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名称来历辖区变动及机构沿革
四川省标准地图•政区简图版(四川省测绘地理信息局 2017年9月制)
名称来历
四川,简称“川”或“蜀”。关于“四川”的名称来历,一般认为因四川境内有四条大江。具体哪四江,岷江、沱江、嘉陵江、金沙江、大渡河、青衣江、乌江等,说法不一。其实,四川得名缘于北宋时建制沿革,与江河无关。
宋朝时在今四川地区置川峡路。北宋真宗咸平年间,川峡路被分为益州路、梓州路、利州路和夔州路,合称为“川峡四路”或“四川路”,后来简称“四川”,四川由此得名。
四川广汉三星堆遗址铜人头像
四川又被称为“天府之国”。“天府”一词,最早见于《周礼》,本是一种官名,其职责是“掌祖庙之守藏,与其禁令。凡国之玉镇、大宝藏器焉,若有大祭大丧,则出而陈之,既事而藏之”(《周礼·春官·天府》),即保管国家珍宝、库藏的一种官吏。后用以比喻自然条件优越、形势险固、物产富饶的地方。秦末汉初,张良在论证定都关中时说:“关中左崤函,右陇蜀,沃野千里,此所谓金城千里,天府之国也。”(《史记·留侯世家》)。张良论及的“天府”,主要指关中平原,并非今天的四川盆地。
公元前256年战国时期秦国蜀郡太守李冰率众修建的都江堰水利枢纽工程
历史上,诸葛亮的《隆中对》最早称四川为“天府”:“益州险塞,沃野千里,天府之土,高祖因之以成帝业。”汉代的益州包括今四川盆地和汉中盆地。东晋著名史学家常璩(qú)在《华阳国志》中称:“蜀沃野千里,号称‘陆海’,旱则引水浸润,雨则杜塞水门,故记曰:水旱从人,不知饥馑,时无荒年,天下谓之天府也。”后世雅称“天府之土”为“天府之国”,“天府之国”便在历代文人墨客笔下逐渐成了四川盆地的代名词。
天府之国,川西粮仓(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新中国成立前历史沿革
四川历史悠久,有人类活动的历史记录可追溯到200万年前。四川,古为梁州之地。夏商时,巴人与蜀人逐渐发展分布于四川盆地。周到春秋战国时期,巴蜀二部族已分别于盆地东西建立奴隶制政权。
周慎靓王五年(公元前316年),秦惠文王灭巴蜀,置巴、蜀二郡,四川地区进入封建社会。随着秦王朝的建立,四川成为统一中国的有机组成部分。
汉承秦制,四川地区除巴、蜀二郡外,先后新设置了广汉郡、犍为郡、沈黎郡、越西郡、汶山郡。汉武帝元封五年(公元前106年),以四川地区为中心设置了益州。
三国时期,蜀汉行政区划仍袭东汉,设州、郡、县三级。
成都武侯祠
隋王朝得蜀后,隋文帝开皇三年(公元583年),改革全国行政区划,取消郡,保留州、县两级,对四川原有的州、县进行合并,以强化对四川的统治。
唐朝,四川地区行政区划几经变动。代宗大历元年(公元766年),四川地区分为剑南东川、剑南西川和山南西道,合称“剑南三川”。
宋朝初年,四川地区行政区划分路、州、县三级。真宗时,重新划分四川地区为四路,即益州路、梓州路、利州路和夔州路,简称“川峡四路”或“四川路”,四川由此得名。
四川形成一个整体的行政区划始于元代。元朝分全国为11个行省。元世祖至元二十三年(1286年)在四川地区建行中书省,是四川建省的开始,基本奠定了四川的行政区划和地方行政组织机构。
为加强对四川地区的控制,元朝在汉中设兴元路,划归陕西管辖。元朝为汉中隶属陕西之始。
明朝在行省制基础上加以改革,于原四川行省区划内设三司分管行政、军事、司法。同时,在四川推行里、甲、坊、厢制度,州、县以下普遍建立里、甲,在城市建立坊、厢,在少数民族地区推行土司制度。洪武十一年(1378年),朱元璋封第十一子朱椿为蜀王,在成都建蜀王府。1644年,张献忠在成都建立农民革命政权,国号“大西”,控制四川有两年时间。
始建于1385年的蜀王府(成都皇城)
