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史书三大体例:编年体纪传体纪事本末体的优缺点与关系

大家好,我是尼摩船长,欢迎乘坐鹦鹉螺号,尼摩船长带你遨游知识的海洋。

历史由三个要素构成:时间、人物、事件,所以中国古代的史官修书就形成了三大体例:编年体、纪传体、纪事本末体,三者互相补充,构成了完整的统一体。那么这三大体例有着怎样的优缺点,船长为你细细道来。

一,编年体

编年体史书的起源与发展

春秋

司马光

目前中国现存最早的编年体史书是《左传》,据传作者为春秋末年的鲁国史官左丘明。编年体史书从其诞生到清朝灭亡,一直是中国古代官方记录历史最主要的体例。最著名的编年体史书为北宋司马光等人编著的《资治通鉴》,记录了战国到五代1300多年的历史。规模最大的编年体史书为《大清历朝实录》(简称《清实录》),字数多达4400万字,记载了清朝12位皇帝及其家族起源的历史。

编年体史书的优缺点

资治通鉴

编年体史书的缺点在于事件的前因后果与人物的一生分布在许多章节里,过于碎片化,需要单独去找,因此不容易弄清楚事件的大概过程与人物的一生经历。(例如南宋的袁枢就是因为读《资治通鉴》发现,事件分布的太过零散,所以自创纪事本末体,将《资治通鉴》重新编排成了《通鉴纪事本末》。)

纪传体史书的起源与发展

史记

目前中国现存最早的纪传体史书是《史记》,作者为西汉史官司马迁,记录了从黄帝到汉武帝时期约2500年的历史。自《史记》诞生起,纪传体就成为中国古代官方正史的主要体例,二十四史皆为纪传体。规模最大的纪传体史书为《清史稿》,立传人数超过万人,字数多达800万字。

纪传体史书的优缺点

秦始皇

纪传体史书的缺点在于一个事件有多个人参与,所以每个人关于此事都会有记载,容易造成重复记述。同时若出现一个事件在多个人物中的记载互相矛盾,不容易让人搞清哪个正确哪个错误(例如《史记·秦始皇本纪》记载秦始皇为秦庄襄王之子,但《史记·吕不韦列传》又说秦始皇为吕不韦之子)。同时纪传体在选择人物立传时的标准很难把握,经常会有一些重要人物漏记的现象。同时纪传体选择的人物大都是帝王将相,忽视对市井人物的记载,不容易让人了解当时民间的情况。

纪事本末体史书的起源与发展

南宋

纪事本末体是以事件为主体,按照时间先后顺序记录历史,源于南宋袁枢的《通鉴纪事本末》。纪事本末体在中国出现的时间较晚,远比编年体与纪传体晚很多。因此纪事本末体的史书要比编年体与纪传体少很多。但是它一诞生就非常重要,成为与编年体与纪传体并列的中国三大史书体例之一。

袁枢

最大与最早的纪事本末体史书是袁枢的《通鉴纪事本末》,记录了战国到五代1300多年的历史,全文皆来自《资治通鉴》,袁枢只是对《通鉴》做了重新排列,没有改动一字。

纪事本末体的优缺点

战国

纪事本末体的优点在于纪事前后连贯可以让人了解一件事件发生的前因后果,使人们对事件有很清楚的了解。

纪事本末体的缺点在于对事件取舍的标准有一定难度,容易对某些重大事件造成缺漏。(例如袁枢的《通鉴纪事本末》对战国历史的记载只有三家分晋与秦并六国,对李悝变法、吴起兵法、赵武灵王胡服骑射等众多大事视而不见。)

史书的记录方式还有史评体(如西汉贾谊的《过秦论》)、纲目体(如南宋朱熹的《通鉴纲目》)、会要体(如唐朝杜佑的《通典》)、地方志(如东晋常璩的《华阳国志》)等多种体例,但最主要的三种体例为编年体、纪传体、纪事本末体,且三者相辅相成,成为人们了解历史最重要的参考资料。

