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学研究公众号| 整理推荐
中西比较视野下旧石器时代石器技术演化研究
作者:陈宥成
出版社:科学出版社
定价:198
本书从中西比较视角考察旧石器时代石器技术的演化历程,研究地域聚焦非洲、欧洲、西亚、南亚和东亚,从早期石核-石片技术、阿舍利技术、勒瓦娄哇技术、发展的石核-石片技术、石叶技术、修背细石器技术、细石叶技术、小型两面器、研磨石器和磨刃石器等多个方面开展比较研究。本书揭示出旧石器时代旧大陆“多元一体”的石器技术演化格局,并从技术创新、文化传播、生态适应与社会边界机制探讨了旧大陆“多元一体”技术格局的形成原因,从而更加深入地理解东亚旧石器时代石器技术的演化历程。
陈宥成,首都师范大学历史学院。
史学研究公众号| 整理推荐
上古汉语位移事件词化模式及其历史演变
作者:华建光
出版社:凤凰出版社
定价: 98.00元
《上古汉语位移事件词化模式及其历史演变》采用Talmy(2000)的词化理论,描写和分析了上古汉语位移事件的词化模式及其演变机制,认为汉语位移事件词化模式的确有 一个从动词构架变为附加语构架的过程。该过程与连动结构及其单核化过程密切相关:随着位移动词语义泛化,由位移动词构成的连动结构开始不断增加;该结构的单核化则导致了方 式动词的副词化,前位路径动词的介词化,以及后位路径动词的补语化乃至助词化。而后置方位词和空间介词的大量使用,主要是为了分担原先主要由路径动词表达的配置和向量。
华建光,中国人民大学国学院副教授,中国人民大学数字人文研究院研究员。主要研究方向为古代汉语词义句法语篇、《说文》与中国早期经典、数字人文。代表性专著有《战国传世 文献语气词研究》《〈左传〉篇章零形回指研究》。
史学研究公众号| 整理推荐
慧琳《一切经音义》文字整理与研究
作者:孙建伟 著
出版社:上海古籍出版社
定价: 298.00元
《慧琳音义》是唐代慧琳所撰的一部收录佛经疑难字词的音义书,有很强的语言文字学价值。本书以字际关系理论为指导,对慧琳书中所收录的文字进行了整理与研究,包括上编(理论)、中编(考辨)、下编(字表)三部分。上编重在理论探讨,主要考察《慧琳音义》各版本文字差异的原因、异体字、分化字,并且对汉字字际关系理论进行总结补充。中编,选择《慧琳音义》中收录的近500组文字,分别考辨了其间的字际关系。在此过程中,同时考证了慧琳书中的部分疑难未识字,考察了所沟通的一些文字在其他“字书”中的收录情况和在真实文献中的使用情况,梳理了部分形体或构件的历史变异轨迹,也辨正了《汉语大字典》《中华字海》中的部分疏误。下编是《<慧琳音义>所释文字整理表》,将考辨的结果以字表的形式展现出来,以方便相关的研究。本书的出版将有助于佛经文献用字的整理与研究,有助于汉字演变研究,有助于大型辞书的编纂和全汉字编码的实现。
孙建伟,陕西师范大学国际汉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汉语国际教育系主任,研究方向为汉语言文字学。已在《语言科学》《中国社会科学报》《标准科学》《中国文字研究》《民俗典籍文字研究》《内蒙古社会科学》《励耘语言学刊》《中南大学学报》《理论月刊》等刊物上发表研究论文30余篇,并撰有《清末民国汉字简化运动研究》《<订讹杂录>校笺》等著作。目前主持有国家级、省部级科研项目6项,参与国家级、省部级科研项目6项。
史学研究公众号| 整理推荐
何处是“中州”?
