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核心素养引领下的统编教材教学探索

摘 要:统编教材《中外历史纲要》课文容量大,内容跨度大。有限的课时和庞大的教材信息量产生了矛盾。《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2017年版)指出:“重视以学科大概念为核心,使课程内容结构化,以主题为引领,使课程内容情境化,促进学科核心素养的落实。”由此以“古代非洲与美洲”为例探索新教材的教学及学生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关键词:主题教学;学科素养;日常教学统编教材《中外历史纲要》课文容量大,内容跨度大。有限的课时和庞大的教材信息量产生了矛盾。教学要面面俱到还是删繁就简?《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2017年版)指出:“重视以学科大概念为核心,使课程内容结构化,以主题为引领,使课程内容情境化,促进学科核心素养的落实。”由此探索新教材的教学及学生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一、思路:主题引领,内容情境化聂幼犁教授指出:教学立意也称教学主题,指预设的通过这堂课的学习,学生获得的核心概念,即核心目标。那么“以主题为引领”,就是确定一个主题,连贯课堂教学,在创设情境下,引导学生进行分析、讨论,学生发挥自身的主动性和能动性达到其自主建构知识,涵养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一种教学方法。实际上就是要求教师要改变“为讲知识点而讲”的模式为思考大问题的模式。备课时不需要详细讲解每个知识点,而是以主题为中心,让教材的知识为教学活动和培养学生核心素养服务。学生需通过情境创设构建联想思维,充分动用一切历史因素为课程任务做出努力,在明确的目标指引下,通过发散性思维展开深入探讨,将整个学习生涯中的素材积累与知识储备作为行动的后备力量。二、探索:统编教材常态课的教与学(一)确定本课的教学立意统编教材《中外历史纲要》下册第1单元第1课指出古代文明由于受生产力水平和交通条件的限制,各个文明基本独立发展,多元特征表现明显。第2课则是最初的文明从联系甚少到文明的扩展,文明的交流。第2单元是中古时期的世界,根据课标要求“通过了解中古时期欧亚地区的不同国家、民族、宗教和社会变化,以及世界其他地区的社会状况,认识这一时期世界各区域文明的多元面貌”。综合可知,从第1课到第5课主要体现古代文明的起源及其多元特点,同时随着发展,不同文明之间又有所联系与交流。由此确定统编教材《中外历史纲要》下册第5课“古代非洲与美洲”以 “文明的联系与交流” 为主线贯穿课题,进而展现“世界文明的多元面貌”这一主题。(二)精选切入的话题主题需要一个话题进行串联。可以是新闻、观点、故事、问题等。在“古代非洲与美洲”一课中选择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关于非洲是否与外界有联系的两个不同观点。观点一:非洲文明封闭、与世隔绝。观点二:非洲文明不封闭、内部外界有联系。同一本著作为什么史学观点会发生变化?这一话题的设计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教学时需设置具备悬念、引人入胜的问题,能够在主观上优化学生的行动力,确保学生注意力充分被集中起来。另外,时事热点、热门话题、争议性事件也有助于增强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让学生在评判过程中主动进行系统化的思考,能够利用多种不同角度进入思维代入。设置问题也要把握好节奏,确保不会揠苗助长,不能超出学生的理解范畴,导致学生的积极性受到压制。而应该循序渐进地引导,让学生在解决问题与困惑时能够享受成功的喜悦,得到满足感。(三)设疑与解疑教师围绕话题设计问题,在统编教材《中外历史纲要》下册“古代非洲与美洲”一课中,是这样设计的:教师设问:在你印象中,非洲是怎样的?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导入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全球通史》的两个不同观点。