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一本书,走一段路,认识一群人
悦的读书,您的户外书房
悦·读
按语:
葛兆光教授书中的建议阅读书单,以供感兴趣的读者参阅。
阅读大约需要18分钟
「思想史研究方法」课程书单
葛兆光
1984年起,葛兆光教授就开始在大学授课,听众从本科生、硕士生到博士生,内容也涵盖文献学、史学史、思想史和东亚文化史等诸多领域。在这之中,有一门十几年间先后开设于清华大学、台湾大学和复旦大学,原本作为“历史与文化理论”却被讲成“思想史研究方法”的课,是教授自认最为用心的一门。
经过整理的课程实录于2005-2012年由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出版,后又增订为三编,第一编“视野·角度与方法”侧重思想史研究的总论;第二编“在思想史研究的周围”把思想史与其他研究领域沟通,并稍加拓展;第三编则是按照原来上课的形式,叫作“博士生的四堂讨论课”。
“开始讲这门课的时候,还是20世纪的末尾,仿佛才一眨眼的工夫,二十年过去了。不过,思想史研究似乎在中国并未过时。为什么?我想了很久,也许正如我在《思想史为什么在当代中国如此重要》中说的,‘近二十年来,中国的思想世界越来越复杂,不同思潮的起伏变幻、冲突论争,给思想史研究者提出了新问题,需要思想史去回应。毕竟,中国有一个习惯于在历史中寻找合理依据,在思想中解决根本问题的传统,中国当代思想也总是需要在过去的思想史,特别是近代的思想史中,获得合法性与合理性来源。’因此,保持思想史对今天的反思、诊断和警示的作用,也许它始终会有生命力。”
我们在这里整理了这套书中的建议阅读书单,以供感兴趣的读者参阅。
葛兆光「思想史研究方法」
课程书单
初编:
视野·角度与方法
引言:
近年来文史研究领域的新变
葛兆光《思想史的写法》,复日大学出版社,上海,2004。
史华兹(Benjamin Schwartz)《关于中国思想史的若干初步考察》,张永堂译,载《中国思想与制度论集》,联经出版事业公司,台北,1976。
丸山真男《关于思想史的思考方法——类型、范围、对象》,载丸山真男《福泽谕吉与日本近代化》,区建英译,学林出版社,上海,1992。
余英时《清代思想史的一个新解释》,载余英时《历史与思想》,联经出版事业公司,台北,1976,1992。
余英时《我与中国思想史研究》,载《思想》(台北:联经出版事业公司)第8辑。
李弘祺《试论思想史的历史研究》,载韦政通编《中国思想史方法论文选集》,大林出版社,台北,1981。
黄俊杰《思想史方法论的两个侧面》,载黄俊杰编《史学方法论丛》,学生书局,台北,1987。
黄进兴《蜕变中的思想史——一个史学观点的考察》,载《中国学术》(北京:商务印书馆)第29辑,2011。
第一讲:
法国年鉴学派及其对中国的影响
伯克《法国史学革命——年鉴学派1929-1989》( The France Historical Revolution: The Annals School , 1929-1989),江政宽译,麦田出版,台北,1997。
雅克·勒高夫《新史学》,姚蒙编译,上海译文出版社,1989。同时可参姚蒙《法国当代史学主流——从年鉴派到新史学》,三联书店,1988。
张芝联《费尔南·布罗代尔的史学方法》,载布罗代尔《15至18世纪的物质文明、经济和资本主义》,施康强中译本卷首,三联书店,1992。
顾良《布罗代尔与年鉴派》,载布罗代尔《法兰西的特性》,顾良等中译本卷首,商务印书馆,1994。
侯建新主编《经济-社会史——历史研究的新方向》,商务印书馆,2002(特别是此书后面所附的《牛津大学经济-社会史专业2000-2001年硕士核心课程》和《剑桥大学经济-社会史研讨课》书目,尤其值得参考)
杜正胜《新史学之路——兼论台湾五十年来的史学发展》,《新史学》13卷3期,台北,2002。
第二讲:
福柯的理论与中国思想史研究
福柯《知识的考掘》,王德威译,麦田出版,台北,1993
福柯《规训与惩罚》,刘北成、杨远婴译,三联书店,1999。
福柯《疯癫与文明》,刘北成、杨远婴译,三联书店,1999。
福柯《词与物一一人文科学考古学》,莫伟民译,上海三联书店,2001。
福柯《必须保卫社会》,钱翰译,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
福柯《性意识史》(增订版),余碧平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简单地了解,可以读杜小真主编《福柯集》,上海远东出版社,1998)
埃里蓬《权力与反抗一一米歇尔·福柯传》,谢强、马月译,北京大学出版社,1997。
福柯《权力的眼睛——福柯访谈录》,严锋译,上海人民出版社,1997。
第三讲:
后现代历史学的洞见与不见
