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美尔(Sumer)文明,是位于两河流域的元始级“原生文明”——它是一个独立从原始社会发展形成文明的个体。正因此,苏美尔人,拥有着独属于本民族的语言,宗教,文化习俗以及文字。
要了解一个原生文明的形成历程,则首先要了解它的前文明时期发展脉络。
约公元前7000年,两河流域的居民进入了新石器时代,开始向文明演进。这一过程中,两河流域诞生了诸多前文明文化。
这些不同的文化,主要根据其文物之间的风格差异进行区分,而各个文化之间,大致是模糊的传承关系——不同地区的族群独立发展并交流;又或者外来部族迁至,受当地文化影响;这一过程中,后来者、外来者文化反超原住民的情况十分常见。
公元前5300-3500年的欧贝德文化时期,苏美尔人迁至两河流域的南部,对两河流域来说,苏美尔正是一个外来部族,他们在欧贝德文化的基础上,苏美尔人于同时期创造了属于自己的文化。
这就是公元前3500年,两河流域的乌鲁克文化,此时,最早的城邦政权、社会阶层、早期文字和宗教均已产生,因而乌鲁克文化时期也经常被视为人类正式形成文明的时期。
在那之后,苏美尔文明开始由个别城邦向周边辐射,公元前3100年左右,逐渐形成了捷姆迭特·那色文化(该时期也经常被认为是乌鲁克文化的后期部分),新兴的城邦政权如雨后春笋般被建立,城邦争霸时代拉开序幕。
1、城邦争霸时期 从最早的城市到最早的文明
公元前3000年左右,苏美尔地区无数城邦国家并立的状态已经形成,城邦争霸时代正式开始;同一时期,名为塞姆人的游猎部族迁入苏美尔北方,开始了和苏美尔人的民族融合;截止公元前2800年,苏美尔共有“五帝邦”(又称原始五城)分别称霸。
埃利都(Eridu),第一个称霸的城邦,它是五帝邦中文物证据和记载最详实的,在苏美尔文献中被称为“铜匠之城”。此外,埃利都也经常被认为是人类历史上最早的城市。
可能是由于“大洪水”的爆发,五帝邦时期的历史记载十分稀缺。直到大洪水完全退去的公元前2800年以后,苏美尔文明的“神话时代”才基本结束,一批新的,也更为今人熟知的新城邦登上历史舞台。
苏美尔“五帝邦”的大致地理位置
(图为笔者自制,并不精确,仅供参考)
公元前2750年前后,基什(Kish),首先称霸。这一城邦位于苏美尔地区的最北,正好是苏美尔和阿卡德在地理上的分界线,因此与北方的塞姆人交融较多(后来崛起的阿卡德人正是塞姆人的一支)。
苏美尔城邦的称霸,需要在战争中打败竞争城邦,迫使对手臣服,还得控制位于苏美尔地区正中央的尼普尔,在这一宗教圣城祭祀主神(这一争霸模式也表明了苏美尔列邦信奉同一套宗教体系,同时争霸形式甚至类似于后世的中国春秋时期)。基什之后的称霸城邦,基本也是延续这一模式。
乌尔城神庙遗址(图源:互联网)
基什建立霸权后,甚至还调停了个别邦之间的战争和并组织了苏美尔联军,向苏美尔的邻居埃兰,发起了最早的对外战争。可见,作为霸主也是需要有担当和责任的。
在基什称霸了大概百年后,名为乌鲁克的南方城邦“天降猛男”——吉尔伽美什,他领导着乌鲁克击败了基什,终结了它的霸权。吉尔伽美什击败基什后,还自封为“基什王”,这一特殊的头衔,自此成为了称霸,乃至南北统一的标志,后世的霸主城邦,更是一直沿用这一头衔。
可以说,是吉尔伽美什开启了苏美尔列邦统一尤其是南北统一的先河,也正因此,当时的苏美尔人编纂了一系列讴歌吉尔伽美什的诗歌,这些诗歌作品在后世被整理成为人类历史上的第一部英雄史诗《吉尔伽美什史诗》。
然而历史的创举并没给乌鲁克加什么buff,过了几十年,新兴城邦乌尔,击败了乌鲁克,取代了它的霸主地位——可没多久,就被前来“报仇”的埃兰人打残,乌鲁克因此再次短暂崛起。
乌尔直接麻了:U1S1,当年是基什带头打了你,现在怎么报仇找我呢???