投影:材料观点一:历史上,非洲与欧亚大陆隔绝的程度十分严重。这一与世隔绝至今仍是非洲大陆发展中的一个首要而又持久的因素。——斯塔夫里阿諾斯《全球通史》(1999年版)观点二:与通常的看法相反,在欧洲扩张之前的时期中,非洲绝不是与世隔绝的,自7世纪以来,外部联系和内部关系开始增多。——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2005年版)学生阅读材料后,概括并回答。教师追问:非洲文明真的是封闭、与世隔绝的吗?如果非洲文明不封闭、内部外界有联系,有哪些史实可以证明?环节1:结合第28页非洲地图从北非、东非、南非、西非等不同的方位说出代表的非洲文明并标注时间。阅读教材第一子目“古代非洲的文明”,自主梳理知识,完成以下表格。学生通过梳理,在课本地图上相应位置标注国家和时间,明确时空观念。了解古代非洲班图人是非洲最大的民族,信仰以伊斯兰教为主,少部分信仰基督教。并逐渐扩展到撒哈拉以南地区,将自己掌握的农业、畜牧业和冶铁技术也传播到非洲大部分地区。东非主要是城市国家,使用奴隶、发展园艺业、环印度洋贸易发展、城市繁荣。西非自公元3世纪起,先后出现了加纳、马里和桑海帝国,有黄金资源,控制穿越撒哈拉沙漠的商路;出口象牙和奴隶,买进马、布匹和盐;其中桑海确立西非霸主地位,实行中央集权的统治,官吏直接由国王任免;扩大对外贸易、城市与文化繁荣。南非,班图人建立津巴布韦国家。石头城是其文明的代表。环节2:学习了这一子目,非洲到底是封闭的还是存在联系的呢?合作探究1:请结合所学知识及课本第32页【问题探究】材料,选择一个观点,进行论述。要求:用文字表达,观点明确,论据充分,史论结合。学生思考并动笔完成,展示自己的见解,并倾听对方的观点论证。师生互动中,得出共识:从【探究材料】可以得出:赞同观点1,认为非洲文明是封闭的、与世隔绝的。论证:撒哈拉沙漠与苏德沼泽地使非洲大陆内部各地区之间联系较少,相互影响较小;平直的海岸线使非洲与其他大陆联系困难,受到其他大洲文明的影响较少。直到近代,几乎还是封闭,未被开发,非洲受到殖民者客观上带来的工业文明的影响晚于美洲,导致非洲现代化进程慢于美洲。对所学知识的迁移运用,可以得出:赞同观点2,认为非洲文明是开放的、与外界有联系。论证:内部关系,西非居民班图人逐渐扩展到撒哈拉以南地区,并将自己掌握的农业、畜牧业和冶铁技术传播到非洲大部分地区。外部联系,基督教和伊斯兰教传入非洲,影响非洲历史文化发展;10—15世纪东非沿海城市国家进行环印度洋对外贸易,8—15世纪西非的加纳、马里和桑海等控制穿越撒哈拉沙漠的商路贸易。学生还可以从教材第27页的图片材料“中国瓷器发现于非洲陵墓”和【历史纵横】材料中《游历非洲的古代中国人》找到相应的依据,证明非洲文明与外界是有联系的,充分利用教材原有的材料进行学习和理解。这一环节让历史教学不是为“讲知识点而讲”,而是学生针对具体任务使用教材去解决问题的探究活动。学生的阅读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知识运用能力得到了锻炼。知识的掌握不是经由教师的讲授灌输而是学生在思考和运用中主动生成。学生“论从史出,史论结合”的史料实证意识和历史解释素养在课堂学习中也得到了落实。教师进一步追问:那么美洲还没被开发、被殖民化之前,与其他文明有联系吗?学生回答:新航路开辟前,美洲还没有被发现,与其他文明处于隔绝的状态。教师继续追问:与其他文明隔绝的美洲,存在自己的文明吗?环节3:请同学结合课本第30页地图分区域指出古代美洲的主要文明并标注时间。阅读教材第二子目“古代美洲的文明”,自主学习,完成表格梳理知识。通过学习,学生能够知道美洲虽然被欧洲人称为“新大陆”,但早在哥伦布发现之前,当地的印第安人就已经培育了很多独特的农作物。他们在中美洲、南美洲先后创造了举世闻名的玛雅文化、阿兹特克文化和印加文化。通过教材中的图片文字和PPT课件图片,共同欣赏并加深对这些文明政治、经济、文化的了解。教师设问:玛雅人形成了众多城市国家,有祭祀用的金字塔、独特的文字、复杂的历法、“零”的概念,而阿兹特克人和印加人则建立了大帝国,其中阿兹特克还有独特的“浮动园地”、城市建设,印加人采取中央集权措施加强帝国的统治。由此可知美洲文明具有什么特征?学生回答:美洲文明各具特色。教师追问:结合第3课和第4课中古时期的欧洲和亚洲的文明,从世界的角度看,我们还可以得出什么观点?学生可以得出本课主题思想:古代非洲、美洲人民创造了独特的文明,同亚欧文明共同展现了世界文明的多元面貌。