清代因袭明制又略有调整,地方行政制度方面在省下增加道一级行政组织,形成省、道、府(直隶州、厅)、县(散州、厅)四级政权机构。清顺治二年(1645年),清王朝在四川设置四川省,省界较明代略有一些变化。清代四川的行省制度经不断调整,规模较明代更完备,体制也更加健全。清王朝的地方行政区制度,从省到县,有道、府、州、厅、县之别,级别较多,隶属系统较为复杂。州与厅、有直隶于省而与府同级的直隶州和直隶厅,有直隶于府而与县同级的府辖州和府辖厅。在州以下,又有县和厅之分。并且,上还有道,下还有土司、卫所、设治委员参杂其中。
清雍正五年(1727年),遵义府(南宋时属川峡四路之一的夔州路,明神宗万历29年即1601年,改土归流,置遵义府)由四川省划归贵州省管辖。
清末,四川省辖7道、15府、9直隶州、4直隶厅、13府辖州、9府辖厅、120县、6设治委员。
晚清时期,四川的区划有一些变化。一方面,开重庆和万县为对外通商口岸,允许日本在重庆开辟租界,四川门户洞开。另一方面,清王朝加强对四川西部高原少数民族的弹压和统治,清廷以平定巴塘为契机,逐步在川边推行“改土归流”(在少数民族地区废除土司,改由清政府临时任命的流官统治,实行与汉族地区相同的政权制度,以加强对原土司地区的控制)、“以流为主”的政策,建置州县,设置川滇边务大臣。宣统三年(1911年),清廷准备设置西康省,由于四川保路运动兴起,辛亥武昌起义成功,清王朝颠覆,西康省的建省计划未能实现。
位于今成都人民公园的四川保路运动纪念碑
民国初年,四川行政区划分为省、道、县三级制,以省统道,以道统县,道为监察区域,是省的派出机构。
1912年,中华民国政府裁废道制,以府、州、厅直隶省政。1913年,袁世凯为恢复帝制,又按其预订的“废省改道”计划,利用清王朝的道来控制地方,以道统县,把全川划为川西、上川南、下川南、川北、川东和边东、边西7个道。1914年,又改川西道为西川道,上川南道为建昌道,下川南道为永宁道,川北道为嘉陵道,川东道为东川道。后因军阀混战连年,各据防区,道已名存实亡,遂废。川西高原山地,清末拟建西康省未成。1912年,以孙中山为临时大总统的南京中华民国临时政府将川西高原地区划为川边特别区域,受四川省节制。1919年4月,“防区制”形成,四川境内各派军阀划区割据,各个防区就是一个独立王国,全川军令政令并不统一。1927年南京国民政府成立后,四川军阀易帜,根据国民政府令,1927年成立四川省政府。但号令不行,各防区的军阀仍各自为政。
在军阀割据时期,四川行政区划建置变化较小,仅在1915年改东乡县为宣汉县(因与江西省东乡县同名);1927年在茂县设置松理懋茂汶屯殖督办公署,将松潘、理番、懋功、茂县、汶川5县和抚边、绥靖、崇化3屯划为屯殖区域。1928年裁道,改各县直隶省政府。1928年,新置成都市。1929年,置重庆市。
1929年1月,刘湘击败杨森,占据杨森全部防地。刘文辉因援助刘湘得到刘湘永川以西防地,又兼并赖心辉的地盘。至此,四川成为“二刘”的天下。
1935年6月,国民政府在四川正式实施行政督察区制,将全川划分为18个行政督察区(另设西康行政督察区),每区设置专员公署作为省政府的派出单位,分辖各县,以控制地方力量。自此,近20年的四川防区制宣告结束,四川全省行政得到统一。
位于今人民公园的川军抗日阵亡将士纪念碑
四川解放
1949年8月,中国人民解放军在华北、西北、华东诸战场节节取胜。8月18日,国民党宣布重庆为“新行都”。24日,蒋介石飞抵重庆,亲自部署西南作战。29日,蒋介石主持召开最高军事会议,提出“固守四川,确保大西南”的作战方针。10月中旬,广州解放,国民政府正式在重庆办公。
新中国成立前夕的四川成都
新中国成立后辖区变动与机构沿革
1950年1月,中央人民政府决定撤销四川省,划分为川东行署、川西行署、川南行署、川北行署4个省级行政区。
川东、川南、川西、川北行署区图
川东行署主任阎红彦,驻地初设于重庆市南岸,1951年迁驻北碚市,辖壁山专区(1951年1月改为江津专区)、大竹专区、万县专区、涪陵专区、酉阳专区5个地级专区, 1个县级市(北碚市),34个县,共35个县级行政单位。
川西行署主任李井泉,驻地成都市,辖温江专区、绵阳专区、眉山专区、茂县专区4个地级行政单位,1个地级市(成都市),37个县。