作者: 江湄出版社: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副标题: 十到十三世纪的历史与观念变局
从唐朝灭亡到元朝统一,十至十三世纪是中国再次从分裂走向统一的一个完整的历史周期。中国何以经过三百年的南北对峙,仍然走向大一统国家的重建,而不是顺应“历史潮流”走向民族国家的分立?本书试图从思想史的角度,通过研究十到十三世纪南北士人的中国观,对这一问题进行探讨和解释。
江湄,首都师范大学历史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1997年毕业于北京师范大学史学所,获历史学博士学位,同年进入首都师范大学历史学院工作至今。研究和教学领域是中国史学史、中国思想文化史、史学理论。著有《创造“传统”:梁启超、章太炎、胡适与中国学术思想史典范的确立》等。
史学研究公众号| 整理推荐
宋代笔记的文体自觉与新变
作者:刘师健著
出版社:中华书局
定价: 88
宋代笔记是笔记体制演变史上的一个关键转折点,围绕笔记的“新变”这个核心内容,本书阐明宋代笔记的发展历程与文化功能,系统剖析宋代笔记的文体构成和文体特征,揭示宋代笔记对后世笔记作品创作范式的引领与规范作用。通过对宋代史料、笔记文献的系统梳理,本书将历史考察和理论分析相结合,从个案分析逐步上升到总体的理论概括,将笔记研究从传统的文献、史料研究引向对笔记文体本身的研究,同时,在研究中亦注重突破以往囿于小说的研究框架,对建构宋代笔记文体体制研究体系进行了有益的尝试。
刘师健,女,湖南省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副研究员,文学博士,主要从事宋代文献与文学研究。主持完成国家社科基金后期资助项目“宋代笔记的文体自觉与新变研究”、湖南省哲学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南宋士人心态与笔记创作的正与变”等。在《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湘潭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华中学术》等刊物发表学术论文20余篇。
史学研究公众号| 整理推荐
金代封爵制度研究
作者:孙红梅
出版社:中华书局
定价: 98.00元
金朝封爵制度既有对唐宋制度的继承,也有对辽朝爵制的部分因袭,同时有所发展和创新。书稿详细梳理金代封爵制度的确立和发展的过程,厘清制度的源流及演变,细致考察了金代汉制封爵的等级,准确划分国号王爵类型,深入考察国号王爵和郡王封爵演变的过程,对金代五等爵的爵称爵序与封号作了全面梳理。在此基础上,挖掘剖析封爵制度操作的具体环节与运行过程,分析其运行模式及相关管理措施,阐明封爵制度与其他政治制度的关系,解读其在官僚政治和政权建设中的地位作用,并分析其在社会秩序运转过程中的利弊得失。
孙红梅(1978-),渤海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教授。2014年毕业于吉林大学,获专门史博士学位。研究方向为辽金元史。在《史学月刊》《史学集刊》等刊物上发表论文20余篇,主持国家社科基金后期资助项目1项,主持国家民委项目、辽宁省社科基金项目等多项。研究成果获得辽宁省哲学社会科学成果三等奖、市哲学社会科学成果一等奖。
史学研究公众号| 整理推荐
明清江南商业的发展
作者: 范金民出版社: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年: 2024-3页数: 464定价: 89
明清江南经济是如何持续发展的?推动它久盛不衰的动力何在?作者从江南商品的生产、流通、市场、商人商帮及其组织,以及商业兴盛与江南社会经济的相互关系等一系列重要问题出发,对明清江南商业的发展进行全方位且系统性的研究,呈现了明清江南商业繁华的景象,揭示了商业兴盛在江南社会经济发展中的作用。本书史料翔实,考证精深,书中提出的诸多独到而令人信服的见解,使本书成为研究明清江南商业发展的经典之作,为研究明清经济史、财政史提供了重要参考。
范金民,1955年生。南京大学特聘教授、历史学院博士研究生导师,兼任中国明史学会首席顾问,江苏省文史研究馆馆员。主要从事中国历史特别是明清史的研究与教学,代表作有《江南丝绸史研究》《明清商事纠纷与商业诉讼》《国计民生——明清社会经济研究》《明清社会经济与江南地域文化》等。在《中国社会科学》《历史研究》《中国史研究》《中国经济史研究》及海外刊物发表学术论文二百余篇。