THE END
0.《二十四史》序言中華藏書館二〇〇八年五月版本他们得到乾隆皇帝钦定,是统治者认可的“正统”的史书,也就是“正史”。成为人们了解中国古代历史必不可少的材料,《二十四史》中的各史都属于中国古代史书体例中的纪传体史书,以历史人物为中心展开叙述,下面逐一介绍。 《史记》是“二十四史”的第一部,汉司马迁撰。司马迁,字子长。汉左冯祤夏阳(今陕西韩城)人。jvzquC41yy}/lrfpuj{/exr1r1ic9?>2del93?
1.“二十四史”的形成体例和版本当我们走进图书馆,走进图书市场,可以看见有各种各样的历史书,体例不一,史观各异,良莠不齐。在这些史书林立的场面当中,我推荐大家回到原典去阅读。那么原典阅读的最基本的东西是什么呢? 史书分为正史和野史。一般来说,正史是指官方编修之史或者是被官方认可的私人修的野史,其中,野史指民间私人修史。野史的体例比较jvzquC41yy}/v~fplkkxcwl0ep532;8/2:5228hqpvkovh=;86>997mvo
2.(二)古代志书体例的发展和演变后期的方志(主要是宋元以后)体例,更多的是近于纪传体的史书,我国古代史书的编纂形式(体例)发展缓慢,某些方面,拘泥于形式,或多或少的影响到方志的形成。因此,地方志书体例的发展也是缓慢的。地方志书体例在长期的缓慢的发展史中,逐渐形成了方志本身所具有的体系(形式),这是方志区别于其它史书、地理书的一个标志。 1jvzq<84yyy4489iqe0ipo8iqewsfp}4451683;442176:=5588e22A=542?267xjvor
3.纪事本末体创始说辨正作为我国古代史书体例之一的纪事本末体的创始之作,史学界通常归于南宋袁枢的《通鉴纪事本末》。但不容忽视的是,还存在着如下几种说法: 1.北魏崔鸿等所撰《科录》。金毓黻先生认为,“魏元晖招集儒士崔鸿等,依仿梁武帝通史,而取其行事尤相似者,以为科录,或云,撰录百家要事,以类相从(据史通六家及魏书宗室jvzq<84nkunju~t0euyo0ls1zuk1|qzzly049722:5u49722:87a>6967?70|mvon
4.史书的体例有哪些史书体例有着多种分类,你知道有哪些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史书的体例有哪些,欢迎参考阅读! 1. 编年体 以编年体纪录历史的方式最早起源于中国。如:《春秋》,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编年体史书,相传为孔子依据鲁国史官所编的《春秋》加以整理修订而成的;《左传》,我国第一部较为完备的编年体史书,原名《春秋左氏传》,相传jvzquC41yy}/fr~khctxgw3eqo5{wx|gp1€vq€jpuwibk8}|ls563B963;4ivvq
5.中国古代史书叙事的风格(豆瓣)本书立足中国史学上关于『叙事』之术语、概念、命题的提出与运用,以相互关联的四部史学名著——《汉书》《汉纪》《后汉纪》《后汉书》为分析对象,从中国古代史学主干之皇朝史的叙事经验,窥探中国古代史书叙事重『事』、主『人』、寻『美』、用『意』之紧密结合的突出风格,揭示中国古代史书叙事之理论反思的路径和jvzquC41dqul0mtwdct/exr1kuho1B<:/9364;=/22<:/:4
6.《中国古代异闻录》:笔记,一种自由独立且任性发挥的文体文史我国古代,以有韵者为“文”,无韵者为“笔”。而以“文”“笔”综合而来的“笔记”,则专指信笔著录。这些著录内容庞杂、体例不一。举凡掌故丛谈、神话传说、训诂考据、岁时风土、日记尺牍,都可归入其类。一如鲁迅先生在《中国小说史略》中所言:“虽不过丛残小语,而俱为人间言动。”即,笔记是一种自由独立且jvzq<84yyy4djrscytoug{3eqo4dp8LD1p70497412<188h66461768465>9:?3jvor
7.历代《文选》类总集的编纂体例与选文范围——中国古代总集分体所谓总集,指的是按照一定的体例收录不同作者诗文作品的图书文献。在中国古代图书文献中,春秋时代编纂成书的《诗三百》应是第一部诗歌总集。但早在西汉,人们就把《诗三百》视为儒家经典,称为《诗经》;从东汉刘向(前77-前6)父子的《七略》开始,历代书目都将《诗经》列入“经部”,而不把它当作总集[①]。刘向辑 jvzquC41ygtywn3jvvvdp7hqo1oohx4jvor0495933<0EZ]XTP[ZEZ3ujvsm
8.正史与《今注本二十四史》至此,“正史”作为专用名词,也有了官方规定的意义。它有三个要点:一是史部书的纲;二是纪传体的体例编撰;三是需要朝廷钦定。 清代把正史作为二十四史的专称,绝不是偶然的事情。笔者认为有以下比较复杂的历史原因。 第一,中国有“后朝修前朝史”的传统,所以《宋史》《元史》《明史》等史书的编纂,都担负确定正统jvzquC41yy}/e|xp0et0ftizr5{iua|iyimul14634wi4sa743A=7146349=1v46349=44a;5:95250yivv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