教师继续追问:为什么会形成这样的多元特征呢?大家可以联系第1课的内容进行思考。预期回答:由于生产力发展水平的限制,以及农耕经济自给自足的特点,最初的文明都不同程度地受到各自所处时空条件的限制和影响,由此造成了上古中古时期各个地区文明的多元特征。(四)总结提升环节4:用时间轴画出中古时期的非洲与美洲文明的时空定位。教师设问:从时空定位上,我们发现在15世纪后期,美洲的印加帝国和撒哈拉以南非洲的桑海帝国均达到全盛。那么为什么到16世纪这些文明大都消亡了呢?展示材料,学生小组进行讨论并进行总结:西方的殖民侵略、屠杀,疾病、瘟疫等灾害传播是印第安文明衰亡的直接原因,另外,文明内部之间缺乏交往、学习,与外界孤立发展,也是其衰亡的原因之一。它们的衰落和消失,让我们认识到:在当今世界,文化的交流依然是促进文明发展的重要因素。同时,我们要尊重各国各民族文明的不同,维护世界文明的多样性,推动不同文明交流与共同发展。三、思考:统编教材常态课教学策略(一)思路的设定要确认“准”主题的确定实际就是对课标要求和教材的整合。需要教师钻研和把握课标的要求,理解教科书单元、课、课文子目之间的联系与逻辑,可以从单元的角度整体把握教学主题,也可以各课程独立确定主题进行教学。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应明确各课程的视角,注意单元之间和各课程之间的关联性和逻辑性。明确教学思路,达到通过主题整合教学的思路,有助于学生大视角把握知识与知识之间的联系,促进学科素养的提升。(二)史料的选取要把握“度”应充分利用教材中已有的材料,如史料、图片和地图等。如需要另外补充,也应与课堂内容有直接关系,有助于教学的开展和学生的理解。补充的史料要典型,有助于培养学生阅读和分析史料,进而根据史料研究历史问题的能力。切忌选择与教材跨度过大的内容,无论是素材的投放还是问题的设定,以及课堂情境的演练等,需要规避繁冗枯燥的内容,不能加剧学生的疑惑,尽量利用由浅入深的代入方式,将历史教材中的重难点得到具象化的转变。有效的扩展能够加强学生的综合联想,强化学生思考与认知的来源,反之则会阻碍学生的任务进程。(三)教学的实施要注意“效”有效教学是课堂的最终目标。教学的“效”是学生所获得的具体进步或发展。主题教学围绕话题设计问题,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在了解一定史实的基础上进行合作、探究学习,表达看法,思维进行交流与碰撞。在交流的基础上,师生进行总结。互动的过程中,学生得以建构知识,培养历史解释能力,实现教学的有效性。在跟进课堂任务过程中,教师需要随时把控教学节奏,具备一定的统筹能力,能够在不同阶段的课业任务之中对学生的反应能力、掌握节奏,甚至是情绪表达采取更多关注。在学习历史过程中,学生会充分融入自身的世界观、人生观以及价值观,而这些也是帮助学生正确学习历史的关键内容。结束语这堂课的设计改变了之前只限于一课内的教学备课,而是从单元视角整合统编教材进行提取主题的探索。但是如何取舍,取决于课标要求和学情,需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值得注意的是,课堂优化要体现在内容与质量上,能够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教师只作为引导者,参与到学生的整个学习过程之中,进行思路和方向的指引,以及错误内容的纠正,而不能干预学生的自主性。在同样时间之内学习到更高质量、更多元素的历史内容,能够帮助学生构建更为完善、更大格局的历史价值观,充分符合新课标下核心素养力量的渗透。因此,教师需要对教材内容进行充分整合,能够确保自己的教学方案具备创新意识,努力为学生在历史课堂之中塑造更多的可能性,源源不断注入新的活力。参考文献[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2017年版)[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8.[2]徐蓝.核心素养统领教材的编写与使用:徐蓝先生访谈录[J].历史教学(上半月刊)2019(10).[3]陈志刚,杜芳.基于主题教学的高中统编教材内容整合[J].历史教学(上半月刊)2020(3).作者简介:曾鸿辉(1986—)女,汉族,福建石狮人,福建省石狮市第八中学,一级教师,学士。研究方向:中学歷史教学。1210500783351

