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地的指纹

在《大地的指纹》系列的第一篇博文中,通过破解《山海经·五藏山经》中的四条主要山脉,我们发现它描述的实际上就是古代非洲的地理。这意味着什么呢?大禹当然没必要从亚洲跑到非洲去寻山治水探矿并将其划分九州而治,所以推论就是大禹当时就生活在非洲,或者说他之后开启的中国古代的夏朝在非洲!这会是真的吗?

其实很早就有华夏文明从西方而来一说,所来之处大致又分为古巴比伦、古埃及、古印度等。其中从古埃及而来这一说近年来在网上渐渐流行开来,称中国最古老的夏朝就是古埃及。

为什么研究者会怀疑夏朝是在遥远的埃及呢?这要从关于夏朝的两大怪事说起。第一件怪事就是考古上始终“找不到夏”。洛阳市的二里头遗址据说最可能是夏朝的都城,可是都挖了几十年了,虽然也发现是早期的文明的遗迹遗物,但由于缺乏文字等重要证据,尚不能证明那就是大禹开创的夏朝。

第二件怪事就是“商不知夏”。在夏之后的商朝由于安阳殷墟的发现已无争议,但从那里出土的甲骨文来看,关于夏朝又有一些不可解释的怪事。比如并无“商汤灭夏”这样应该让商人自豪的大事件的记载,甚至夏朝本身的记载也没有!奇怪的是商后面的周朝却又对商和夏都很了解,比如在周人的《诗经》和《尚书》中就常常同时谈到夏商二朝。

既然传统的方式找不到也解释不了我们的夏朝,从埃及西来之说是怎么解释这些怪现象呢?下面先简单介绍我读到的一种典型的西来说“埃及夏朝一体”假说。根据这一假说,我们的夏朝完完全全就是古埃及(的一部分)。

这一假说主要的依据有两条。首先是古埃及的文字和商代的甲骨文有一定的相似性。甲骨文是象形文字,而古埃及文字虽然经商博良破译是表音文字,但据信也是从更早的象形文字演化而来。据说目前已经找到了几百多个汉字和古埃及文字的对应关系。

其次是历史的相似性。古埃及因为尼罗河年年泛滥,所以也有治水,又有上下埃及的统一。这和我国大禹治水和开创夏朝有一定相似性。据说已经可以把夏朝的皇帝在古埃及的帝王列表中找到对应。

那么又如何解释古埃及文明怎样传到中国呢?该假说设想有一支古埃及的民族,很早就经过许多次迁徙最终到达我国中原安阳定居下来,这被认为是我国商朝历史上多次的迁都。在商之后的周人也有多次迁移的记载,这也被解释为是周人从古埃及到中国的迁徙。由于商和夏(古埃及)很早就分道扬镳,这样就解释了为什么“商不知夏”。而由于周人迁徒的时间比较晚,所以周人为什么知商又知夏(古埃及)。

埃及-夏朝一体说大致就是这么一个思路。它确实可以解释一些老问题,但也带来一些新的争议,比如为了解释“商不知夏”,直接否认商汤灭夏这个历史事件,认为那是商之后的周人为了某种目的而伪造的历史而矣。

基于对《山海经》地理的破译,我也认为华夏文明的先人应该是非洲东迁到中国的,并根据书中的地理信息结合《竹书纪年》和《逸周书》等最早一批古籍对此作了进一步研究。那么我的研究结果也会指向古埃及吗?

【有夏之居】

首先要理解为什么二里头这个名字有点土气的小村庄最有可能是夏朝的都城所在。

斟鄩是古史记载中夏朝的都城。据《竹书纪年》,从夏朝第三个王太康开始,一直到最后一个王夏桀都以斟鄩为都城。

又据《逸周书·度邑》记载,周武王在灭商后对弟弟周文公(即周公旦)谈到他心目中理想的都城之地就是当初夏人的居地:“自雒汭延于伊汭,居易无固,其有夏之居,我南望过于三涂,我北望过于岳鄙,顾瞻过于有河,宛瞻延于伊雒,无远天室”。所以根据周武王的描述,夏朝及其都城应该就是伊河洛河一带,而且离天室(嵩山)不太远。

再看二里头的位置,确实也是如周武王所言。当年的考古工作者正是据此线索“按图索骥”,于1959年在二里头发现了早期古代文明的遗址。那能够就此确定二里头是夏的王都斟鄩吗?还不行,最新经碳十四测定二里头的年代在公元前1750-1530,虽然已经是很古老了,和推测的夏朝(公元前2100-1600)有不少差距,所以有些学者认为只是早期的商朝(约公元前1600-1046)。另外,二里头和能证明商朝存在的殷墟不同、这里没有出土类似于甲骨文的文字,也没有出土商朝大型青铜器那样重量级的文物。所以从严格的意义上来说,二里头确实还不能被认定为夏都斟鄩。

那为什么找不到夏朝呢?究竟是地方不对,挖得不深,还是归咎于周人对历史的杜撰呢?

