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今流传的《史记》在两千年的传承中必然经历了有意识或无意识的改动,但其核心内容仍可视为司马迁原著的骨架。篡改的可能性存在于三个层面,需辩证看待:
一、确凿的文本变动:史实与证据
官方直接干预:东汉的“净化”
篇章亡佚与后人补写
十篇原稿彻底失传(如《孝景本纪》《孝武本纪》):褚少孙等汉代学者以“褚先生曰”补入内容,但掺入汉儒天命论(如《孝武本纪》充斥祥瑞)。
二、隐性的意识形态过滤
儒家伦理对叙事的重塑
美化“禅让”:五帝世系被整理为血缘继承(如尧传舜),但战国文献(郭店楚简)显示早期禅让实为“选贤”,司马迁受董仲舒影响而重构。
回避暴力夺权:《周本纪》称武王伐纣“不期而会者八百诸侯”,但《竹书纪年》揭示周人联合羌、蜀等部族突袭,淡化武力色彩。
正统观念对异见的压制
删削“非正统”史料:司马迁曾参考《秦记》记载秦人“戎狄化”习俗(如父子同帐而居),但今本仅存“杂戎狄之俗”一句,细节被净化。
方士批判被弱化:原本《封禅书》痛斥汉武帝迷信方士,但班固《郊祀志》转引时删去“天子殆哉”等激烈言论。
三、技术性失真:传抄与刊刻的误差
唐代以前的文本变异
六朝抄本将“项羽烧秦宫室”误写为“烧秦陵”(敦煌残卷S.2053),地理名词“阳城”讹为“汤城”(日本古抄本),这类讹误超千处。
宋代定本的权威陷阱
混合褚少孙补文与原作(未标注)
据唐代《正义》修改原文(如《货殖列传》“夫倮鄙人牧长”被改“鄙”为“边”)
现存《史记》以北宋景祐年间刊本为祖本,但该本已:
最古非最真:汉简《史记》残片(居延汉简)证明部分用字比宋本更近古本。
四、如何判断篡改痕迹?考古证据说话
1、出土文献的“打补丁”
2、考古校正文本
殷墟甲骨文证实《殷本纪》商王世系基本正确(仅2处顺序错位),反证主干未被篡改。
秦陵兵马俑与《秦始皇本纪》记载“穿三泉,下铜而致椁”工艺完全吻合,证明技术细节保存完好。
五、结论:篡改存在,但未颠覆内核
政治性删削集中于汉初秘史(刘邦、吕后、武帝),儒家伦理重塑了五帝三代叙事。
技术性失真导致地名、年代等千处讹误,但重大事件框架(如楚汉战争)未被推翻。
考古反复验证:甲骨文/汉简/帛书多次证实《史记》主干可信,核心价值仍在。
终极答案:今本《史记》不是100%的司马迁原作,它像一件修补过的青铜器——表面锈蚀、局部补铸,但器型与铭文依然可辨。若追求帝王隐私秘闻,当以《汉书》为戒;若探查文明演进脉络,它仍是不可替代的基石。篡改削其锋芒,未灭其筋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