史学研究公众号| 整理推荐
流动的森林
作者: 张萌出版社: 光启书局副标题: 一部清代市场经济史原作名: Timber and Forestry in Qing China: Sustaining the Market译者: 史可鉴出版年: 2024-2页数: 297定价: 89.00
一艘艘木筏顺流而下,将长江中上游的木材运送到下游城镇。林农、地主、伐木工、船工、牙行、钱庄、榷关,以及商帮与行会,组成了一个跨区域的庞大市场……通过木材的贸易与再生,森林仿佛“流动”起来,满足了整个清代中国的房屋、桥梁、舟车建造等需求。 本书讲述了这个庞大的市场如何运作,揭示了清代森林可持续发展的奥秘。国家与市场如何协调?经济发展与自然资源利用如何适应?清代森林的市场经济蕴藏了可资借鉴的经验。
张萌,现为美国范德堡大学历史系助理教授。本科毕业于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获金融学与统计学双学位。博士毕业于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历史系,获历史学博士学位。主要研究领域为明清社会经济史、环境史、比较政治经济学。
史学研究公众号| 整理推荐
非驢非馬
作者: 雷祥麟出版社: 左岸副标题: 中醫、西醫與現代中國的相互形塑原作名: Neither Donkey nor Horse : Medicine in the Struggle over China's Modernity译者: 陳信宏出版年: 2024-2
本書作者以突破性的研究架構,超越原本「西醫在華史」和「中醫現代史」的二元對立,描繪中醫、西醫和國家交鋒的歷史現場。中醫如何在被譏笑為「非驢非馬」「雜種醫」的噓聲中,仍堅苦卓絕地在知識論上、體制上、物質(指本草)上,既改造自我又維持自我,而後與西醫競奪,參與打造國家的過程。這是一部醫學發展的政治史,同時也是國家形成的醫學史。
雷祥麟(Sean Hsiang-lin LEI) 臺灣大學化學學士、芝加哥大學化學碩士、科學史博士,“中研院”近代史研究所研究員兼所長,陽明交通大學科技與社會研究所合聘教授,East Asian Science, Technology and Society: An International Journal 創刊成員及副主編 (2016-2020)。 曾榮獲國際東亞科學、技術與醫療史學會(International Society for the History of East Asian Science, Technology and Medicine)所頒發的竺可楨青年學者獎(2005)、“中研院”年輕學者研究著作獎(2006)、科技部傑出研究獎(2016)。 所著Neither Donkey Nor Horse : Medicine in the Struggle Over China’s Modernity榮獲美國醫學史學會(American Association for the History of Medicine)所頒發之William Welch Medal (2016),以及中央研究院人文及社會科學學術性專書獎 (2015)。 普林斯頓高等研究院成員(2013-14),哈佛大學燕京學社訪問學人(2004-05)。
10
史学研究公众号| 整理推荐
晚清湖湘汉学研究
作者:马延炜 著
出版社:人民出版社
定价: 80.00元
本书通过对清初以来湖南社会变迁与湖湘学术演变的研究,分析了晚清湖湘汉学兴起的“内因”与“外因”,并对相关著述的基本情况进行了全面梳理。本书认为,晚清时期湖南汉学的兴盛,实际上是清初以来湖湘学术的另一面相——汉学逐渐发展,由隐到彰的结果,并与当时湖南地域社会所发生的变化密切相关。相关学者在经学、史学、诸子学多个方面进行了富有成果的研究,对整个清代汉学的接续发展也产生了积极作用。此外,汉学研究在湖南呈现出较为明显的地方特色,不少汉学家或上陈直言、或投身疆场,即使在退居乡里之后,仍积极参与公共事务。这既是宋代以来湖南地方学术“经世致用”传统的近代延续,也赋予了湖南汉学与众不同的显著特色。
马延炜,女,中国人民大学历史学博士,现为湖南省社会科学院(湖南省人民政府发展研究中心)历史文化研究所副研究员。主要研究方向为清代学术史、湖南地方史,出版有《〈清国史·儒林传〉与清代学术史的建构》等著作,在《光明日报》《安徽史学》《社会科学战线》等报刊发表论文三十余篇。
11
史学研究公众号| 整理推荐
王权与宗教