【豫州】

除《山海经·五藏山经》外我们知道还有一本和大禹相关的古书,那就是《禹贡》,它被认为是我国最早的地理书。书中大禹将天下依山川河流分为冀、兖、青、徐、扬、荆、豫、梁、雍九个州,这就是中国又被称为九州的由来。由于以往一般并不将《山海经》当作真实世界的地理书,所以几乎没人将这两本书联系起来。现在既然大禹所行的天下证明就是真实的非洲,那么他的九州不也应该在那里吗?

于是根据《禹贡》,再结合《山海经》,我绘出了第一张非洲版的九州地图!我有一个大胆的设想,或许古人关于夏朝位置的记载都没有错,只是夏朝发生在一个不同于中国的地理坐标,虽然山川河流和地名都一样,但是在非洲的九州而非中国的九州!

在非洲版的九州地图上,夏朝都城所在豫州就在乌干达和肯尼亚附近。

我国的河南省、简称豫,因为古代叫豫州。豫,本意象也。一直很好奇,叫河南可以理解,主体在黄河之南嘛,但沒有听说河南有过大象,气候生态完全不适合。

如果是指乌干达和肯尼亚一带,那就很容易理解了,自古以来那里就是大象的家园!

再回到那条河、当然不是黄河、而是附近的尼罗河。尼罗河有两个源头,一个是发源于埃塞俄比亚高原的青尼罗河,另一个是发源于维龙加山脉(昆仑山)的白尼罗河。其实在古代还有第三个源头,那就是肯尼亚北部号称“碧玉海”的世界上最大的碱性湖泊图尔卡纳湖。而所谓的河南或者说豫州就是这第三条河的南边。

图中标出了根据《山海经》推测出的了“洛河”,“伊水”和“河”,而天室山应该就是附近非洲第二高峰海拔5199米的肯尼亚峰,这一带就是华夏文明第一个世袭王朝夏朝的所在地!值得注意的是赤道就经过这一地区。

【夏的含义】

知道了夏朝在什么地方,这使我进一步思考“夏”的真正含义。

从读音来看,汉字中和夏同音的没几个,其中就有最常见的汉字“下”,“夏”会不会又和“下”有关系呢?

从字形上来看,夏字的小篆字形,从页(人头),从臼(两手),从攵(两足)。合起来象人形,边旁还有个日字,一般认为是部落的图腾。那么这个图腾究竟是什么,和夏天或者下降有关系吗?

我的观点是夏这个图腾和太阳神有关。使万物生长的太阳是古人崇拜的对象。古人很早就发现日影的长度是有规律的,早晚长,中午短。不仅如此,古人还发现在一年的特定日子,特定的地方,日影的长度为零。

夏朝的人就住在赤道附近,他们可能很早自豪地注意到,在他们居住的地方,一年中太阳神会两次下降到地表,他们将这个神的降临命名为夏,将这个季节命名为夏,并以夏作为自己国家的代称。

我相信这就是夏的真正来历!

【商与周】

搞清了夏朝在哪里,下面讲一讲商与周。

据史书记栽商人的先祖叫契,是舜帝的弟弟,因佐大禹治水有功最初封于商,赐姓子氏。契传十四世后至汤(商汤)。夏朝最后一个帝王夏桀昏庸无道,商汤通过鸣条之战灭亡夏朝。商人之所以被称为商人就是因为他们善于商品交易。

商朝又经常迁都,到商王盘庚这代迁居到殷这个地方后都城基本固定下来,所以商朝又被称为殷(人口众多之意),商人又被称为殷人。在周人的文献中殷和商基本是通用的。

那么商朝在非洲版的九州上在哪里呢?从《尚书》和《穆天子传》推测,应当在河北,也就是尼罗河的北面,目前乌干达、南苏丹一带。

再说周。周人是什么来头呢?周人姓姬,据说也是黄帝的后代,先祖叫后稷,因善播五谷,曾为舜的农官。到公亶父这一代周人迁于歧山下的周原,逐步兴旺起来。那周朝的周又是什么意思呢?按目前一般说法是因为他们定居在周原之故。但周原是什么、又没人能说清。