川南行署主任张国华(1950年2月后为李大章),驻地泸县(开始在自贡),辖泸县专区(后又改为隆昌专区、泸州专区)、内江专区、宜宾专区、乐山专区4个专区,1个地级市(自贡市),1个县级市(泸州市),34个县。
川北行署主任胡耀邦,驻地南充市,辖南充专区、遂宁专区、剑阁专区、达县专区4个专区,1个县级市(南充市),35个县。
1950年4月,西康省人民政府成立(西康省于1939年建省,驻地康定县,西康省人民政府成立后驻地雅安县),主席廖志高。
川东、川南、川西、川北4个行政公署和西康省、重庆市,同属西南军政委员会领导下的省级国家行政机关。
四川合省后,1952年,全省辖2个地级市(成都市、自贡市),16个专区,7个县级市,12个市辖区。
1955年1月四川省人民委员会成立时,四川省辖3个地级市(重庆市、成都市、自贡市),温江、绵阳、遂宁、江津、内江、宜宾、泸州、乐山、涪陵、万县、南充、达县12个专区,1个藏族自治区(1955年12月改称阿坝藏族自治州)。
1955年10月西康省撤销后,其所属西昌、雅安专区和甘孜藏族自治州、凉山彝族自治州划归四川省。
1958年10月,撤销遂宁专区。
1960年7月,撤销泸州专区。
到1965年,四川省辖4个地级市(重庆市、成都市、自贡市、渡口市),12个专区,3个自治州,5个县级市,17个市辖区,181个县,3个自制县。
1976年1月,潼南县由绵阳地区划归江津地区(1981年,江津地区改名永川地区,潼南县隶属永川地区;1983年4月,永川地区并入重庆市,潼南县亦隶属重庆市;1997年,潼南县隶属重庆直辖市)。
1996年,四川省有省辖市14个,地区6个,民族自治州3个,县级行政区221个(其中民族自治县8个),面积57万平方公里,人口1.12亿人(1995年底统计数)。
1997年重庆直辖前四川政区图
四川省标准地图-交通版(四川省测绘地理信息局 2017年9月制)
2018年,四川省辖21个市(州)、183个县(市、区),土地面积48.5万平方公里,人口9159万人(2016年底统计数)。
参考资料
1.《当代四川简史》,当代中国出版社1997年第1版;
2.《四川省志·政务志》,方志出版社2000年第1版。
【“四川”名称由来】 据文献考察,“四川”得名,最早见于宋代。宋初先是在四川地域设西川路、峡西路(路为省级行政区),后将二路合并分为四路,有益州路(后改名成都府路,治成都)、梓州路(治三台)、利州路(治汉中)、夔州路(治奉节),合称“川峡四路”,又总称“四川路”。这是“四川”一名用于行政区划代称的开始。
“四川”作为省名,则始于元代。元代中央行政机构称“中书省”,各地方的省一级行政机构称“行中书省”,意为执行中书省的行政命令,简称“行省”或直接称为“省”。元代至元十八年(1281)正式建置“四川等处行中书省”,简称“四川行省”,再简称为“四川省”,省治成都。这是“四川”省名得名之始。此后,元、明、清诸朝,中华民国均沿用此称呼,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也采用了这个称谓。这样,“四川”一名作为省名一直保留下来,至今已有1000多年历史。
关于“四川”的涵义,历来有种说法,认为“四川”一名指4条水名,这有一定道理。早在《尚书·禹贡》中就有“江沱潛汉”的说法,说明远古时代今四川地域的先民就有4条水的概念。《新唐书·地理志六》载剑南道“其大川:江、涪、雒、西汉”,这里列举出的4条“大川”指岷江、涪江、沱江、嘉陵江(西汉水)。民国《四川新地志》说,四川境内有“雅砻江、岷江、沱江、嘉陵江、黔江”5条江。“四川”究竟指哪4条,一直众说纷纭,除了岷江、沱江、嘉陵江3条水为共识外,另一江有黔江、雅砻江、涪江、金沙江种种说法。因此,“四川”之名虽与4条江有一定联系,但作为行政区划的名称与4条江是无关的。“四川”除作为行政区划的称呼外,同时也是文化地域、经济管理区域的称呼。总之,“四川”一名有政治、经济、文化、地理多个方面的历史渊源。
