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领土如此辽阔,难道都是靠侵略得来的?”
一位外国网友发出这个灵魂拷问,迅速在社交媒体上掀起热议。
翻阅历史,当西方还在为宗教分歧打得头破血流时,秦始皇已经统一了六国;
当西方宗教凌驾于政治之上时,中国已经出现了诸子百家争相斗艳的文化盛宴;
当西方骑士还在用长剑丈量世界时,东方巨龙却已经懂得用丝绸之路开启万国来朝的盛世。
当你翻开中国五千年的版图演变史时,你会发现老祖宗何其智慧,从黄河流域的一片弹丸之地,演变为雄踞东方的巨龙,这背后藏着一套独属于东方的“生存法则”。
当稻香取代硝烟
众所周知,中国如今的版图轮廓,最早形成于秦始皇时期。
虽然在秦朝以前的夏商周也曾有过较大的版图,但是也仅仅局限于中原一带。
而秦始皇统一六国后,他的壮志雄心并未就此止步,他把目光投向了遥远的烟瘴之地——岭南。
据《淮南子》中记载,公元前219年,秦始皇集七国兵力,共计五十万人,兵分五路挥师南下。
一路攻取了浙江、福建,两路拿下了广东,其余两路则夺取了广西和越南,从而奠定了中华版图。
但是,秦始皇统一中国版图的历史,与欧洲扩张历史截然不同。
当年的五十万秦军南下,带来的不只是刀剑,更是为南方带去了中原先进的农耕技术和稻种,同时留在南方定居的将士,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南北民族的融合。
同时,秦始皇为了巩固统治,还在全国范围内统一了文化、货币、度量单位。
反观欧洲的宗教战争,表面上他们是通过武力征服其他教派,实际上当时的欧洲实行的是政教合一制度,因此欧洲的宗教战争实际上就是权力争夺战。
这种战争无论谁赢谁输,对推动文化交流和民族融合起不到多大作用。
以守为攻的东方智慧
回顾中国两千年历史,虽然说中国的领土扩张也曾经有过战争,但是大部分时候都处于挨打的局面。
但是奇怪的是,老祖宗在挨打过程中,却逐渐驯化了蛮夷的贵族,使得他们心甘情愿对中原皇帝俯首称臣。
就连征服六国和百越的秦始皇,面对来势汹汹的匈奴,也都没有选择正面迎战,而是修建了万里长城抵御匈奴。
到了后来的汉朝、宋朝、明朝,更是难以在武力上征服北方马背民族。
但是,老祖宗的脑瓜子灵活得很,既然打不过,那就用文化输出实现文化驯服。
当年汉武帝征战四方,但也还是派出张骞,带着丝绸、茶叶以及东方先进的灌溉技术一路向西走去。
驼铃声中不仅传递着丝绸,更播撒着“天下大同”的东方智慧。西域三十六国发现,与其在沙漠中和汉军厮杀,还不如学习他们先进的农耕技术来得实在。
当楼兰古城在东方智慧下浇灌出一片片绿洲时,这些绿洲城邦自然而然的纳入了大汉版图上。
吐蕃王朝松赞干布也曾与大唐将士兵戎相见,唐朝皇帝却提出将宝贝女儿文成公主嫁给他,从此两地便是姻亲关系。
而文成公主为吐蕃带去的不仅仅是联姻,更是为西藏高原带去了佛经和先进的农耕技术。松赞干布从此被中原文化折服,并向唐朝皇帝俯首称臣。
朱元璋当上了明朝皇帝时,他居然主动放弃了北方草原,游牧民族在马背上嘲笑汉人皇帝的懦弱。
但他们不知道的是,朝廷若是在此等苦寒之地驻军,要付出的沉重代价,足以拖垮整个帝国。
后来,朱元璋在云南一带推行的“土司制度”,让当地首领既保有自治权,又必须向中央称臣纳贡。这种“柔性统治”,反而让西南十万大山部族在后来的六百年间,打心底认同自己就是中原不可分割的一部。
综上所述,你不难在历史中发现,中华2000年历史里,中原王朝的军事作战能力确实难以与游牧民族匹敌,时常处于挨打的局面。
反观欧洲历史,他们和我国的游牧民族一般,也是十分崇尚武力,但偏偏就是这么一个文质彬彬的东方巨人,用“天下大同”的思想,用文化驯服了周边民族,维护了中华版图的稳定统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