周,本义就是环绕、遍历的意思。卵形的东非高原就是一个“周”,我在《揭示山海经的真实世界》一文中已经阐述这个概念,而周原,即“周”的“原”的意思。据《山海经》关于岐山的方位记载,大体可以推断出岐山应该就是昆仑山附近今布隆迪境内的某座山峦,这样歧山下的周原应该就是今坦桑尼亚西北部平坦的东非高原。

接下来就是周武王通过牧野之战灭了商朝,确立了周朝在这一地区的统治。我认为无论是商汤灭夏还是武王伐纣,这些历史事件都是真实的,而且发生在非洲的东非高原地区。

读者可能忍不住会问,周朝都开始了,华夏民族的祖先怎么还在非洲转悠,他们什么时候东迁到亚洲啊?

从正式记载的周朝历史来看,明显的东迁只有一次,即西周末年因周幽王“烽火戏诸侯”灭国后,周平王东迁至洛阳,从而开始了东周。当然这东迁不是正史中认为是从西安到洛阳,而是从非洲迁到了中国。

《清华简·系年》称“三年,乃东徙止于成周”。这三年就是周人拖家带口从东非到中国的民族大迁徙。

【三大问题】

以上就是从《山海经》出发推导出得到的夏商周非洲之说的雏形,可以解释夏朝不在当今的中国,但只要稍加思索,读者便会发现这还不能说是一个能自圆其说的完整解释,主要有三个大问题。

第一、还是看不出怎么解释“商不知夏”,相反,既然承认商汤灭夏,商人应该非常了解夏朝。

第二、商朝的殷墟在安阳,这是铁的事实,那为什么还说周武王灭的商朝在非洲?如果在非洲的商是真的,那么安阳的商朝怎么解释?

第三、说平王东迁洛阳是周人从非洲迁到中国,可那时成周洛阳已经建成几百年了。如果这只是周人最后一次迁徙,那么上一次迁徙是什么时候?

【殷商与东商】

为了解答上面的三大问题,让我们先看看商朝的一大怪事,我称之为“商不知殷”。

河南安阳的商朝遗址虽然被今人命名为“殷墟”,可是从殷墟出土的甲骨文中没有殷这个字,甲骨文中商人也自称商人而非殷人,都城自然也不叫殷。多么奇怪的事!这会不会是因为殷这个字是周人对商人侮辱性的称呼所以商人不认同呢?查了一下,殷这个字本身也没有什么不好的意思,所以也不象是带有贬低意味的称呼。而且从周人的记载里来看,除了对商纣王评价不高外,对商还是相当认可的。

还有我们熟悉的商朝的一些大事诸如盘庚迁殷等在甲骨文也没有反映,却有未见任何史书记载的女英雄妇好。“商不知殷”似乎比“商不知夏”还要不可思议。

虽然还有学者继续试图匹配甲骨文和古书记载的历史,但上面这些怪事不免会引导我们往另一个方向去思考:出土甲骨文的这个商是不是有可能并不是我们史书上读到的那个。

这里要引入本文第二个重要的假设,即商朝实际上是一个横跨亚非的国家!商人最早全部生活在非洲,但有部分商人曾经很早就离开非洲东部,他们不断东徒并最终在中国黄河中下游地区定居,我们不妨称之为“东商”。

需要强调的是这和前面提到的“埃及华夏一体”说中的商人全部迁到中国是不同的。

商人的主体还是留在非洲。由于他们后来迁都到一个叫“殷”的地方(还是在非洲),所以又被称为殷人,我们不妨称这个商朝为“殷商”。在周人眼里作为朝代和民族,殷和商是互通的。

进一步假设殷商国是东商国的母国,而东商国是殷商在海外亚洲的领地。东商服从并祭祀殷商的帝王,提供青铜这一重要的稀缺资源,也会从母国得到中国稀缺的象牙。而某些殷商王偶尔也会去视察一下他在东方的领地。

需要说明这个假设不完全是空穴来风。《诗经·商颂》中有“相土烈烈、海外有截”,这似乎告诉我们在商人领袖相土的年代,商人就有海外领地了,

让我们试着用商人东迁的假设来解释“商不知殷”和“商不知夏”。

前面提到的相土是夏朝第四个王帝相时代的商侯。而殷出现要晚得多,据《竹书纪年》记载商侯被称为殷侯是夏朝第八或第九个王帝芒和帝泄时候的事了。所以由于东商人很早就迁到遥远的海外,他们可能并不太关心那个经常迁都的母国又迁都到了殷,也不太清楚在故乡商人又被称为殷人。这就解释了“商不知殷”。

类似的,东商人也未必知道遥远的母国的某个王灭掉了一个叫夏的王朝,或者即使知道,那也并非大书特书的大事值得记录在甲骨文中。这应该就是“商不知夏”的真正原因。

据甲骨文分析和史书记载,商人(东商)祭祀的祖先应当是契,而契是大禹同时代的人,那时夏朝还没有。所以如果商人真的是从契开始海外迁徙的,那就他们更不知夏了。

关于东商的猜想解释了“商不知夏”,接下来要解决这一猜想带来的两个新问题:武王克商究竟灭的是哪个商朝,周人又是如何来到中国的?