弗兰克(Andre Gunder Frank)《白银资本:重视经济全球化中的东方》( Reorient: The Global Economy in the Asian Ag e),刘北成译,中央编译出版社,2000。
詹京斯(Keith Jenkins)《历史的再思考》( Re-thinking History ),贾士蘅中译本,麦田出版,台北,1996。
詹京斯(Keith Jenkins)《后现代历史学:从卡耳和艾尔顿到罗逖与怀特》( On “What is History”: From Carr and Elton to Rorty and White ),江政宽译,麦田出版,台北,1999。
王晴佳、古伟瀛《后现代与历史学:中西比较》,巨流图书公司,台北,2000。
黄进兴《后现代主义与史学研究》三民书局,台北,2006;三联书店,北京,2008。
彭刚《后现代史学理论读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6。
第四讲
什么可以成为思想史研究的资料?
梁启超《中国历史研究法》,河北教育出版社,2000。
吕思勉《史籍与史学》,收于《吕著史学与史籍》,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严耕望《治史经验谈》,收于严耕望《怎样学历史一一严耕望的治史三书》,辽宁教育出版社,2006。
马克·布洛赫《历史学家的技艺》,张和声、程郁译,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92。
王汎森《什么可以成为历史的证据》,《新史学》第8卷第2期,台北,1997。
葛兆光《什么可以成为思想史的资料?》,《开放时代》2003年第4期。
第五讲:
近年来的考古发现与思想史研究
李学勤《简帛佚籍与学术史》,时报出版公司,台北,1995。参看葛兆光《古代中国还有多少奥秘——评李学勤<简帛佚籍与学术史>》,载《读书》1995年11期。
裘锡圭《中国出土简帛古籍在文献学上的重要意义》,载《北京大学古文献研究所集刊》第1辑,燕山出版社,1999。
李零《中国方术考》(修订本)、《中国方术续考》,东方出版社,2000。参看葛兆光《思想的另一种形式的历史》《置于思想史的视野中》,分别载《读书》1992年第9期、1994年第10期。
李零《简帛古书与学术源流》,三联书店,2004。
葛兆光《思想史视野中的考古与文物》,载《文物》2000年第1期。
刘乐贤《简帛数术文献探论》,湖北教育出版社,2003。
第六讲:
关于图像的思想史研究
彼得·伯克《图像证史》,杨豫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
巫鸿《武梁祠:中国古代画像艺术的思想性》,柳杨、岑河译,三联书店,2006。
邢义田《武氏祠研究的一些问题——巫著<武梁祠——中国古代图像艺术的意识形态>和蒋、吴著<汉代武氏墓群石刻研究>读记》,《新史学》8卷4期,台北,1997。
赵化成《汉墓壁画的布局与内容——兼论先秦两汉死后世界信仰观念的变化》,载许倬云、张忠培主编:《中国考古学的跨世纪反思》(下册),香港商务印书馆,1999。
孟嗣徽《炽盛光佛变相图图像研究》,载《敦煌吐鲁番研究》第二卷,101-148 页,北京大学出版社,1997。
栗山茂久《身体观与身体感——道教图解和中国医学的目光》,载《古今论衡》第3辑,147-154页,台北,1999。
景安宁《元代壁画——神仙赴会图》,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
王尔敏《中国近代知识普及化传播之图说形式》,载其《明清社会文化生态》,台湾商务印书馆,1997。
陈平原、夏晓虹《图像晚清》,百花文艺出版社,2001。
李孝悌《上海近代城市文化中的传统与现代——1880至1930年代》,载其《恋恋红尘一一中国的城市、欲望与生活》,一方出版有限公司,台北,2002。
葛兆光《古地图与思想史》,载《二十一世纪》2000年10月号,总61期,香港中文大学。
葛兆光《思想史视野中的图像》,载《中国社会科学》2002年第4期。
第七讲:
作为思想史资料的古舆图
《中国古代地图集》三册,文物出版社,1997。
周明敏主编《地图中国》,香港科技大学图书馆,2003。
姜道章《二十世纪欧美学者对中国地图学史研究的回顾》,载《汉学研究通讯》总66期,169-177页,台北,1998年5月。
海野一隆《地图的文化史》,中译本,香港中华书局,2002。
The History of Cartography , Vol.2, book.2: Cartography in the Traditional East and Southeast Asian Societies , J. B. Harley and David Woodward Edit, 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1994.