【1949年以前四川省级行政建制】 历史上的大一统时期,四川都是以省级行政建制而存在。在先秦,四川属于中国古九州中的梁州。第一个大一统的封建王朝秦朝建立后,在四川区域内设置省级行政建制巴郡、蜀郡。战国初,公元前316年,秦灭巴国、蜀国,当即置巴郡,郡治江州县(今重庆市江北区),大致为原巴国范围,即今重庆市和四川省部分区域。两年后,置蜀郡,治所在成都,包括成都平原、川中丘陵地区、汉中盆地,大致为古蜀国范围。第三任蜀守李冰修建了都江堰水利工程。在秦朝,巴蜀通过移民、修建水利等措施,迎来经济文化发展的一大高峰。秦二世而亡,公元前206年,汉王朝建立,巴蜀地区被纳入汉王朝的管辖之下。境内省级行政建制开始仍为巴郡、蜀郡,后来在郡之上设立州(部)。汉高祖六年(前201年),析巴郡、蜀郡各一部,另置一新郡,名广汉。元封五年(前106年),武帝又在全国设13个州(部)刺史,每秋督巡郡国。武帝在巴蜀故地设立益州,益州辖巴、蜀、广汉、犍为、牂柯、越嶲、沈黎、汶山、汉中、武都等郡,相当于广义的“蜀”地,也正好是秦汉间的巴蜀及“西南夷”地区。此后,益州这一建制为两汉一直沿用。益州初治广汉郡雒县,东汉后期徙治成都,这对西南地区以后的历史,产生了极为深远的影响。
公元581年,隋朝建立。此时,四川的省级行政建制仍称益州。公元618年,李渊在长安称帝,建立唐朝,在四川置益州总管府,对四川实行军事管制。唐太宗李世民继位后,相继撤销设在嘉陵江以东的都督府,仅保留嘉陵江以西的剑南道,改益州为剑南道。因位于剑门关以南,故名。剑南道虽然仍置大都督府,但都督一直由亲王遥领,军政大权归由都督府长史执掌。剑南道治所位于成都府,唐玄宗开元年间置剑南节度使取代长史为行政长官。安史之乱后,乾元元年(758),分为剑南西川节度使和剑南东川节度使。
宋朝一级行政区划起初沿唐制称“道”,后改“道”为“路”。宋初,四川地域内有西川路、峡西路两路。北宋咸平四年(1011)分为益州、梓州、利州、夔州四路。此时,四川地域内就有了4个省级行政建制,合称为“川峡四路”,又称为“四川路”。益州路:治所益州(成都市),含今四川省成都市、雅安市、德阳市和绵阳市的安州区、北川县、江油市等地。梓州路:治所梓州(四川三台),含今四川省绵阳市的三台县、盐亭县,遂宁市,内江市,自贡市,宜宾市,南充市,广安市,泸州市,达州市的渠县、大竹县,重庆市部分地区和贵州省的部分区域。利州路:治所兴元府(陕西汉中),含今四川省绵阳市梓潼县、平武县,巴中市,广元市和陕西的汉中市等区域。夔州路:治所夔州(今重庆市奉节县)。南宋基本沿用此建制。
元代至元十八年(1281)正式建置“四川等处行中书省”,简称“四川行省”或“四川省”,省治成都,“丞相”或“平章政事”为行政长官。“省”正式成为国家一级行政区划设制称呼,并为后世沿用。“路”变为二级行政建制。元代四川省境域范围较大,辖境包括今四川中东部、重庆大部、甘肃南部、陕西南部等。1368年,朱元璋建立明朝,暂时保留元代行省格局的同时大幅度调整辖区。四川辖区北至广元,与陕西为界;东至巫山,与湖广为界;南至乌撒、东川,与贵州、云南为界;西至威、茂。这一辖境对今天四川省辖境的形成,产生了重大影响。洪武九年(1376),四川行省改置四川承宣布政使司,正式公文不出现元朝“行省”字样,但习惯上仍称“四川省”。布政使司衙门驻成都府。四川布政使司设左、右承宣布政使各1人,为最高行政长官。1644年,明亡,清军进占北京,清延明制,基本保留了明朝“四川省”的建制。顺治四年(1647),设四川总督管辖四川。四川是清朝极少数单独设有总督一职的省份之一,其间或有与其他省合称川湖总督、川陕总督,但始终保持总督设制。康熙初年(1662),改明朝的两京十三布政使司为十八个行省,四川为四川省。康熙四年(1665),设在保宁(四川阆中)的四川军政机构全部迁入成都,开始对四川的正常管辖,省治成都府。