据《逸周书·明堂解》载,“既克纣六年,而武王崩”,这是说武王在灭纣王后六年逝世。

据《竹书纪年》,“(武王)十二年克殷”、“十七年冬十有二月,王陟”。这样算下来也是在灭商后六年逝世。

但《逸周书·作雒解》载,“武王克殷,乃立王子禄父,俾守商祀,建管叔于东,建蔡叔、霍叔于殷,俾监殷臣,王既归,乃岁十二月崩镐,肂于岐周”,这似乎是说武王灭商后回到周地当年十二月就逝世了。

《竹书纪年》的记载和逸周书不一致,这是可以理解的,但为什么同是《逸周书》的两篇也自相矛盾呢?

【武王伐商的真相】

如果仔细比较上面《逸周书》的两段记载还是能看出一丝差别。关于武王逝世的时间,前者称“克纣”后六年,后者称“克殷”后归来的当年。克纣就是灭了纣王没有异议,而克殷(朝),对于周人就是克商(朝)。如果我们前面关于同时存在殷商和东商的猜测是正确的话,那它会不会是指武王先灭了非洲的殷商然后再灭了中国的东商呢?如果这样的话,所谓周武王克纣后六年和克殷而归当年可能就是同一个时间点!

我们再看《竹书纪年》,可以发现在武王的第十六年,记载了“秋,王师灭蒲姑”。我怀疑这个蒲姑就是我们前面假设的东商。如果真是这样,那么无论是《竹书纪年》还是《逸周书》都一致了,即武王灭商,其实是分两个步骤。第一步是武王十二年克殷商,第二步是武王十六年克东商。武王十七年回到周后当年十二月崩。

再细读《逸周书》“武王克殷,乃立王子禄父,俾守商祀,建管叔于东,建蔡叔、霍叔于殷,俾监殷臣”这一段,我们还可以有更多的发现。“武王克殷”中的“殷”应该指商朝,“建蔡叔、霍叔于殷”中的“殷”应该是指殷地,而“东”也是商的一个地名。所以这实际上非常清楚了:商朝有两部分、一部分在殷、一部分在“东”,两处都是“殷臣”,而“东”应该就是蒲姑或者说就是东商。历代的研究人员把这里的“东”当作后来反叛的东夷,这是天大的误会。

周武王灭商后在东西领地分封诸侯,周人开始东迁中国,直至末年平王东迁才完成。所以这西周(或者更早的商)有可能是历史上最早领土横跨亚非的洲际大国。关于西周建立以后在亚洲和非洲的统治历史事件,如著名的周公平定三监之乱,还有昭王的南征和周穆王的西征,我将另文详叙。

【总结与猜想】

所以结论应该比较清楚了,虽然同是在非洲,但夏朝肯定不是古埃及,至少太康以下和古埃及没有直接关系。

古埃及统治的疆域是所谓的上下埃及,下埃及就是尼罗河三角洲,上埃及往南一直到达尼罗河第一瀑布今阿斯旺水坝。这和夏商周的疆域,如今南苏丹、乌干达、肯尼亚、坦桑尼亚一带的非洲东部高原还有不少距离呢。

而商朝,又分为并存的非洲殷商和亚洲的东商。我们从出土的甲骨文读到的是东商的故事,而从古代传下来史书上读到的是殷商的历史。商朝以后的西周也分为两块领土,一部分是非洲的周,另一部分是以洛阳为中心的成周。长久以来人们误以为西周时期的国都在西安,其实这是多么大的误会啊!