织田武雄《地图の历史——世界篇》,讲谈社,1994。
邢义田《中国古代的地图——从江苏尹湾汉牍的“画图”,“写图”说起》,载中山大学艺术史中心编《艺术史研究》第六辑,105-124页,2004。
葛兆光《天下、中国与四夷——古代中国世界地图中的思想史》,载《学术集林》第16卷,上海远东出版社,1999。
二编:
在思想史的周围
第一讲:
文化史、文明史与思想史
——以宋代中国的历史为例
埃利亚斯《文明的进程:文明的社会起源和心理起源的研究》第一卷《西方国家世俗上层行为的变化》,王佩莉译;第二卷《社会变迁文明论纲》,袁志英译,三联书店,1998,1999。
阴法鲁、许树安主编《中国古代文化史》三卷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
陈植锷《北宋文化史述论》,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2。
朱瑞熙等《辽宋西夏金社会生活史》,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
葛兆光《寻找主轴与路标的文化史一-读《法国文化史》笔记》,载《读书》2012年第5期。
葛兆光《七世纪至十九世纪中国的知识、思想与信仰一一中国思想史第二卷》第三节《国家与士绅双重支持下的文明扩张:宋代中国生活伦理同一性的确立》,复旦大学出版社,2000。
葛兆光《宋代中国意识的形成》,载《文史哲》2004年第1期
第二讲:
知识史与思想史
——以西洋天学进入中国及其对传统思想的影响为例
方豪《方豪文录》,北平上智编译局,1948。
洪业《考利玛窦的世界地图》,原载《禹贡半月刊》第五卷,第三、四合期,收入《洪业论学集》,中华书局,1981。
朱维铮《走出中世纪》,上海人民出版社,1987。
江晓原《天学真原》,辽宁教育出版社,1991。
黄一农《通书——中国传统天文与社会的交融》,《汉学研究》14卷2期,台北,1996。
艾尔曼(Benjamin Elman)《晚明儒学科举策问中的“自然之学”》,雷颐中译文,载《中国文化》第13期,中国文化杂志社,北京,1996。
冯锦荣《明末清初士大夫对〈崇祯历书〉之研究》,载《明清史集刊》第3卷,香港大学中文系编,1997。
葛兆光《七世纪至十九世纪中国的知识、思想与信仰——中国思想史第二卷》第三编第一节《天崩地裂(上):当中国古代宇宙秩序遭遇西洋天学》、第二节《天崩地裂(下):古代中国所绘世界地图中的“天下”“中国”和“四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0。
第三讲:
在法律史、社会史与思想史之间
葛兆光《严昏晓之节——古代中国关于白天与夜晚观念的思想史分析》,《台大历史学报》第33期,台北,2003。
第四讲:
观念史的研究方法
——以陆九渊的“东海西海,心同理同”为例
拉夫乔伊《存在巨链》,张传有等译,江西教育出版社,2002。
鲍默《西方近代思想史》,李日章译本,联经出版事业公司,台北,1988。
金观涛、刘青峰《观念史研究:中国现代重要政治术语的形成》,法律出版社,2009。
葛兆光《一个普遍真理观念的历史旅行——以陆九渊“心同理同”说为例谈观念史的研究方法》,载《东岳论丛》(济南)2004年第四期
第五讲:
文化史与思想史的“视域”转换
——以“唐宋”“宋明”两个不同研究范式为例
伊佩霞(Patricia Buckley Ebrey): "Neo-Confucianism and the Chinese Shih-Ta-Fu", American Asian Review , Vol.4, no.1(1986)。
余英时《朱熹的历史世界——宋代士大夫的政治文化》,允晨出版事业公司,台北,2003。
葛兆光《唐宋抑或宋明一一思想史和文化史研究视域转变的意义》,载《历史研究》2004年第1期。
