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近些年的研究趋势来看,国外学术界尝试从后现代叙事理论的角度来研究德国史学的现代转型其中丹尼尔·福尔达的《科学出于艺术:德国现代历史书写的兴起(1760-1860)》和布劳的《作为重现之视:兰克与现代史学的开端》最具有代表性。除了一部分西方史学史教科书涉及德国现代史学与欧洲近代史学的关系问题,国内仅有刘耀春的《延续与断裂:启蒙运动时期到19世纪欧洲史学的转变》和王晴佳的《西方史学如何完成其近代转型?——四个方面的考察》,两位学者专门撰文探讨过此问题。通过研究与梳理,下面我将澄清德国现代史学与博学好古研究、启蒙史学之间的连续性和断裂性。首先,我认为德国现代史学不同于博学好古研究。既有研究通过分析欧洲近代史学以及博学好古研究,以此强调兰克早期史学并未产生根本性突破。考证是德国现代史学的重要特征之一,但并非其灵魂,德国现代史学对政治的介入及其民族主义特征是博学好古研究完全不具备的。其次,我认为德国现代史学不同于启蒙史学。尽管德国现代史学与启蒙史学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但自兰克出版其处女作《罗曼与日耳曼诸民族史》开始,德国史学就具有了明显的反启蒙的历史主义特征,只有反对抽象的启蒙理性,历史主义才能成立。再次,德国现代史学并非脱胎于哥廷根史学。哥廷根史学并非德国现代史学的直接源头。处于现代转型阶段的德国史学旨在追求“阐释”而非“考证”,这使其与在方法论层面只强调“考证”的哥廷根史学截然不同。德国现代史学起源和形成具有其内在性。首先,德国现代史学的起源和形成与多重社会历史因素密不可分。德国现代史学的兴起与启蒙运动、法国大革命、拿破仑战争以及其后的保守社会氛围都存在密切的关联。德国的新人文主义和新教氛围对历史主义的兴起产生了重要影响。诸如兰克和德罗伊森这样的德国现代史学奠基人都是受时事感召才转行从事历史研究的。其次,德国现代史学的形成是多学科交互作用的产物。现有证据显示,德国现代史学与哥廷根史学存在较大差异,专业背景和培养方式上的差异尤其明显。兰克和德罗伊森等德国现代史学奠基人是古典语文学出身且深受新教神学、德国古典哲学影响。尽管学科之争导致当时历史学家对借鉴其他学科的思想和方法讳莫如深,但从其他学科截取自身所需资源来建构德国现代史学却是不争的事实。正是多学科交互作用使得德国现代史学与法国、英国和美国等国的现代史学存在明显差别。再次,德国现代史学是专业化史学。19世纪的德国建立和完善了历史学培养体制,阐发了系统的史学方法论,创办了专业的史学期刊和学会。这方面的举措对西方其他国家的现代史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同时也昭示了德国现代史学与欧洲近代史学大相径庭。所以德国史学的现代转型不是单线而是复线推进的。德国现代史学不是从博学好古研究、启蒙史学和哥廷根史学直接演变而来的,兰克和德罗伊森等德国现代史学奠基人都不是它们的嫡系传人,他们在欧洲社会转型过程中,以古典语文学、德国古典哲学、新人文主义、新教神学为理论资源创造了一种新史学,一种深刻影响各国现代史学的专业史学。在这一转型进程中,新旧史学存在一个并行交替的过程。在兰克时代,继承哥廷根史学的“旧史学”在德国依然大行其道但却逐渐呈现衰颓之势;在其他西方国家,不同于现代史学的传统史学虽然在19世纪遭遇了新史学的挑战,但仍然存续了较长时间。以上就是我关于德国史学现代转型的一些简单理解,谢谢各位!杨长云(主持人):谢谢各位老师精彩的发言,内容可谓琳琅满目。五位老师分别从英国马克思主义史学、美国马克思主义史学、史家认识主体论、唯物史观和德国史学的现代转型,言简意赅地讲述了它们的主要特征、最新进展等。梁老师在思想史和史学史的视域下探讨了马克思主义史学的全球化和西方马克思主义史学的演变。其中梁老师具体展现了英国马克思主义史学两代研究群体史学范式的演变和他们的史观逻辑,我认为这里面还有非常大的开拓空间。梁老师在讲到英国第二代马克思主义史学家佩里·安德森时,我非常有感触,在读研究生期间我就非常喜欢他的著作,他的哥哥本尼迪克特·安德森也是一位家喻户晓的学者,代表作《想象的共同体》在世界范围内影响巨大。“想象”是一个很危险的东西,更是一个值得关切的学术问题。通过梁老师的介绍,我们可以发现,西方马克思主义或西方马克思主义史学与我们原本的想象有很大差别,每个国家都有自己的研究特点和研究旨趣,关于马克思主义史学显然还有很大探究空间。徐良老师为我们介绍了美国马克思主义史学的相关问题。从早期的空想社会主义在美国的传播到1848年的分水岭,内战前后马克思主义开始在美国迅速传播,这段时期也是美国快速成长的重要时期,在发展过程中产生的一系列问题推动了后来的工人运动和工人的反抗斗争。美国马克思史家群体的形成与美国共产党的建立息息相关,关于这一块国内也有一些相关讨论,诸如王加丰老师的文章。徐老师也提到,美国马克思主义史学在外界有很高的评价,但这些马克思主义史家一部分是自己所认同的,还有一部分是人们根据他的著述将他归类进去的,这就非常有意思。李友东老师报告的主题对我来说是一个非常新的知识补充。我在做学生的时候,老师讲到史学理论和史学概论会提到主体和客体,又诸如本体论、认识论和方法论;还有主体性认识,我们都会感到非常头疼,学到最后犹感云里雾里。李老师为我们细致地梳理了历史学家认识主体的观念演变,从古典时代到后现代,对历史学家认识主体的看法不断变化,这其中充斥着历史客观性与主观性的观点交锋,成为历史学讨论的一个永恒主题,值得我们持续关注。唯物史观在源头上也属于西方史学理论和方法。吴浩老师从国内对于唯物史观的认识角度,带我们梳理了中国史学界自1949年以后到现在对唯物史观的认知变化。通过他的讲述,我了解到国内唯物史观研究经历了从高潮到沉寂起伏式的演变过程。不知道会不会有很多人跟我一样发出这样一连串的质疑:马克思主义是不是过时了?马克思主义史学是不是过时了?唯物史观是不是过时了?吴老师告诉我们面对这些质疑,我们历史学者应该将唯物史观的研究带回到文本,回到原始文献中去,只有这样才能正确地理解唯物史观或正确运用唯物史观进行历史书写。吕和应老师讲得非常有条理,很清晰讲述了自己对德国史学现代转型问题的一些思考,介绍了德国现代史学的历史传承和自身特征,我听完之后深受启发。我在做美国城市史研究的时候,注意到一个现象:美国史学受到德国史学的深刻影响。例如德国历史学家于尔根·科卡的社会史理论和方法在美国广受关注,同样也影响到我对美国城市社会历史的认知。甚至在美国史学尚未专业化之前,德国史学思想就开始在美国传播,如浪漫主义史家赫尔德和客观主义史家兰克等。德国史学的现代转型也影响到了其它国家,19世纪大量的美国人前往德国留学,将德国现代史学的研究方法和理论带到美国高校,如哈佛大学、哥伦比亚大学、约翰霍普金斯大学等,极大地推动了美国史学的专业化及其传统到现代的范式转型。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