当然以上两个观点目前只是猜想,尚需得到考古文物的支持,在此我斗胆提出三个推论:

一、在中国境内不可能找到夏、商和西周早期帝王的陵墓。

二、在非洲乌干达和肯尼亚最有可能发现夏、商和西周的文物或文明遗迹。

三、非洲古努比亚人是夏商周的邻居,也许努比亚人的历史记录里会有夏商周的间接记载。

THE END
0.为什么「非洲」是土地肥沃,物产丰富的第一大洲,却经常闹饥荒呢而非洲那边,没钱谁给他们高产的种子呢? 第三,人的原因最重要。 就只说黄河流域吧 自己翻翻史书,光有记载的,黄河发了多少水灾! up主说莫桑比克2米厚的黑土,华北平原没有吧? 除了自然灾害,黄河中下游经历了多少次战乱? 莫桑比克没有经历那么多战乱吧? jvzquC41yy}/lrfpuj{/exr1r1ib9l536gi8c?
1.消灭病毒有多难?人类历史上仅消灭两种,第二种曾让非洲大陆崩坏因此,在牛瘟没有被彻底消灭之前,很多执政者都需要颁布一定的政策来防止病牛流入市场。最严重的时候,由于牛瘟导致整个非洲大陆死伤无数,这里也被欧洲人入侵,从此展开了漫长的被殖民的历史。 19世纪末,非洲有90%的牛都因为牛瘟而死亡,这种严重的损失也让当地的生产力长期无法发展,由此陷入长期的贫困中。 jvzquC41m0yjpj3ep1gsvrhnga;:;=<36:>3a:;772782;52326vm‚=0jvsmA}~rg?jg8s6(v{vf?mk8l3
2.夏朝就是古埃及:华夏文明的源头,真的来自非洲吗?在两河文明,埃及文明,印度文明和华夏文明等世界主要古代文明中,华夏文明最为年轻。虽然华夏文明后来茁壮成长,但其成熟期比其他几大古文明要迟千年乃至几千年。古埃及五千多年历史都有章可阅、有物可证。相比之下,华夏的三皇五帝并非信史,特别是中国史书上第一个朝代夏朝的历史更是扑朔迷离。 jvzq<84yyy4dnrhmuwt/pny1oky0dkx1ujuxcyu0cuv@kmB362?3
3.郑和船队在非洲留下后裔?船员落难孤岛,发生了哪些事情?虽然他们与当地的女子结婚,但是跟岛上土著——西尤人不时发生械斗。 据史书记载,郑和带到国内的奇珍异宝中,影响最大的是非洲的长颈鹿与斑马,前者被称为“麒麟”,后者被称为“福鹿”。它们被作为神物,用来煊赫天朝的神威,曾起到巩固中国皇权统治的作用。 jvzquC41o0ypj~3eqo5b1?=384<17Ad343=34;<2
4.比较非洲各地的「历史称谓」和现今的称谓刚看到这么一个图,比较非洲各地的「历史称谓」和现今的称谓。 由于非洲经历了惨无人道的贩奴以及殖民历史,传统部落文化、甚至是许多文明帝国断档。许多现今的名称,是从史书记载里拿出来复用的,但已经与该历史并无联系了。 图中棕色为历史称谓,虚线内是现今的国家/地区。 jvzquC41m0yjpj3ep1gsvrhnga<:9;:8:9:1a:>h;:l5c=52326z2:r0jvsm
5.金犀牛:中世纪非洲史☆本书荣获Blois*佳史书大奖☆ 古代非洲没有文字系统,长期以来,人们虽没有否认这一段文明的存在,却一直低估了它的价值。作为非洲历史的专家,作者从古代文明与口述历史留下的线索出发,用引人入胜的笔法重构了这片大陆遗失的财富。 本书由34篇随笔组成,勾勒了8 世纪至15 世 纪撒哈拉以南非洲的全景图:查理大帝 时jvzquC41dqul0mtwdct/exr1uwhkgly152:33B:21
6.《5万年中国简史》豆瓣8.2,一本颠覆你认知的历史书(五万年中国古往今来,史书的体例无非6种。一:编年体史书,以《左传》为代表二:纪传体史书,以《史记》为代表三:国别体史书,以《战国策》为代表四:通史,《史记》是其中代表五:断代史史书,以《汉书》为代表六:记事本末体,以《通鉴纪事本末》以上六种体例,虽以古代史书为代表,但也开了后代攥写历史体例的先河。我们过去所看jvzquC41dqul0mtwdct/exr1tg|jg€4347:87A>1
7.世界史书单(下)|由历史探寻未来*本书荣获Blois最佳史书大奖 ➤内容简介 古代非洲没有文字系统,长期以来,人们虽没有否认这一段文明的存在,却一直低估了它的价值。作为非洲历史的专家,作者从古代文明与口述历史留下的线索出发,用引人入胜的笔法重构了这片大陆遗失的财富。 本书由34篇随笔组成,勾勒了8 世纪至15 世 纪撒哈拉以南非洲的全景图:jvzquC41yy}/fxzdcp4dqv4pqvk0:=75;6?4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