作者: 张嘉妹出版社: 中西书局副标题: 阿克巴大帝宗教思想研究出版年: 2023-12页数: 276定价: 98.00元
莫卧儿王朝的阿克巴大帝,是印度次大陆历史上最具影响力的帝王之一。他骁勇善战,谋略过人,在位期间提倡宗教宽容政策,推行社会体制改革,不断扩张帝国版图。 本书是一本深入探讨阿克巴大帝的宗教思想,及其对印度社会和文化的影响的专著。一方面,通过分析历史环境、文化发展等客观因素对阿克巴大帝思想形成产生的影响,梳理当时印度次大陆的宗教文化特点,探究阿克巴大帝的宗教思想形成背后的历史原因。另一方面,通过研究特定历史时期内宗教与政治的关系,总结阿克巴的宗教政策对当时社会文化、政治经济、族群关系等产生的影响,继而使我们认识印度次大陆文明及其不同历史阶段的文化特征,把握宗教在不同历史时期、不同文化发展阶段中所起的作用。
张嘉妹,女,1979年生。北京大学外国语学院南亚学系副教授、副系主任。1997年进入北京大学东方学系学习,先后获得本科、硕士、博士学位。2004年至今,在北京大学外国语学院任教。其间,多次访问巴基斯坦、印度等南亚国家,参与学术会议、田野调查及文化交流活动;2019年,赴美国普林斯顿大学访学。主要研究领域为南亚历史、宗教文化、乌尔都语语言文学等。出版译著《沿着亚历山大的足迹——印度西北考察记》,主编《犍陀罗的微笑——巴基斯坦古迹文物巡礼》,发表南亚历史宗教研究相关论文多篇。
12
史学研究公众号| 整理推荐
花园帝国
作者: 李星出版社: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副标题: 18、19世纪英国风景的社会史
定价: 88.00元
英国花园在18、19世纪英帝国形成过程中扮演重要角色。法国大革命后,英国文人利用自然园林来塑造帝国的风景,以此来解决转型过程中英帝国的国家认同危机以及环境污染问题。本书探讨了英国花园的产生过程以及乡村与城市的关系问题,勾勒了代表自然的花园与代表工业的帝国之间对立而又统一的复杂关系。
李星,河大大学英语学士、华南理工大学英语语言文学硕士、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外文所博士,郑州大学外国语学院讲师,英美文学研究中心研究员。曾在国内一流学术期刊发表文章多篇,并被人大复印报刊资料转载。
13
史学研究公众号| 整理推荐
烟花女子
作者: [法]阿兰·科尔班出版社: 商务印书馆译者: 唐果出版年: 2024-2页数: 551定价: 95.00
法国著名史学家阿兰·科尔班承袭于年鉴学派,倡导感性史研究,并擅长以叙事手法叙史,进入生动的历史现场。在本书中,科尔班以19世纪法国为观察时空,从工业革命和城市化激发的欲望形式变化入手,把披着“法式制度”和“规制主义”外衣的公娼制度作为研究对象,一方面探讨了卖淫行业给女性带来的各种苦难,另一方面围绕卖淫所涉各类主体的关系,从情感、亲密关系、婚姻、空间、行为、角色、话语、风尚、结构和制度等角度开展研究,综合展现了19世纪法国社会世俗风貌变化,以及卖淫制度存废兴衰背后的政治和社会变迁。
阿兰·科尔班(Alain Corbin),巴黎第一大学名誉教授,法国大学研究院成员,当代著名的历史学家,致力于感官史及感觉演变的研究。主要著作有《树荫的温柔》《身体的历史》《大地的钟声》等。
14
史学研究公众号| 整理推荐
被遺忘的中亞
作者: 阿迪卜.哈利德(Adeeb Khalid)出版社: 時報文化副标题: 從帝國征服到當代,交織與分歧的中亞近代大歷史原作名: Central Asia: a new history from the imperial conquests to the present译者: 黃楷君出版年: 2024-2页数: 576定价: NT$750
《被遺忘的中亞》涵蓋十八世紀中葉至今全面的中亞史,闡明是何種力量形塑了這個受帝國和共產黨統治的區域。阿迪卜・哈利德說明帝國征服如何讓中亞人捲入商品和思想的全球性交流,並加深與更廣闊世界的連結。他探討了大清和沙俄如何處理民族異質狀態,並比較蘇聯和中共企圖管理民族和文化差異的方法。他強調中亞的「俄羅斯」和「中國」區塊關係深厚,持續至今,並說明新疆儘管和當代中國關係緊張又傷痕累累,為何仍是中亞整體的一部分。
阿迪卜‧哈利德(Adeeb Khalid) 美國明尼蘇達州卡爾頓學院(Carleton College)歷史系主任、珍與拉斐爾‧伯恩斯坦亞洲研究與歷史學教授。他的著作包括《後共產主義的伊斯蘭:中亞的宗教與政治》(Islam after Communism: Religion and Politics in Central Asia)與《建構烏茲別克:蘇聯初期的民族、革命與帝國》(Making Uzbekistan: Nation, Empire, and Revolution in the Early USSR)等書。他住在明尼蘇達州聖保羅。