从此,苏美尔列邦和埃兰成为了要好的老朋友…
乌鲁克和乌尔在冲突中先后衰落,苏美尔转而开始了以两极格局为主旋律的时期:
拉迦什(Lagash,又译拉格什)和乌玛(Umma,又译温马)一东一中两强争霸,历经百余年的战争,乌玛之王,卢伽尔扎吉西,最终打败了拉格什以及顽抗的基什,几乎一统了苏美尔。
然而在内部基本统一的情况下,一个更强大的对手在外部显现——萨尔贡领导的阿卡德人。
阿卡德(Akkad)人是塞姆人的一支,而塞姆人与苏美尔人以语言区分,大都是基什的附庸或者,奴隶——萨尔贡是基什王的侍从官,他通过政变获得了权力,并在卢伽尔扎吉西一统苏美尔之时,整合了基什以北的各个城邦和部族,向卢伽尔扎吉西发动了进攻。
最终于公元前2334年,萨尔贡击败了“率领50城联军”的卢伽尔扎吉西,战争的具体过程不详,但笔者估计这输就输在这“50城联军”。
2、阿卡德帝国 人类的第一个帝国
公元前2334年,萨尔贡一统苏美尔-阿卡德,建新都阿卡德城,人类历史上的第一个帝国阿卡德帝国(Akkaddian Empire)宣告成立:
在一统苏美尔-阿卡德后,萨尔贡立即发动了对外侵略战争,阿卡德帝国先后侵吞了苏巴尔图、纳加尔(Nagar)以及马瑞(Mari,又译马里)等周边国家,并攻占了苏美尔人的老朋友-埃兰的首都,逼迫埃兰人“东狩”。
虎父无犬子,萨尔贡三个继业的儿孙,瑞穆什、曼尼什图苏以及纳拉姆·辛则继续了先帝的扩张大业,即便帝国在这三次权力更迭过程中每次都会爆发叛乱。
阿卡德帝国最终在纳拉姆·辛时期达到全盛,帝国联通下海和上海。也就是当时苏美尔人认知中的波斯湾和地中海,一统整个新月沃地,纳拉姆·辛因此号称“世界四方之王”。
阿卡德帝国极盛疆域(图源:BBC纪录片《古代世界》)
可惜国强于世,天必削之。
人类历史上的第一个帝国,很快就挨上了一套组合拳:天灾、人祸、内忧外患。
纳拉姆·辛过世后,权力交替导致政局动荡、两河流域发生旱灾、南方苏美尔列邦纷纷独立、东北方的蛮子大举入侵、老朋友埃兰人上门拜年等等接连重创阿卡德帝国。纵使帝国王室仍旧出现了个别试图力挽狂澜的中兴之主,但还是没能逆天改命。
公元前2154年,蛮子库提人(Gutian,又译古提人)灭亡阿卡德帝国。人类历史上的第一个帝国持续了不到两百年后灭亡。而帝国灭亡和蛮族入主,也导致了苏美尔-阿卡德地区的文明大倒退,苏美尔列邦深受重创,而阿卡德之名则直接消失在了历史的长河之中【作为人类第一个大型帝国的都城,阿卡德城的遗址至今未被发现】。
之所以说库提人是蛮子,导致了文明倒退的原因,即是:库提人接盘了阿卡德帝国的统治核心区,却未能延续阿卡德帝国的统治秩序,以至于整个阿卡德地区陷入混乱,几乎毁灭。好在南方的拉迦什在一位名为古地亚的伟大统治者的领导下,称霸苏美尔,带领着苏美尔列邦再度兴起。
非常有意思的是,古地亚是一位十分少见的,谋求和平与发展的领袖——他领导拉迦什恢复生产,巩固神权体制,推行社会改革,做出了一系列提升女性社会地位的进步性壮举;而对外,古地亚虽然领导苏美尔列邦,但罕见地选择“仅称公侯(恩西)而不称王(卢伽尔)”。
这波啊,这波是闷声发大财,中国人民表示很有见地。