葛兆光《国家与士绅双重支持下的文明扩张:宋代中国生活伦理同一性的确立》,载《七世纪至十九世纪中国的知识、思想与信仰一一中国思想史第二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0。
刘子健《中国转向内在:两宋之际的文化内向》,赵冬梅译,柳立言校,江苏人民出版社,2002。
包弼德(Peter Bol)《斯文:唐宋思想的转型》( This Culture of Ours:Intellectual Transitions in T´ang and Sung China ,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 1992),刘宁译,江苏人民出版社,2001。
包弼德《唐宋转型的反思——以思想的变化为主》,《中国学术》第3辑,商务印书馆,2000。
田浩《从宋代思想论到近代经济发展》,《中国学术》总第10辑,2002年3期,商务印书馆。
朱瑞熙等编《辽宋西夏金社会生活史》,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
徐忠明《包公故事:一个考察中国法律文化的视角》,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2。
萧启庆《元代史新探》,新文丰出版公司,台北,1983。
王明荪《元代的士人与政治》,学生书局,1992。
卜正民(Timothy Brook)《纵乐的困惑:明代的商业与文化》,方骏等译,三联书店,2004; The Confusions of Pleasure:Commerce and Culture in Ming China , Berkeley and Los Angeles: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1998。
岸本美绪《明清交替と江南社会》,东京大学出版会,1999。
井上彻《中国の宗族と国家の礼制:宗法主义の视点からの分析》,研文出版,东京,2000。
王尔敏《明清时代庶民文化生活》,岳麓书社,长沙,2002。
第六讲:
思想史研究中的加法与减法
葛兆光《屈服史及其他——六朝隋唐道教的思想史研究》,三联书店,2003。
李璜《葛兰言与社会学方法》,载李璜《法国汉学论集》,珠海书院,香港,1975。
杨堃《葛兰言研究导论》,载《杨堃社会学民俗学论集》,四川民族出版社,1997。
杨联陞《道教之自搏与佛教之自扑》《道教之自搏与佛教之自扑补论》,载《杨联陞论文集》,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2。
桑原骘藏《支那人间における食人肉の风习》,原载《东洋学报》14卷1号,收入《桑原骘藏全集》第二卷,岩波书店,东京,1968。
第七讲:
思想史研究方法的变化
——以日本学者研究日本近代思想史为例
丸山真男《日本政治思想史研究》,王中江译,三联书店,2000。
丸山真男《<日本政治思想史研究>英语版の著者序文》《原型、古层、执拗低音》,载《丸山真男全集》第十二卷,岩波书店,1996。
丸山真男《福泽谕吉与日本近代化》,区建英译,学林出版社,1992。
丸山真男《日本の思想》,岩波新书本,岩波书店,1961,2002。中文本《日本的思想》,区建英、刘岳兵译,三联书店,2009。
武田清子编《思想史の方法と对象》,创文社,东京,1961,1979。
朱谦之《日本哲学史》,人民出版社,2002。
野村浩一《近代日本的中国认识》,张学锋译,中央编译出版社,1999。
童长义《日本文化思想研究的主体性》,载《东亚近代思想与社会》,月旦出版社,台北,1999。
飞鸟井雅道《日本近代精神史の研究》,京都大学学术出版会,2002。
尾藤正英《日本封建思想史研究》,青木书店,1961。
源了圆《德川合理思想の系谱》,中央公论社,东京,1972。