15
史学研究公众号| 整理推荐
日本近代技术之路
作者:[日]中冈哲郎
出版社: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
定价: 128.00
从全球史的视角出发,对于起步晚于西欧的日本而言,工业化是原有的经济和社会体制响应来自欧洲工业经济的强烈力量而开始的发展。这样的工业化是一种“混血型”结构,扎根于本国传统经济和社会,又与外来的欧洲工业经济相互交融。因此,日本的工业化并不是对工业化的歪曲,而是“后发工业化”的独特表现。19世纪中叶,以大炮和军舰为先导的西欧工业经济与锁国的幕藩体制下成熟的手工业和传统经济相遇,日本社会逐渐呈现出两个不同的派别。第一个派别以“西欧工业化”为目标,主张发展机械化大型工业;第二个派别以继续发展日本传统手工业为目标,给予欧洲工业经济以强有力的反应。这两个派别很好地结合在一起,有力地带动了日本的后发工业化,推动了日本社会的发展。
中冈哲郎,1928年生于京都,技术史学者,大阪市立大学名誉教授。李约瑟编著的《中国科学技术史》“机械工程”卷的日语译者。1953年毕业于京都大学理学部宇宙物理学专业。著有《工厂的哲学:组织与人》《汽车在行驶:技术和日本人》等10余部著作,参与编著《日本产业技术史》等书,参与多部技术史书籍的翻译工作。
16
史学研究公众号| 整理推荐
The Art of Terrestrial Diagrams in Early China
作者: Michelle H. Wang出版社: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出版年: 2023-11页数: 256定价: USD 55.00
This is the first English-language monograph on the early history of maps in China, centering on those found in three tombs that date from the fourth to the second century BCE and constitute the entire known corpus of early Chinese maps (ditu). More than a millennium separates them from the next available map in the early twelfth century CE. Unlike extant studies that draw heavily from the history of cartography, this book offers an alternative perspective by mobilizing methods from art history, archaeology, material culture, religion, and philosophy. It examines the diversity of forms and functions in early Chinese ditu to argue that these pictures did not simply represent natural topography and built environments, but rather made and remade worlds for the living and the dead. Wang explores the multifaceted and multifunctional diagrammatic tradition of rendering space in early China.
Michelle H. Wang is associate professor of art and humanities at Reed College. Her scholarship has been published in Art History and Artibus Asia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