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米切尔(W. J. T. Mitchell)的文章《帝国的风景》中,提到风景画的兴盛与欧洲帝国主义的发展有着密切的关系,18-19世纪,欧洲艺术家将殖民母国的艺术传统与作画技法带到殖民地,并以此描绘其想象中的美好乌托邦,这种将「自然」转化成文化符码,使其仿佛「自然就如此」的自然化过程,展现了权力如何形塑殖民地风景的观看方式。
然而除了这种「帝国凝视」的诠释外,还能以何种角度阅读当时艺术家的创作呢?观看18-19世纪英国殖民地风景画,我们能看到哪些欧洲绘画的痕迹?抑或是否有机会窥探异文化交会时在绘画表现上的新火花?
奥古斯塔·厄尔(Augustus Earle, 1793-1838)是十九世纪初英国的旅行画家,足迹遍布印度、中东、巴西及南美洲各地、澳洲与新西兰等。厄尔在澳洲停留三年多,曾在这期间短暂地旅行新西兰,创作了许多风景画,以及当地原住民与殖民者的画作。
身为第一位在澳洲工作的职业艺术家,除了想象中的异地风景描绘,厄尔也在各地做了大量的写生。许多有关厄尔的画作讨论,聚焦于其原住民以及奴隶画像中压迫者与被压迫者的目光交会,在艺术史学家伦纳德·贝尔(Leonard Bell)的论述中提到,相对于其他描绘殖民地画家较抽离、具占有资源的全景眼光,厄尔会将自己安排进画作之中,并参与画中的事件。或许是此种与在地的亲密,厄尔的风景画在画面构成、色彩运用等形式风格上,与同时期的殖民地画家有着显著的差异。
欧洲如画风景的传统
英国风景画在18世纪初逐渐发展,理查德·威尔逊(Richard Wilson, 1714-1782年)被认为是英国风景画的先驱,曾在意大利工作与学习的他,将意大利历史风景画带到英国,并在后来转而描绘自己的家乡风光。在理查德·威尔逊的作品中,可以看到自十七世纪以来克洛德·洛兰式(Claude Lorrain)的如画风景(picturesque landscape)传统。
这类理想化、富含诗意与古典情怀的风景画,影响着后世艺术家的创作。虽然在后来的发展中,风景画逐渐脱离早期历史风景画中对希腊罗马古迹的描绘,但有机的线条、氤氲的光影、柔美细腻的色彩与笔触已成为风景画中常见的元素,并透过此去追求一种美好自然的想象。
《Landscape with the Rest on the Flight into Egypt》
1666年,帆布油画
《 Tivoli; Temple of the Sibyl and the Campagna》
1765-1770年,帆布油画
到了十八世纪末至十九世纪初,从英国殖民地风景的描绘,如约瑟夫·莱塞特(Joseph Lycett, 1774-1824)与约翰·格鲁夫(John Glover, 1767-1849)等人的作品,可以看到这些欧洲画家似乎在大洋洲殖民地,找到了能转换为自身艺术语汇的如画景致。
广袤的地平线以及遍布其中的蜿蜒小路、作为视觉引导的前景两侧植物、明亮温暖的色调以及光影的运用等等,虽然透过画面中象征性的原住民人物点景或是南洋特有的植物,可以辨认出风景的所在地并非欧洲,但在视觉风格的表现上仍是以欧洲的绘画传统去描绘其他非欧洲的地区。
以约翰·格鲁夫的《土生土长的原住民》(Natives at a corrobory, 1835)为例,不仅对于树干的描绘更为扭曲,前景的原住民人群,似乎暗示着这是不同于英国的新世界。约翰·格鲁夫的画作中,原住民被安排在如公园般有着原始田园、溪流,并且被群山及树木环绕的场景之中,他们如孩子般手舞足蹈。
在此,约翰·格鲁夫并不是追求描绘殖民地的实际情况,而是一种理想的、原始自然的、在欧洲白人未来到之前的想象中的自然生活。 在画面的处理上更让人联想到理查德·威尔逊等人的作品,约翰·格鲁夫也期许自己能成为「英国的克洛德·洛兰」。约翰·格鲁夫后来创作了许多澳洲的田园风光,这类作品展现了欧洲人对此地农业与自然价值的视野;而约瑟夫·莱塞特也有许多关于原住民原始生活的理想风景描绘,以及田园风光的创作。当时他们作品的观众是殖民母国的欧洲人,这些绘画销售回英国也满足人们对这些初次探索、尚未现代化的「新领土」的好奇心与窥探欲。
《土生土长的原住民》
(Natives at a corrobory)
1835年,帆布油画
《Distant view of Sydney from the light house at South Head, New South Wales》
1825年,帆布油画
厄尔眼中的新奇风景
当然,英国出身的厄尔,在其创作中也带有不少欧洲风景画传统的痕迹,如《里约热内卢附近的风景》(View near Rio de Janeir, 1822)中的田园风光,两侧的树木与如画风景中山丘起伏的有机线条,点缀着原住民的房舍与人们的生活,然而远方的山景在造型上似乎可以看到些许强调着棱角的线条;又或在《垂斯坦昆哈风景Ⅰ》(Tristan De Acunha, 1824)中山峦的描绘更加明显,巨大的山石阻挡了远方的去路。