摘 要:统编教材《中外历史纲要》课文容量大,内容跨度大。有限的课时和庞大的教材信息量产生了矛盾。《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2017年版)指出:“重视以学科大概念为核心,使课程内容结构化,以主题为引领,使课程内容情境化,促进学科核心素养的落实。”由此以“古代非洲与美洲”为例探索新教材的教学及学生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

关键词:主题教学;学科素养;日常教学

统编教材《中外历史纲要》课文容量大,内容跨度大。有限的课时和庞大的教材信息量产生了矛盾。教学要面面俱到还是删繁就简?《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2017年版)指出:“重视以学科大概念为核心,使课程内容结构化,以主题为引领,使课程内容情境化,促进学科核心素养的落实。”由此探索新教材的教学及学生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

一、思路:主题引领,内容情境化

聂幼犁教授指出:教学立意也称教学主题,指预设的通过这堂课的学习,学生获得的核心概念,即核心目标。那么“以主题为引领”,就是确定一个主题,连贯课堂教学,在创设情境下,引导学生进行分析、讨论,学生发挥自身的主动性和能动性达到其自主建构知识,涵养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一种教学方法。实际上就是要求教师要改变“为讲知识点而讲”的模式为思考大问题的模式。备课时不需要详细讲解每个知识点,而是以主题为中心,让教材的知识为教学活动和培养学生核心素养服务。学生需通过情境创设构建联想思维,充分动用一切历史因素为课程任务做出努力,在明确的目标指引下,通过发散性思维展开深入探讨,将整个学习生涯中的素材积累与知识储备作为行动的后备力量。

二、探索:统编教材常态课的教与学

(一)确定本课的教学立意

统编教材《中外历史纲要》下册第1单元第1课指出古代文明由于受生产力水平和交通条件的限制,各个文明基本独立发展,多元特征表现明显。第2课则是最初的文明从联系甚少到文明的扩展,文明的交流。第2单元是中古时期的世界,根据课标要求“通过了解中古时期欧亚地区的不同国家、民族、宗教和社会变化,以及世界其他地区的社会状况,认识这一时期世界各区域文明的多元面貌”。综合可知,从第1课到第5课主要体现古代文明的起源及其多元特点,同时随着发展,不同文明之间又有所联系与交流。由此确定统编教材《中外历史纲要》下册第5课“古代非洲与美洲”以 “文明的联系与交流” 为主线贯穿课题,进而展现“世界文明的多元面貌”这一主题。

主题需要一个话题进行串联。可以是新闻、观点、故事、问题等。在“古代非洲与美洲”一课中选择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关于非洲是否与外界有联系的两个不同观点。观点一:非洲文明封闭、与世隔绝。观点二:非洲文明不封闭、内部外界有联系。同一本著作为什么史学观点会发生变化?这一话题的设计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教学时需设置具备悬念、引人入胜的问题,能够在主观上优化学生的行动力,确保学生注意力充分被集中起来。另外,时事热点、热门话题、争议性事件也有助于增强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让学生在评判过程中主动进行系统化的思考,能够利用多种不同角度进入思维代入。设置问题也要把握好节奏,确保不会揠苗助长,不能超出学生的理解范畴,导致学生的积极性受到压制。而应该循序渐进地引导,让学生在解决问题与困惑时能够享受成功的喜悦,得到满足感。

(三)设疑与解疑

教师围绕话题设计问题,在统编教材《中外历史纲要》下册“古代非洲与美洲”一课中,是这样设计的:

教师设问:在你印象中,非洲是怎样的?

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导入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全球通史》的两个不同观点。

投影:材料

观点一:历史上,非洲与欧亚大陆隔绝的程度十分严重。这一与世隔绝至今仍是非洲大陆发展中的一个首要而又持久的因素。

——斯塔夫里阿諾斯《全球通史》(1999年版)

观点二:与通常的看法相反,在欧洲扩张之前的时期中,非洲绝不是与世隔绝的,自7世纪以来,外部联系和内部关系开始增多。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2005年版)

学生阅读材料后,概括并回答。

教师追问:非洲文明真的是封闭、与世隔绝的吗?如果非洲文明不封闭、内部外界有联系,有哪些史实可以证明?

