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是历史地理学家周振鹤教授历年关于中国历史政治地理讲授与思考的总结,由一篇楔子和十七篇专题讲稿组成,首先阐释学科的历史、现状、研究方向和意义,其次明确学科基础概念和学术用语,随后分述政治地理核心内容行政区划的各要素及相关内容,再具体而微地选择具有特殊性或代表性的政治地理现象进行讨论,最后提出建构中国历史政治地理学的设想,系统呈现了中国历史政治地理学科的基本面貌,全面深入地阐述和分析了历史时期政治过程的地理意义。
《一堂二内:中国古代的平民住宅及其演变》
鲁西奇著,深描·巴蜀书社
本书考察中国古代平民(普通民户)住宅的建筑、用地、形制、基本结构及其演变过程,特别是平民住宅的基本形式“一堂二内”(“一宇二内”“一明二暗”)与院落的形成、演变,着意观察平民住宅的区域差异与贫富差别,在此基础上对中国古代平民百姓住宅的基本形式、居住条件及其变化进行总结归纳,目的在于分析地理环境、经济发展、政治变动特别是王朝国家的政策变动、文化传统等因素对于民众居住方式的影响或制约,探究居住空间及其变化的社会根源与影响。
《字说中国:汉字里的生活世界》
陈文波著,上海古籍出版社
这是一本图文并茂的古汉字普及读物,全书共分十章,通过300多个古汉字的详细解说,介绍了古代的天文、地理、家庭、祭祀、战争、农业、工业、人文等,勾勒出了一幅丰富多彩的古代生活图谱。作者介绍每一个汉字时,注重从甲骨文、金文等入手,再到现在楷书的演变,详述源流,还附了1500多幅作者手绘字形图及考古器物图。
《荷物志:博物馆里的千年荷韵》
浙江省博物馆编,上海书画出版社
“荷物”始于魏晋,用于佛教供奉,取其出淤泥而不染、佛性光华之义,经过历史的发展,“荷物”逐渐走向了世俗生活,取其吉祥的寓意。这1600年的历史长河里,无论经历多少王朝更替、世事沧桑,带有荷花、荷瓣、荷叶、莲藕的各种纹饰、造型的器物却一直影响着人们的生活,成为中国人从未缺席的文化符号。本书是关于荷花主题文物的图书,为浙江省博物馆专业团队编写,包含浙江省博物馆、中国美术学院美术馆、杭州博物馆、上虞博物馆、镇江博物馆、宁波博物馆六大博物馆的馆藏精品,其中有16件是国家一级文物。这142件文物涉及瓷器、金银器、雕塑、绘画等多个门类,从方方面面讲述荷物在中国1600年历史中是如何生长的。
《虚室生真:〈道德经〉中的无与思》
谭立铸著,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本书对《道德经》进行了逐章逐句解读,参考了河上公、王弼、吕惠卿、魏源、严复、楼宇烈等传统的旧式注说,同时大量借用了德里达、齐泽克、巴迪欧、阿甘本等现代欧洲哲学家的思想资源,作者中西融通的学术背景让本书的见解颇具新意。
《品味唐朝:唐人的文化、经济和官场生活》
赖瑞和著,中西书局
本书收入赖瑞和教授过去十多年来发表在海内外刊物上的14篇论文和3篇学术随笔,涉及唐诗、小说、写本文化、唐人的经济生活和货币问题、唐士人怎样做官,以及他个人的汉学师承记。作者试图从四大面向——职官、日常生活、碑志和地理,来细细品尝唐人的文化、经济和官场生活。本书是赖瑞和教授的遗著,充分展现了他一贯朴实、细密的治史风格。
《宋代文学十讲》
王水照著,复旦大学出版社
本书收录王水照先生在宋代文学研究领域的十余篇代表性论文,涉及宋代文学、宋型文化、苏轼研究、宋词研究、宋代散文研究、北宋文人集团研究等诸多方面,内容深广,论述赅博,考证精微,文笔晓畅,集中展现了王先生在这一领域深耕细作数十年所取得的成就。
《“天命”如何转移:清朝“大一统”观的形成与实践》
杨念群著,世纪文景·上海人民出版社
王朝更迭绵延千年,历代帝王如何树立政治权威,获得承接“天命”的资格?历两汉宋明儒家阐释,清朝如何改造前朝“正统观”,重申“一统”之为首义?历史学家杨念群教授二十余年探索深耕,采用贯通性视角,试图以新锐政治史方法,对上述问题做出独特的分析与解释。把“大一统”作为方法,开启理解中国的全新视角。
《谭献稿本日记研究》
吴钦根著,凤凰出版社
本书以新见稿本《复堂日记》为中心,同时结合谭献现存已刊、未刊别集、选本、日记、书札及其他相关著述,以期将近代著名词人、学者谭献置于更加丰富的文献集群中加以观照,改变以往依靠刊本日记所呈现出来的单一面向,从而多层面、多角度地发现谭献、理解谭献。其中重点解决了日记文本改编、谭献词学、书籍与金石收藏、日常文学交游及相关著述撰作等重要问题。《复堂日记》作为谭献书写的一部“我史”,其内涵本当涉及其人生平行事、交游、治学的方方面面,成为后人理解其人的一个重要入口。
《亚洲史的研究方法:以近世东部亚洲海域为中心》
葛兆光著,商务印书馆
本书是作者2011年后为博士生开设“亚洲史的研究方法”课程的讲稿,经过十年以上的讲述,并反复修订增补后成书。全书分为四单元十三讲,从亚洲史研究的可能性,东西方有关亚洲史的学术史,重点讲到近世东部亚洲海域史的研究,并且详细介绍近世环东部亚洲海域历史的相关文献。全书的重点,是通过案例讨论亚洲史研究的途径,也讨论如何既把中国史放在亚洲史的大背景中,又从中国角度观察周边,进一步通过中国、东部亚洲海域、整个亚洲,理解历史的交错、联系和融汇。每个单元都以“问题”开始,讨论亚洲史研究的必要性,以“讨论”结尾,作为进一步研究的起点,最后给出建议阅读的论著目录
《法律简史:人类制度文明的深层逻辑》
桑本谦著,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我们依稀觉得是人类“创造”了法律,所以应该已经很了解它了,但知其然未必知其所以然。法律的深层逻辑和人类的道德直觉(公平或正义)可以用简单的数学公式来描述吗?绝大多数法律人对此不以为然,因为他们意识不到自己接受的法学教育从一开始就毁灭了这种希望。
法律最古老的源头应该是个最简单的算法,即“返还法则”,它是人类制度文明的逻辑起点,也是民法和刑法的共同源头。本书讲述了从返还法则到复杂法律制度的演化史,以此呈现法律的深层逻辑,打破部门法的界限,以联结思维取代割据思维,把不同门类的法律知识点重新组合,进而实现法学内部及法学和其他学科的融会贯通。
《复旦拾零》
陈启明著,上海书店出版社
本书试图挖掘尚未被复旦大学校史所记录的先贤轶事、历史事件,拾取现有校史研究著述之遗落,对复旦校史略以拾遗补缺。本书共分四辑:一为“手泽遗珍”,透过尘封的手稿,感受历史与人物在场的气息,领略复旦先贤的别样风采;二为“旧刊一隅”,打捞被湮没的旧刊,探寻其中所蕴的校史文献价值和意义;三为“集外散章”,考辨笔名并辑录湮没在报海旧档中的佚文佚事;四为“印记有声”,拾取已被遗忘的系科、附校,将其印记补充进复旦校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