3、乌尔第三王朝 新·苏美尔帝国和人类最早的法典
无奈古地亚的儿孙不给力,而乌鲁克又再度天降名为乌图赫尔加的猛男,他领导乌鲁克取代了拉迦什的霸权,并带领苏美尔联军击败了库提人,光复了北方的失地。然后
然后就被他的好兄弟夺权了。
这位好兄弟名叫乌尔纳姆(,又译乌尔那木),这位仁兄同样是一位猛人。(乌尔纳姆是乌图赫尔加下属的乌尔总督,也有观点认为他和乌图赫尔加是亲戚或者兄弟)
BC2112年,乌尔纳姆在夺取政权后,将都城迁至自己的辖地乌尔,是为乌尔第三王朝。由于其强大且地位特殊,乌尔第三王朝又被称为“新苏美尔”或者“苏美尔帝国”时期。
在上古文明的历史分段中,“新**”时期一般意味着这一时期是该文明最强势的时期,而乌尔第三王朝正是苏美尔文明最强势的时期。
乌尔纳姆与其子舒尔吉在位多年,创下了不逊色于当年萨尔贡大帝的文治武功。
和阿卡德帝国一样,乌尔第三王朝平定各邦,再度一统苏美尔-阿卡德地区,并向北攻伐,胖揍了当时还很弱小的阿淑尔邦(即后来的亚述),再度问候了苏美尔人的老朋友埃兰。
但比起前辈阿卡德,乌尔第三王朝的问候方式变得温和了一些,对待埃兰,舒尔吉采取和平联姻和军事进攻并举的方式,他下嫁自己的女儿给埃兰的统治者,在埃兰的旧都苏撒设立总督府,并征募埃兰士兵组建“外籍兵团”守护东南边境(你猜猜乌尔第三王朝的东南方是谁),并为埃兰的神明修建神庙,自称“自己的埃兰语和苏美尔语一样好”,带头宣布苏美尔和埃兰的“友谊”。
不对啊,这听起来怎么这么像收狗?
总之,埃兰人很感动,于是奋发图强,推翻了乌尔第三王朝的统治。
……
乌尔第三王朝最卓越的历史成就,是在乌尔纳姆和舒尔吉两代君主治下颁布的《乌尔纳姆法典》。
乌尔纳姆法典残片(图源:互联网)
关于《乌尔纳姆法典》,有两点需要注意,首先这是人类历史上的最早的成文法典,早于后来的古巴比伦《汉谟拉比法典》(后者较前者,更加完善且文物更加完整);其次,《乌尔纳姆法典》大概率是乌尔纳姆之子,舒尔吉在位期间颁布的。
作为人类历史上的第一部成文法典,《乌尔纳姆法典》缓和了社会矛盾,维护了社会秩序,少见的渗透了保护弱者的精神。与此同时,乌尔纳姆和舒尔吉还做出了历史性的,向中央集权演进的努力——包括广泛采用流官总督取代地方的城邦王侯,宣扬君权神授等等。
也正因一系列制度改革,乌尔第三王朝时期的社会稳定性远好于阿卡德帝国时期,在乌尔第三王朝前期,苏美尔-阿卡德地区没有爆发过任何叛乱,原阿卡德地区更有一批新的城邦发展起来,其中就包括后来成为该地区代表的巴比伦城。
此时王朝上下,唯有西北方的蛮子,阿摩利人仍对王朝存在威胁,于是,国王选择在西北边境修了一道隔离墙……
历史的经验告诉我们,防守边境的城墙几乎都不会有多大作用——公元前2025年左右,乘着乌尔第三王朝主力东征,阿摩利人越过隔离墙,大举进攻,北方地区相继失去控制,此时的君主伊比辛已不似先王乌尔纳姆和舒尔吉般战无不胜,在防守作战接连失利……
可即便如此,王朝的基本盘,南方的苏美尔列邦仍旧在统治之下;伊比辛任命了一位阿卡德将军负责最前沿也是最重要的尼普尔、伊辛两城的防护;可能是由于圣城和旧帝国的庇佑,又或是这位将军能力的出众,阿摩利人的攻势最终止步于圣城,尼普尔之前。
