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一、《中国历史文选》教学大纲;3.教学原则及方法
以唯物史观为指导,批判继承中国古代文化遗产,培养爱国主义思想。
循序渐进教学。
合理容量的多层次教学。
强化实践教学。4.学时比例
在教学实践中,要籍介绍可占总学时的30%,文章选读是主体内容,占学时的70%。练习实践安排在课外进行,时间比例一般为教学时数的一比一。;二、《中国历史文选》的主要内容和开设目的1.主要内容
中国古代典籍文化十分丰富,人们往往用浩若烟海、汗牛充栋来形容它。
“盈天地之间,凡涉著作之林,皆是史学。”
(章学诚《章氏遗书·报孙渊如书》)
“中国古代,史外无学,举凡人类知识之记录,无不丛纳于史。”
(梁启超《中国历史研究法》);本门课程由以下几部分组成
要籍介绍
中国史学史常识
历史文献学常识2.开设目的
掌握重要史籍
提高文言文阅读与运用能力
了解史学史、文献学基本常识;三、授课方式及学习方法
1.授课方式;四、参考书目;“吾辈生于今日,幸于纸上之材料之外,更得地下之新材料,吾辈固得据以补正纸上之材料亦,得证明古书之某部分全为实录,即百家不训之言亦不无表示一面之事实。此二重证据法,在今日始得为之。虽古书之未得证明者,不能加以否定;而其已得证明者,不能不加以肯定,可以断言
也。”
——王国维《古史新证·总论》;一、甲骨文
1.什么是甲骨文
甲骨文是中国已发现的古代文字中时代最早、体系较为完整的文字。甲骨文主要指殷墟甲骨文,又称为“殷墟文字”、“殷契”,是殷商时代刻在龟甲兽骨上的文字。;2.甲骨文的发现;占卜与文字记录
甲骨卜辞的结构特点:叙辞、命辞、占辞、验辞
殷商甲骨文的著录与研究
A.刘鹗《铁云藏龟》(1903年)B.孙詒让《契文举例》(1904年)
C.罗振玉《殷墟书契》、《后编》、《殷墟书契菁华》、《续编》
(1913——1916年)
D.王国维《殷卜辞所见先公先王考》及《续考》(1917年)E.郭沫若《甲骨文字研究》《卜辞通纂》、《殷契萃编》F.董作宾《甲骨文断代研究》(1933年)
G.胡厚宣《甲骨文合集》(1982年);二、金文
金文是指铸刻在殷周青铜器上的??文,也叫钟鼎文。商周是青铜器的时代,青铜器的礼器以鼎为代表,乐器以钟为代表,“钟鼎”是青铜器的代名词。所谓青铜,就是铜和锡的合金。中国在夏代就已进入青铜时代,铜的冶炼和铜器的制造技术十分发达。因为周以前把铜也叫金,所以铜器上的铭文就叫作“金文”或“吉金文字”;又因为这类铜器以钟鼎上的字数最多,所以过去又叫作“钟鼎文”。金文应用的年代,上自商代的早期,下至秦灭六国,约1200多年。金文的字数,据容庚《金文编》记
载,共计3722个,其中可以识别的字有2420个。;金文的种类
金文可略分为四种,即殷金文(前1300年左右~前1046年左右)、西周金文(前1046年左右至前771年)、东周金文(前770年~前222
年)和秦汉金文(前221年~219年)。
金文的价值
金文的内容是关于当时祀典、赐命、诏书、征战、围猎、盟约等活动或事件的记录,都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生活。金文字体整齐遒丽,古朴厚重,和甲骨文相比,脱去板滞,变化多样,更加丰富了。;金文的著录与研究
青铜器及其铭文在历史上代有发现,被学者们专门著录和研究是从宋代开始,例如欧阳修搜罗历代金石文字而成《集古
录》,这是现存最早著录、研究金石文字的著作。二十世纪初以来,王国维、罗振玉、郭沫若、唐兰、杨树达、于省吾、容庚、马承源、陈梦家等,对金文的著录和研究都做出了巨大贡献。;2.简牍的发现;3.帛书;4.敦煌吐鲁番文;吐鲁番文书;吐鲁番文书就其性质﹐可粗略分为公私文书﹑古籍﹑佛道等教经卷四大类﹕公文书有朝廷诏敕﹑律文﹑籍帐﹐各级军政机构的文牒数量更多﹔私文书包括世俗及寺观所有的各类
疏(衣物疏﹑功德疏之类)﹑契券(租佃﹑借贷﹑雇佣﹑质赁﹑等)﹑遗嘱﹑辞﹑启﹑信牍等﹔古籍有儒家经典﹑史书﹑诗文蒙读物﹑判集等﹔宗教类有佛教经论﹐道教符箓﹑醮辞﹑经文以及摩尼教﹑景教﹑祆教等宗教文书和属于高昌郡时期的文书﹐就目前所知﹐大部分均在国内﹐其中以北凉时期为多。从这些文书中﹐可以看到行之于内地的地方行政区划以及
设官分职﹐军事编制﹐秀才﹑孝廉的选举﹐同样在高昌郡实行
。赋役制度如北凉的计赀制度﹑各类徭役的征发﹐以及水利灌溉的重视与管理等方面﹐文书中也提供了翔实的资料。;一、概述
纪传体是我国传统史书的一种体裁,以人物传记为中心叙述史实。纪是帝王本纪
,列在全书前面,传是其他人物的列传,司马迁的《史记》是中国第一部纪传体史书(以前的史书多以编年体记述),传统的正史“二十四史”及其他史书,都依照
《史记》体例,以纪传体编纂而成。;二、重点史籍介绍;1.作者及成书经过司马迁(公元前145年~公元前90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