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德国完成了重整军备和撕毁《凡尔赛和约》两个高难度副本后,希特勒率领的德国开始冲击第一个史诗级副本——德奥合并。此举被认为是希特勒心目中那千古不灭的“德意志帝国”的第一步,只有完成了德奥合并,才能有机会完成所谓的大日耳曼尼亚计划。然而,要将奥地利纳入德国的版图,所需要的不仅仅是奥地利人心甘情愿,更需要的是如何让英法意等国能够默许德国的计划。
事实上,希特勒对于奥地利的野心从未有过掩饰,这一点可能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就已经埋下了。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末期,奥匈帝国因为内部问题四分五裂,当时的奥地利就有心并入德意志帝国。
奥地利人所习惯的哈布斯堡王朝和奥匈帝国的荣光均已不复存在,那么和同属德意志民族为主体的德国合并似乎不是一件坏事。因此,在1918年11月,奥地利的临时国民议会通过了和德国合并的议案,希望将德国和奥地利合并为一个国家。
只不过当时因为已经是第一次世界大战末期,统治德国的霍亨索伦王朝已经垮台,德意志第二帝国也不复存在,所以此事就不了了之。同时,为了防止德国和奥地利合并,协约国还在《凡尔赛和约》中专门写上了不准德奥合并的条款,防止两国合并导致德国力量大增。
但是,这一念头就像是挥之不去的阴影,停留在了奥地利人的脑海之中,这其中就包括国籍为奥地利的希特勒。对于,如何将奥地利纳入德国的版图之中,希特勒原本是希望通过内部瓦解的方式完成。之所以希望使用这样的方式,是因为奥地利自从1929年开始,就陷入了内部的动荡不安之中。
经济低迷、失业率也是居高不下的同时,奥地利内部脆弱的政治平衡也被打破,后世被尊为奥地利国父的恩格尔伯特·陶尔斐斯,实际上也是在1932年通过政变手段关闭议会,夺取了奥地利的最高权力,完成了基督教社会党的独裁统治。
面对一个如此混乱的奥地利,希特勒在没有掌权时自然就已经是盯上了这里,因为当时希特勒没有能夺取德国的最高权力,所以他在奥地利走的是民间路线。
恩格尔伯特·陶尔斐斯关闭议会,取缔基督教社会党之外的一切党派的独裁政策,本身就造成了大量奥地利年轻人对奥地利政府的不满,希特勒就趁此机会派出党羽在奥地利发展纳粹党势力,成功的将奥地利的许多年轻人发展成了纳粹党徒。
希特勒的小动作逃不过恩格尔伯特·陶尔斐斯的眼睛,这个人虽然没有什么太大的本事,但此时手上毕竟握着一个国家,远不是当时的希特勒所能对抗的。当然,恩格尔伯特·陶尔斐斯也没乐观到觉得奥地利一切都高枕无忧的地步,因为奥地利国内的动荡显然是一个很容易被德国切入的点。
这里需要指出一件事,那就是德国的整军计划是在魏玛德国政府时期就开始的,自然对奥地利的关注也是魏玛德国政府就开始的,希特勒的行动在某个意义上也得到了魏玛德国政府的帮助。
在这样的局面下,恩格尔伯特·陶尔斐斯如果想要稳固奥地利的局势,势必就要得到外部的强援。因此,恩格尔伯特·陶尔斐斯致力于和意大利、匈牙利维持良好关系,以期能够对抗来自德国的威胁。
匈牙利和奥地利一样都是奥匈帝国解体后出现的,两国有一定的利益往来和合作基础。而自诩强国的意大利则希望借由和奥地利达成同盟,并以此提高意大利在欧洲的地位。在奥地利的牵头下,意大利、匈牙利和奥地利迅速缔结了军事同盟,并为奥地利提供了一定的安全保障。
不得不说的是,恩格尔伯特·陶尔斐斯确实是个玩弄政治的好手,他这一套策略在未来替奥地利挡了一次灾祸。在希特勒上台的第二年,也就是1934年时,希特勒密令在奥地利的纳粹党徒发动政变,期望能够一举夺取奥地利的政权。
奥地利的纳粹党徒们在7月25日闯入了位于维亚纳的总理府,并劫持了恩格尔伯特·陶尔斐斯,随后又占领了广播电台,宣布已经夺取了奥地利的最高权力,并宣布奥地利驻意大利公使林特伦为奥地利新任总理。