渡边浩《近世日本社会と宋学》,东京大学出版会,1985。
渡边浩《东アジアの王权と思想》,东京大学出版会,1997。
桂岛宣弘《思想史の十九世纪:他者としての德川日本》,ペリカン社,东京,1999。
子安宣邦《作为事件的徂徕学:思想史方法的再思考》,朱秋而中译本,载《台大历史学报》29期,2002。
附:
想象的边界
——关于文史研究的学术规范
黄永年《唐史史料学》,上海书店出版社,2002。
张国刚主编《隋唐五代史研究概要》,天津教育出版社,1996。
(举出以上介绍历史资料和介绍研究论著的两本书,只是举例说明如果研究隋唐史,一方面需要对有关历史文献有全面了解,一方面需要对已往研究成果有全面把握)
阎云翔等《学术作为一种职业一一留美学人笔谈学术规则》,载《中国文化》第8期,三联书店,1993年6月。
荣新江《学术训练与学术规范》,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
三编:
博士生的四堂讨论课
第一讲:
从“唐宋变革论”说到宋代思想史与文化史研究
【建议阅读文献】
包弼德(Peter Bol)《斯文:唐宋思想的转型》( This Culture of Ours:Intellectual Transitions in T´ang and Sung China ,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 1992),刘宁译,江苏人民出版社,2001。
【参考文献】
一、内藤湖南的唐宋变革论资料
内藤湖南《支那论》《概括的唐宋时代观》,后者中文译文参见《日本学者研究中国论著选译》第一册。他的相同观点还可参见《中国近世史》第一章《中国近世史的意义》(《内藤湖南全集》第8卷,东京:弘文馆,1947)。
二、欧美日学者对内藤理论的修订及其在思想史和文化史中的解释资料
刘子健《中国转向内在:两宋之际的文化内向》( China Turning Inward: Intellectual-Political Changes in the Early Twelfth Century , Harvard Univesity Press, 1974), 中文本赵冬梅译,柳立言校,江苏人民出版社,2002。
Robert Hartwell: Demographic, Political and Social Transformation of China 750-1550.
包德《唐宋转型的反思一一以思想的变化为主》,载《中国学术》第1卷第3期。
三、唐宋变革的有关讨论和评述
张广达《内藤湖南的唐宋变革说及其影响》,载《唐研究》第十一辑,后收入张广达《史家、史学与现代学术一一张广达文集之二》,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
邱添生《论唐宋变革期的历史意义》,载《台湾师范大学历史学报》7期,1979。
高明士《唐宋间历史变革之时代性质的论战》,载《大陆杂志》52卷2期,1976。
张其凡《关于唐宋变革期学说的介绍与思考》,载《暨南学报》23卷1期,2001。
李华瑞《20世纪中日唐宋变革观研究述评》,载《史学理论研究》2003年4期。
柳立言《何谓唐宋变革?》,载《中华文史论丛》新一期,2006。
四、其他
葛兆光《唐宋抑或宋明》《历史研究》2004年1期。
Paul Jakov Smith: Introduction: Problematizing the Song-Yuan-Ming Transition , in Paul Jakov Smith and Richard von Glahn editors: The Song-Yuan-MingTransition in Chinese History ,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2003,pp.1-34.
