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今流传于世的《史记》有没有可能被篡改的可能性呢今本史记司马迁汉书班固

现今流传的《史记》在两千年的传承中必然经历了有意识或无意识的改动,但其核心内容仍可视为司马迁原著的骨架。篡改的可能性存在于三个层面,需辩证看待:

一、确凿的文本变动:史实与证据

官方直接干预:东汉的“净化”

篇章亡佚与后人补写

十篇原稿彻底失传(如《孝景本纪》《孝武本纪》):褚少孙等汉代学者以“褚先生曰”补入内容,但掺入汉儒天命论(如《孝武本纪》充斥祥瑞)。

二、隐性的意识形态过滤

儒家伦理对叙事的重塑

美化“禅让”:五帝世系被整理为血缘继承(如尧传舜),但战国文献(郭店楚简)显示早期禅让实为“选贤”,司马迁受董仲舒影响而重构。

回避暴力夺权:《周本纪》称武王伐纣“不期而会者八百诸侯”,但《竹书纪年》揭示周人联合羌、蜀等部族突袭,淡化武力色彩。

正统观念对异见的压制

删削“非正统”史料:司马迁曾参考《秦记》记载秦人“戎狄化”习俗(如父子同帐而居),但今本仅存“杂戎狄之俗”一句,细节被净化。

方士批判被弱化:原本《封禅书》痛斥汉武帝迷信方士,但班固《郊祀志》转引时删去“天子殆哉”等激烈言论。

三、技术性失真:传抄与刊刻的误差

唐代以前的文本变异

六朝抄本将“项羽烧秦宫室”误写为“烧秦陵”(敦煌残卷S.2053),地理名词“阳城”讹为“汤城”(日本古抄本),这类讹误超千处。

宋代定本的权威陷阱

混合褚少孙补文与原作(未标注)

据唐代《正义》修改原文(如《货殖列传》“夫倮鄙人牧长”被改“鄙”为“边”)

现存《史记》以北宋景祐年间刊本为祖本,但该本已:

最古非最真:汉简《史记》残片(居延汉简)证明部分用字比宋本更近古本。

四、如何判断篡改痕迹?考古证据说话

1、出土文献的“打补丁”

2、考古校正文本

殷墟甲骨文证实《殷本纪》商王世系基本正确(仅2处顺序错位),反证主干未被篡改。

秦陵兵马俑与《秦始皇本纪》记载“穿三泉,下铜而致椁”工艺完全吻合,证明技术细节保存完好。

五、结论:篡改存在,但未颠覆内核

政治性删削集中于汉初秘史(刘邦、吕后、武帝),儒家伦理重塑了五帝三代叙事。

技术性失真导致地名、年代等千处讹误,但重大事件框架(如楚汉战争)未被推翻。

考古反复验证:甲骨文/汉简/帛书多次证实《史记》主干可信,核心价值仍在。

终极答案:今本《史记》不是100%的司马迁原作,它像一件修补过的青铜器——表面锈蚀、局部补铸,但器型与铭文依然可辨。若追求帝王隐私秘闻,当以《汉书》为戒;若探查文明演进脉络,它仍是不可替代的基石。篡改削其锋芒,未灭其筋骨。

THE END
0.以史为鉴,可知兴替;以人为鉴,可明得失(史学知识)当权者会不会利用自己的职权来篡改历史?稗闻野史中,到底哪些是真实的,哪些又是戏说呢?事实上,古代史官编撰史书的时候,是需要向最高统治者保密的。虽然天子可以看以前的史书,却不能查阅有关自己的记录。只是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一规定逐渐有所松动,史官们在记录当代帝王的事迹时,也带上了几分顾虑,这就造成了部分jvzquC41yy}/onnrkct/ew478g€czjs
1.《历史学是什么》:历史是任人打扮的小姑娘中国文化有尚古传统,思想家常诉诸古代权威作为自己学说的思想根据,拯救人类社会,不在创新,而在复古。而在我们当下的教育中,历史给我们的印象就是要古为今用。当我们遇到什么问题时,总要翻翻史书回过头看看前人是怎么做的。 甚至于,有些人为了达到某一目的,在历史中穿凿附会,恶意篡改,将历史沦为其服务的工具。 jvzquC41yy}/fxzdcp4dqv4itq{q1}trke53:A6:44>51
2.山西大学历史文化学院8. 《何以“成王败寇”?——政治史视野下的中国古代官方历史书写》,《廊坊师范学院学报》2019年第1期。 9. 《乾隆刊本<晋政辑要>史料价值略论》,《史志学刊》2018年第6期。(第一作者) 10. 《许敬宗篡改国史问题新探——政治史视野下的唐代国史撰修》,《唐史论丛》2018年第2期。(第一作者) jvzquC41jkyuq{~0uz{/gmz0ep5zsuo1;:9297mvo
3.耦耕读书会之十五葛剑雄:统一与分裂——中国历史的启示史官根据当时的主流价值观,判断事件好坏、合法与否。因此,由于个体和时代的差异性,部分历史不可避免地会被篡改、湮灭。 为什么重视历史 从司马迁修《史记》后,大多数历史都是官修,即后朝为前朝修史,经过审查正史颁布,称为正史。对历史的重视体现在,即使朝代刚刚建立百废待兴,修史仍然为首要任务。 jvzquC41yy}/rqgu0rqv0niw0et0496:1pkxuh5634562?80jvsm
4.褒善贬恶与传统史学的向善追求以求真为首要目标的科学主义史学认为,传统史学褒善贬恶,必然掺杂个人好恶,为了某种目的而篡改历史,影响历史的真实。其实,传统史学并不存在“求真”与“求善”的冲突。相反,二者是统一在一起的,古代史家经常将“直书其事”和“惩恶劝善”放在一起讨论。唐代刘知幾说:“况史之为务,申以劝诫,树之风声。其有贼臣逆子,淫君乱主,苟直书其事,不掩其瑕,则秽 jvzquC41yy}/e|xp0et0n|}1nu~`v}}y14635:61v4635:623a;7;=7920yivv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