此次行动一如希特勒搞过的啤酒馆暴动一样,扑街速度只能用光速来形容。恩格尔伯特·陶尔斐斯虽然在政变中被杀害,但是恩格尔伯特·陶尔斐斯的继任者库尔特·许士尼格镇压了纳粹党徒,政变行动迅速破产。
另一方面,意大利突然宣布要履行和奥地利的军事同盟关系,派了四个步兵师的兵力陈兵于勃伦纳山口,并扬言要保证奥地利的独立地位。此时的德国在军力上远不如意大利,又见奥地利的纳粹党徒已经纷纷扑街入狱,所以希特勒只得放弃计划表示奥地利发生的事情与德国无关。
希特勒的计划虽然失败,但是希特勒却认为自己在一定程度上达成了目的,因为奥地利政府已经对德国产生了恐惧,而英、法、意等国也没有对德国进行制裁,这就表示希特勒还有第二次对奥地利下手的机会。
不过,希特勒并没有急于对奥地利下手,反而是开始潜心经营德国的国力,打算来一个闷声发大财。此时的希特勒已经是明白了一个道理,只有德国的国力足够强大了,他才可以随心所欲地吞并奥地利而无需担心外界因素。
在1935年,希特勒成功利用英国希望借助德国之手平衡欧洲局势的心理,和英国签署了《英德海军协定》,这一协定不仅为德国建造海军提供了受欧洲社会认同的法理基础,更为他名正言顺的撕毁《凡尔赛和约》提供了突破口。
1936年,希特勒公然撕毁了《凡尔赛和约》,派遣德军部队占领了莱茵河岸非军事区。此举虽然是对战后凡尔赛体系的一种蔑视,但除去法国、波兰等国采取了抗议之外,德国没有受到任何的阻挠和制裁。在占据莱茵河河岸非军事区之后,德国的国力和地位都有飞跃性的提升,这就让德国有余力对奥地利采取进一步行动。
几乎是在同一时间,奥地利就开始承受德国在多方面的打压和威胁,奥地利的新任总理库尔特·许士尼格固然是希望再找意大利帮忙,可意大利此时正忙着入侵埃塞俄比亚,哪有心思来管奥地利的死活?至于寻求英、法两国的帮助?
英国忙着搞自己的“大陆均势”政策,法国也忙着应对国内混乱的政治局势,根本无心帮助奥地利应对日渐强盛的德国。面对这样的局面,库尔特·许士尼格只能屈服于希特勒的淫威,在1936年和德国签署了《德奥协定》。
这份《德奥协定》如果用我们的眼光来看,那完全是一份丧权辱国的协定。德国虽然在协定中承认了奥地利是一个独立国家,但是奥地利也必须承认自己是一个德意志国家。
同时,奥地利的外交政策必须跟随德国的外交政策,并且要释放那些被逮捕入狱的纳粹党徒,并准许这些纳粹党徒进入到奥地利政府担任要职。可以说,奥地利已经丧失了作为一个独立国家的基础,而希特勒也可以名正言顺的干涉奥地利内政。
奥地利已经在某一角度上屈服于德国,但是希特勒却不急于立刻吞并奥地利,他更希望让奥迪以“和平演变”的方式,自愿并入德国的版图之中。为此,希特勒开始了一连串的操作,他不仅在奥地利政府内部扶植如阿图尔·赛斯·英夸特这样的代理人,更对奥地利的军事、政治、经济展开了渗透,这些领域的大人物和要员无一不被他所收买。
与此同时,希特勒也开始了他的宣传攻势,一方面是要让奥地利人认为德国政府比奥地利政府更好,另一方面则是让欧洲各国相信,奥地利是自愿加入德国的。
而此时的欧洲局势又是怎样的呢?对于奥地利而言就四个字——孤立无援。法国自从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其实就没恢复过来,混乱的政治局势和糟糕的经济让其无心参与奥地利事务。英国这个老迈的帝国为了维持自己的优越地位,而忙于和德国进行合作并达成妥协,自然也是无心参与。
至于奥地利传统意义上的盟国意大利,在经过埃塞俄比亚战争和涉足西班牙内战后,意大利的国力大为受损不说,现在还和德国人站到了一起,根本不可能为奥地利提供帮助。
库尔特·许士尼格对此只能做出让步,让阿图尔·赛斯·英夸特担任内政部长掌握警察权,希特勒对此并不满意,并进一步对库尔特·许士尼格施压,扬言若不归顺则大军压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