第二讲:
历史学意义上的新思想史
【建议阅读文献】
余英时《朱熹的历史世界》,台北:允晨文化事业公司,2003;北京:三联书店,2004。
【参考文献】
刘子健《中国转向内在》,赵冬梅中译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2。
刘子健《两宋史研究汇编》,联经出版事业公司,1987。
陈荣捷(Wing-tsit Chan)《朱学论集》,台北:学生书局,1982。
包弼德《斯文:唐宋思想的转型》,刘宁中译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1。
【有关朱熹研究的基本文献与论著】
《朱文公文集》(四部丛刊本。又有《朱子全书》,上海古籍出版社,安徽教育出版社,2002;《朱子全集》,台北:德富文教基金会,2000)
朱熹《朱子语类》(中华书局,1988)
王懋竑《朱子年谱》(中华书局,1998)
钱穆《朱子新学案》(巴蜀书社,1986)
束景南《朱熹年谱长编》(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陈来《朱子书信编年考证》(上海人民出版社,1989)
又,《宋史》(尤其是《儒林传》及孝、光、宁宗本纪)、《宋史全文》( 尤其是卷二十七、二十八)、《续修两朝纲目备要》(尤其是卷三)、《续资治通鉴》(尤其是卷一五一)、《宋元学案》等。
第三讲:
“前近代”“亚洲出发思考”与“作为方法的中国”
【建议阅读文献】
沟口雄三《方法としての中国》,日文本,东京大学出版会,1989;中文本《日本人视野中的中国学》,李甦平等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6。
沟口雄三《中国前近代思想的屈折与展开》,索介然、龚颖中译本,中华书局,1997。
沟口雄三等编《アジアから考えて》七册,东京大学出版会,1990。
【参考文献】
岛田虔次《中国近代思维的挫折》,甘万萍译,江苏人民出版社,2005。
岛田虔次《中国思想史研究》,邓红译,上海古籍出版社2009。
伊东贵之《沟口雄三》,张启雄译,载《近代中国史研究通讯》(台北)十一期。
Kuang-ming Wu and Chun-chieh Huang(吴光明、黄俊杰)关于《方法としての中国》的英文书评,载《清华学报》新20卷2期,1990。
李长莉《沟口雄三的中国思想史研究》,载《国外社会科学》(北京)1998年1期。
高明士《战后日本的中国史研究》(增订本),明文书局,1987。
葛兆光《重评九十年代日本中国学的新观念——读沟口雄三<方法としての中国>》,载《二十一世纪》,香港中文大学,2002年12月号。
葛兆光《想象的还是实际的:谁认同亚洲》,载《台大历史学报》第30期。
杨芳燕《明清之际思想转向的近代意涵一一研究现状与方法的省察》,载《汉学研究通讯》20卷2期,总78期,46-49 页,2001。
第四讲:
清代学术史与思想史的再认识
【建议阅读文献】
艾尔曼《从理学到朴学》,赵刚译,江苏人民出版社,1995。
艾尔曼《经学、政治和宗族一一中华帝国晚期常州今文学派研究》,赵刚译,江苏古籍出版社,1998。
【参考文献】
梁启超《清代学术概论》,朱维铮校注导读,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
梁启超《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原出版于1926 年,收入《梁启超论清学史二种》,朱维铮校注,复旦大学出版社,1985。
钱穆《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原出版于1937年,中华书局重印本,1986。
森木竹成《清朝儒学史概说》,东京:文书堂,1930。
杨向奎《清儒学案新编》,齐鲁书社,1985年以后。
余英时《清代思想史的一个新解释》,载《历史与思想》,联经出版事业公司,1976,1981。
余英时《清代学术思想史重要观念通释》,载《中国思想传统的现代诠释》,联经出版事业公司,1987。
何炳棣《明清社会史论》,徐泓译,台北:联经出版事业公司,2013。
葛兆光《十八世纪的学术与思想》,载《读书》1996年第6期,后收入《域外中国学十论》,复旦大学出版社,2002。
艾尔曼《再说考据学》,载《读书》1997 年第2期。
张维屏《纪昀与乾嘉学术》,台湾大学文史丛刊,1998。
漆永祥《乾嘉考据学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
陈祖武《乾嘉学术编年》,河北人民出版社,2005。
山井涌《明清思想史の研究》,东京大学出版会,1980。
近藤光男《清朝考證學の研究》,研文出版,1987。
滨口富士雄《清代考拠学の思想史研究》,国书刊行会,1994。
木下铁矢《清朝考證學とその時代——清代の思想》,创文社,1996。
冈本さえ《清代禁書の研究》,东京大学东洋文化研究所,1996。
还可以读
丰子恺:猫儿相伴看流年
宗白华:新诗略谈
高谈漫论 | 南宋早期南方瓷系复兴的原因及其前奏
推荐人简介
淡淡新琴
南京悦的读书会会长,江苏省十佳阅读推广人。
图文内容来源于 山水澄明 (ID:Shanshui_Studio)。
文图版权归原作者或机构所有。 为传播而发,如有侵权,请联系后台,会第一时间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