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四川军政府成立。1912年,清朝灭亡,四川军政府改组为中华民国四川都督府,省治成都。民国二年(1913)袁世凯实行“军民分治”,将四川省分置为川西道、上川南道、下川南道、川北道、川东道、边东道、边西道,后改盆地5道名为西川道、建昌道、永宁道、嘉陵道、东川道。民国三年(1914),裁去边东、边西两道,划康定县以西30个县为川边特别区域(包括金沙江以西的昌都地区),受四川省节制。民国七年(1918),由于军阀混战,四川实行防区制。民国十七年(1928)9月,成都市政公所改建为成都市政府,为四川省会。民国二十四年(1935)2月,撤销防区制,川政统一,四川划分为18个行政督察区及西康行政督察区(原川边特别区)。民国二十八年(1939),将原西康行政督察区和四川所属第十七、十八行政督察区合并,设立西康省,实行川、康分治。民国二十八年(1939),迁都至重庆的国民政府颁令,将重庆由二级乙等四川省辖市升格为甲等中央院辖市,析出四川省。
1968年6月,四川省人民委员会改为“四川省革命委员会”,专区改称“地区”。
改革开放后,四川下属行政区划作了较大调整。1978年5月,四川省革命委员会改为“四川省人民政府”。1983年底,又对县以上的行政区划作了一次较大调整。1993年,成立广安地区、巴中地区;撤销南充地区,设立南充市(地级);达县地区更名为达川地区;至1993年底,四川省共有23个地级行政区、219个县级行政区。
2019-2021年,四川对全省乡镇行政区划和村级建制作了大幅度的调整改革。全省乡镇(街道)从4610个减至3101个,减少1509个、减幅32.7%;建制村从45447个减至26369个,减少19078个、减幅41.98%,社区及村民小组也进行了相应调整。这个调整改变了四川乡镇(街道)数量居全国第一,且远高于全国第二的状况,重塑了乡村经济和治理格局。至此,四川省现有各级行政区划形成,全省共有21个地级行政区、183个县级行政区、3101个乡级行政区。
(李海毅 省社科院)
【建置沿革】
“四川”之名最早见于宋代,源于“川峡四路”行政区划,后元代设“四川等处行中书省”,简称“四川省”,沿用至今逾千年。四川不仅是政治区划,也代表文化、经济、地理的综合地域。
四川历代省级行政建制。先秦时期,四川归属古九州中的梁州。秦朝统一后,设立巴郡与蜀郡,标志着四川省级行政建制的开始。秦灭巴蜀后,通过移民与水利建设,促进了该地区的经济文化发展。汉朝继承并发展这一建制,设立益州,巩固四川在西南地区的地位。隋朝时,四川仍称益州。唐朝则改益州为剑南道,实行军事管制,后分为剑南西川与东川节度使,加强地方管理。宋朝时,四川地域被划分为益州、梓州、利州、夔州四路,合称为“川峡四路”或“四川路”,这一称谓初步奠定现代四川行政区划基础。元朝正式设立“四川等处行中书省”,简称“四川行省”或“四川省”,标志着“省”作为一级行政区划的确立,并被后世沿用。明朝在保留元代行省格局基础上进行调整,四川辖境范围逐渐明确,对现代四川省形成产生深远影响。清朝基本延续明朝四川省建制,设立四川总督,加强了中央对四川的统治。进入近现代,辛亥革命后四川军政府成立,后改组为中华民国四川都督府。民国时期,四川行政区划经历多次调整,但“四川省”建制始终未变。1939年,西康省从四川析出,实行川、康分治。综上,从先秦到现代,四川行政区划历经变迁,但“四川省”建制得以保留和发展,作为省级行政建制四川具有悠久历史和重要地位。
1949年,在四川设立川东、川南、川西、川北四个行署区及西康省、直辖重庆市,由西南军政委员会领导。1952年,撤销行署区,恢复四川省,重庆改为省辖市。1939年,西康省成立,辖域包括今四川甘孜、阿坝、雅安及西藏昌都等地,面积约45.1万平方千米,省会康定。1955年,西康省撤销,部分并入四川。此后,四川行政区划历经多次调整,包括“革命委员会”时期及改革开放后的重大变革。1983年后,撤销永川、温江地区,泸州市升格,设立德阳市等。至1993年,四川形成23个地级行政区格局。1997年重庆直辖后,四川行政区划再次调整,眉山、资阳等地相继设市。2000年,眉山、雅安、巴中、资阳等地级市设立。2018年以来,四川对乡镇和村级建制大规模改革,减少大量乡镇和建制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