在厄尔的风景画中,可以看到不少这类的构图安排:高大奇险的自然景观(如有棱有角的山石、巨大垂直的热带植物等)紧贴着前方的前景(可能是低矮的房舍、原住民的活动或是被自然震慑的画家本人)。
《里约热内卢附近的风景》
(View near Rio de Janeir)
1822年,帆布油画
《垂斯坦昆哈风景Ⅰ》
(Tristan De Acunha)
1824年,帆布油画
尽管厄尔的作品观众仍是以欧洲人为主,但他以另一种笔调去描绘他所经历的大洋洲。从厄尔的作品中,可以看到他以奇险的山石填满画面,垂直的构图结构取代了如画风景中由前、中、后景组成的广袤地平线。观看后者时,观众似乎被邀请随着蜿蜒的小径慢慢深入风景的深处,然而厄尔的作品却幽微地将观众挡在画前,想更加探索却被阻挡于神秘的禁地之交界。
在《在垂斯坦昆哈山顶上的风景》(View on the summit at Tristan De Acunha, 1824)中,巨大的山岳层层堆栈于画面之中,前景的地平线与中后景的山石间似乎是一道悬崖,虽然在中后景的山陵在线有着细小的点景人物,但前景的悬崖与后方的山石将画面切割成两个部分:欣赏这奇险景观的欧洲观众,以及后方未知的异国风景;除了构图线条的组成,色彩上,厄尔运用了低彩度、低对比与偏冷的色调,使得画面的景深变得更加的平面,我们可以辨认出这是一个迥异的新世界风景。
其他作品如《杰克森港口悬崖上的奇险通道》(Remarkable passage in the cliffs, Port Jackson, 1826)以及《垂斯坦昆哈风景Ⅱ》(Tristan De Acunha, 1824))则可以看到更全面的垂直构图布局。
《在垂斯坦昆哈山顶上的风景》
(View on the summit at Tristan De Acunha)
1824年,帆布油画
《杰克森港口悬崖上的奇险通道》
(Remarkable passage in the cliffs, Port Jackson)
1826年,帆布油画
(右):奥古斯塔·厄尔
《垂斯坦昆哈风景Ⅱ》
( Tristan De Acunha)
1824年,帆布油画
相较于前述艺术家的如画风景,在厄尔的作品中,观众似乎不被邀请进入画作的更深处,例如在同样有着树林与原住民的风景画中,前者如格洛弗以活泼的曲线与明亮的暖色描绘,后方蜿蜒的水域引导观众视线往画面更深的远方;然在《新南威尔士州伊拉瓦拉的朱蕉森林》(Cabbage tree forest, Illawarra, New South Wales, 1827)中,厄尔则以垂直高耸的朱蕉树林作为中景,后方紧贴着浓密的深色树丛,不仅找不到通往远方丛林的蜿蜒小路,前景的两位土著烧着淡淡的烟雾,彷佛守卫般被放置在观众以及异国风景之间,如米切尔在《帝国的风景》篇章后段中举例的毛利人雕像,守护着原住民的神圣禁地。约翰·格鲁夫理想全视的视野对比厄尔对禁地的敬畏,两者不同的观看方式也能窥探不同艺术家在遇上异文化时的态度与诠释。
《新南威尔士州伊拉瓦拉的朱蕉森林》
(Cabbage tree forest, Illawarra, New South Wales)
1827年,帆布油画
(Distant view of the Bay of Islands, New Zealand)
1827年,帆布油画
小结
自风景画在欧洲发展以来,对理想世界的追寻与建构一直是重要的主题,在城市化与逐渐现代化的欧洲,理想风景或许正缓缓远离,领土扩张蓬勃发展之际,画家似乎在遥远的大洋洲找寻到理想中的原始田园与新奇的景致。
观看这些欧洲艺术家,可以略见在18世纪末到19世纪初这段时间欧洲的殖民地风景画并非单一的样态。约瑟夫·莱塞特与约翰·格鲁夫等人看到的是新世界的理想化与原始自然,以及田园风光的诗意想象,在他们眼中,原住民以及殖民地风景欢迎着欧洲人去探索;厄尔也看见了新世界与欧洲的不同,而他更以有所保留的眼光去描绘新世界的奇险与未知、与原住民的互动以及目光的交换。
除了《帝国的凝视》,更不可忽略艺术家在旅行途中的实际经验。米切尔的论述中提到「风景画是帝国的梦工厂」,展现了对殖民地风景的占有欲,以及将其用于对帝国自身前景的想象;然而在厄尔的风景画中,看到更多的是对崇高山景及新世界的敬畏。
异文化的交会有着诸多的面貌,帝国的视点或许不是那么僵固,艺术家的个人在地经验也许能为他自身的创作带来更多的暧昧空间。在全球化的今日,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更加的频繁与便利,异文化的交会又会产生出怎样的艺术作品呢?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