然而,没等伊比辛庆幸圣城免于战火,一个更坏的消息传来,这位镇守前线的将军叛变独立了——毕竟按苏美尔列邦传统,我拥有圣城,我即是霸主,乌尔不过是列邦之一罢了。在这位叛乱者举旗之后,更多的城邦纷纷独立,情况急转直下。末代君王伊比辛虽不似先王般天纵奇才,却也深知此时的王朝,必须尽快夺回圣城——因此乌尔第三王朝集结了乌尔城最后的军队,向尼普尔发动远征。
在出征前国王伊比辛大概会向众神祈祷,愿神明庇佑王朝的最后一搏,毕竟乌尔的神明之一,正是雄才伟略的先王舒尔吉。
然而祈祷,并没有引来先王的庇佑,反而引来了狗;准确的说,是先王曾收的狗……
公元前2004年,埃兰军队乘火打劫,截杀伊比辛,攻陷乌尔,这一象征着苏美尔文明最后荣耀的帝国宣告灭亡。已经自立的伊辛王虽然在之后击退了埃兰人,重新整合了苏美尔列邦,但属于苏美尔与阿卡德的时代却已然落幕了——此后的苏美尔-阿卡德政权再没能光复他们的北部,也就是阿卡德地区。
4、后记
苏美尔-阿卡德文明作为统一独立政权的历史,随着乌尔第三王朝的灭亡宣告结束,苏美尔人和阿卡德人的文明也自此离开了中东文明圈的舞台中央。
然而,这一时期各个苏美尔-阿卡德文明国家的发展成就与文化遗存却并未消失。由于文明存在“辐射效应”,数千年间,苏美尔不断影响着周边的游猎部族进入文明状态,文明的火种在此时,已经燃遍整个中东。
这些游猎部族又大致存在三种情况:
其一,如阿卡德人之外的塞姆人一般,逐渐融入了原生文明之中。
其二,如阿卡德人一般,在原生文明的影响,形成自身文明,逐渐与原生文明分流,并进一步展开竞争。
其三,如库提人一般,接受部分文明成果,其中接受的主要是技术工艺,因此这些部族的战斗力一般不逊色文明国家太多(这也解释了为什么大多“蛮族”有能力毁灭文明)但这些部族又保持着游猎状态,最终只能侵略与破坏,以至于成为各大早期文明主要面临的威胁之一。
乌尔军旗(图源:BBC纪录片《古代世界》)
苏美尔-阿卡德作为最早的人类文明,在诞生之初就面临着后来者的竞争,以及蛮子的威胁之下。而讽刺的是,它的这些对手大多正是在苏美尔文明的影响下诞生的;由于地理因素和文明阶段的原因,苏美尔-阿卡德地区一直分分合合,难以长久保持稳定,以至于强如阿卡德帝国和乌尔第三王朝,也没能在这一地区长久延续。
可纵使无数政权倾覆,国家消亡,这一开创了人类文明无数个第一的伟大文明,又怎会轻易随之消失呢?
数百年后,虽然两河之间,已经不再有苏美尔人和阿卡德人所建立的帝国,但此时的阿摩利人、赫梯人和波斯人,都使用着楔形文字记录书稿;强大的巴比伦帝国、亚述帝国和波斯帝国,都使用着苏美尔语吟诵宗教经文;而苏美尔人、阿卡德人等族群,大概早已融入了更为庞大的国家与民族之中吧。
文明是可以传承的,因此文明的延续也从来不止一种方式——因此,我们可以说:苏美尔从未灭亡,苏美尔仍存于此。毕竟,两河流域的哪个文明敢说,没有受到苏美尔的影响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