,没过几天安生日子,不是内忧就是外患,几乎一直是战火频仍。
笼统地说,西晋时期为266—316年。
晋王朝开国皇帝晋武帝司马炎
东晋十六国时期
(317—420)
五胡乱华的局面出现以后,北方显然是待不下去了,南渡部分士族共同扶持琅琊王司马睿于317年在建康(今南京)称帝,仍称晋朝,史称东晋。
东晋(317—420)拥有的地盘基本上局限在南方,期间有11位皇帝在位,不过差不多都是傀儡,包括开国皇帝司马睿。琅琊王氏王导、颍川庾氏庾亮、谯国桓氏桓温、陈郡谢氏谢安等世族先后成为东晋的实际掌舵人。东晋王朝就是一个士族统治下的王朝,皇权旁落,士族轮流执政。
东晋十六国后期形势图
与地处南方的东晋同时存在的是北方的十六国(304—439),十六国主要由匈奴、鲜卑、羯、氐、羌等少数民族建立。十六国即:五凉四燕,三秦二赵,一成一夏,并为十六。
五凉:前凉、后凉、南凉、北凉、西凉。
四燕:前燕、后燕、南燕、北燕。
三秦:前秦、后秦、西秦。
两赵:前赵、后赵。
成夏:成汉、大夏。
此外,北方亦非仅十六国,北魏末年修史时从北方所有大大小小政权中选出国祚较长、影响力较大、较具代表性的上述十六国。该时期自304年李雄和刘渊分别在汉地巴蜀建立成国(成汉)、在中原建立汉赵(前赵)时起,至439年北魏太武帝拓跋焘灭北凉统一北方为止,历136年。从时间上来看,前面13年(304—316)与西晋是重叠的,后面20年(420—439)已经算作南北朝时期。
在这百多年间,北方战乱基本上没有停息。十六国争得你死我活,一般人很难记清谁灭了谁,反正要么是前后更替,要么是分分合合。其实,前秦曾于376年统一北方,但383年淝水之战败于东晋后,北方旋即重新陷入分裂。单论十六国,国祚短则10年20年,长则40年50年,平均仅31年。
一般不是搞历史专业研究的也很难具体搞清楚十六国的地盘都在哪儿。超超仅仅简单地根据十六国各自的起止年份画出如下一张简图,您就可以从数学角度看出从哪年到哪年都有哪几个国家并列。
笼统地说,东晋十六国时期为317—420年。
(本图为作者自制)
南北朝时期
(420—581)
南北朝起于420年刘裕灭亡东晋建立刘宋王朝,止于581年隋朝代北周而立。
南朝是东晋灭亡后建立的宋、齐、梁、陈四个朝代的统称,也分别称为刘宋或称南朝宋(不能称南宋)、萧齐或南齐、萧梁或南梁、南陈,而且这四个朝代是依次更替的。在北朝,五胡乱华后,先后有北魏、东魏、西魏、北齐和北周五个朝代,从而形成南北对立的局面。
先看南朝(420—589),起于420年刘宋建立,止于589年南陈灭亡,历170年。
刘宋(420-479)历60年,不仅时间长,而且地盘最大。东北及于山东地区,西北推进到陕西地区。
萧齐(479-502)历24年,平均3年1帝如走马灯一般。
萧梁(502-557)历56年,其中梁武帝萧衍一人,在位长达48之久,是中国历史上少有的在位时间长而且高寿的皇帝(86岁)。
南陈(557-589)历33年,是历史上并不多见的直接以皇帝姓氏为朝代名的。陈承衰梁之弊,是版图狭窄、人口孤弱、力量单薄的王朝,加之统治者又极度腐败,最终丧亡于北方强敌之手。
南朝宋开国皇帝宋武帝刘裕
再看北朝(439—581),起于439年北魏统一北方,止于581年北周灭亡,历143年。也有一种观点认为,北朝从386年北魏建立算起。
北魏(386—534)历149年。386年拓跋珪建立北魏后,439年魏太武帝拓跋焘完成北方的统一,到534年北魏又分裂为西魏和东魏。
东魏(534—550)历17年,西魏(535―557)历22年,尽管名义上皇帝还是拓跋家的,但实际上分别被宇文家和高家权臣掌控,西魏和东魏就是两个短命的傀儡政权。
北齐(550—577)历28年,由高家直接更替东魏而来,所以也称高齐,最后为北周所灭。
北周(557—581)历25年,由宇文家直接更替西魏而来,也称宇文周。
强力推行汉化政策的北魏孝文帝拓跋宏
南北朝时期,北方少数民族政权企图南征越过长江统一宇内,南方汉族政权也想北伐收复失地恢复中原,双方交锋常年不止,互有胜负,但谁也赖何不了谁,对立局面持续一个半世纪以上。
公元581年,北周大臣杨坚取代北周自立为帝,是为隋文帝,改国号为隋,不久后于589年隋灭陈,中国再度统一。
笼统地说,南北朝时期为420—581年。
南北朝后期形势图
各朝首都
三国时期:曹魏首都在洛阳,蜀汉在成都,东吴在建业(今南京)。
西晋时期:首都在洛阳,后短期在长安(今西安)。
东晋时期:首都在建康(今南京)。十六国如考虑迁都因素则首都繁多,在此不一一列举。
古都洛阳
南北朝时期:
南朝宋、齐、梁、陈,除梁元帝以江陵作都3年外,其余时间南方各朝的京城始终在建康(今南京)。加上此前的东吴、东晋首都也在南京,所以南京称为六朝古都,这一时期也称为六朝时期。
北朝的北魏首都盛乐(今内蒙古和林格尔西北),后迁平城(今大同),继迁洛阳。
东魏和北齐,首都在邺城(今河北邯郸临漳县)。
西魏和北周,首都在长安(今西安)。
建康城的气派
生灵涂炭
自东汉末年以来,中国进入近400年的大动乱大分裂时代,也是劳苦大众颠沛流离朝不保夕苦难深重生灵涂炭的时期。
所有的文字都不足以描述当时社会的惨状,仅以人口的锐减即可见一斑。中国古代每当改朝换代或者战火纷飞的年代,大量的人口被杀灭或者被饿死甚至被吃掉,对广大老百姓来说就是暗无天日。
东汉建国后随着社会经济发展,人口一度恢复到6000万。
东汉末年及三国时期,由于大规模战乱影响,人口数量急剧下降,保守估计不到800万,几乎为十室九空。当时有文字描写民间惨状:“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生民百遗一,念之断人肠”。
战争年代苦难深重的人民
西晋一统天下后,全国人口逐步恢复,全盛时期人口一度恢复至4000万左右。但随后八王之乱的爆发又使得人口锐减,最低时不过1200万左右。
十六国至南北朝时期,北方人口迅速锐减,至北魏时期有所恢复,亦不过1000万而已。大规模的北人南迁使得东晋南朝的人口有所增长,但受困于经济发展程度,南朝的人口数在刘宋年间也不过500万上下,梁朝侯景之乱后又锐减至200万。总之,南北朝时期中国人口很难超过1500万。
时空关系
三国两晋南北朝是中国历史上政权更迭最为频繁的时期,长期处于深层的分裂局面,复杂的民族关系,频繁的人口迁移,特殊的社会结构。最后超超想以一张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时间关系逻辑图来结束本文的叙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