学生通过梳理,在课本地图上相应位置标注国家和时间,明确时空观念。了解古代非洲班图人是非洲最大的民族,信仰以伊斯兰教为主,少部分信仰基督教。并逐渐扩展到撒哈拉以南地区,将自己掌握的农业、畜牧业和冶铁技术也传播到非洲大部分地区。东非主要是城市国家,使用奴隶、发展园艺业、环印度洋贸易发展、城市繁荣。西非自公元3世纪起,先后出现了加纳、马里和桑海帝国,有黄金资源,控制穿越撒哈拉沙漠的商路;出口象牙和奴隶,买进马、布匹和盐;其中桑海确立西非霸主地位,实行中央集权的统治,官吏直接由国王任免;扩大对外贸易、城市与文化繁荣。南非,班图人建立津巴布韦国家。石头城是其文明的代表。

环节2:学习了这一子目,非洲到底是封闭的还是存在联系的呢?

合作探究1:请结合所学知识及课本第32页【问题探究】材料,选择一个观点,进行论述。

要求:用文字表达,观点明确,论据充分,史论结合。

学生思考并动笔完成,展示自己的见解,并倾听对方的观点论证。师生互动中,得出共识:

从【探究材料】可以得出:赞同观点1,认为非洲文明是封闭的、与世隔绝的。

论证:撒哈拉沙漠与苏德沼泽地使非洲大陆内部各地区之间联系较少,相互影响较小;平直的海岸线使非洲与其他大陆联系困难,受到其他大洲文明的影响较少。直到近代,几乎还是封闭,未被开发,非洲受到殖民者客观上带来的工业文明的影响晚于美洲,导致非洲现代化进程慢于美洲。

对所学知识的迁移运用,可以得出:赞同观点2,认为非洲文明是开放的、与外界有联系。

论证:内部关系,西非居民班图人逐渐扩展到撒哈拉以南地区,并将自己掌握的农业、畜牧业和冶铁技术传播到非洲大部分地区。外部联系,基督教和伊斯兰教传入非洲,影响非洲历史文化发展;10—15世纪东非沿海城市国家进行环印度洋对外贸易,8—15世纪西非的加纳、马里和桑海等控制穿越撒哈拉沙漠的商路贸易。

学生还可以从教材第27页的图片材料“中国瓷器发现于非洲陵墓”和【历史纵横】材料中《游历非洲的古代中国人》找到相应的依据,证明非洲文明与外界是有联系的,充分利用教材原有的材料进行学习和理解。

这一环节让历史教学不是为“讲知识点而讲”,而是学生针对具体任务使用教材去解决问题的探究活动。学生的阅读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知识运用能力得到了锻炼。知识的掌握不是经由教师的讲授灌输而是学生在思考和运用中主动生成。学生“论从史出,史论结合”的史料实证意识和历史解释素养在课堂学习中也得到了落实。

教师进一步追问:那么美洲还没被开发、被殖民化之前,与其他文明有联系吗?

学生回答:新航路开辟前,美洲还没有被发现,与其他文明处于隔绝的状态。

教师继续追问:与其他文明隔绝的美洲,存在自己的文明吗?

通过学习,学生能够知道美洲虽然被欧洲人称为“新大陆”,但早在哥伦布发现之前,当地的印第安人就已经培育了很多独特的农作物。他们在中美洲、南美洲先后创造了举世闻名的玛雅文化、阿兹特克文化和印加文化。通过教材中的图片文字和PPT课件图片,共同欣赏并加深对这些文明政治、经济、文化的了解。

教师设问:玛雅人形成了众多城市国家,有祭祀用的金字塔、独特的文字、复杂的历法、“零”的概念,而阿兹特克人和印加人则建立了大帝国,其中阿兹特克还有独特的“浮动园地”、城市建设,印加人采取中央集权措施加强帝国的统治。由此可知美洲文明具有什么特征?

学生回答:美洲文明各具特色。

教师追问:结合第3课和第4课中古时期的欧洲和亚洲的文明,从世界的角度看,我们还可以得出什么观点?

学生可以得出本课主题思想:古代非洲、美洲人民创造了独特的文明,同亚欧文明共同展现了世界文明的多元面貌。

教师继续追问:为什么会形成这样的多元特征呢?大家可以联系第1课的内容进行思考。

预期回答:由于生产力发展水平的限制,以及农耕经济自给自足的特点,最初的文明都不同程度地受到各自所处时空条件的限制和影响,由此造成了上古中古时期各个地区文明的多元特征。

(四)总结提升

教师设问:从时空定位上,我们发现在15世纪后期,美洲的印加帝国和撒哈拉以南非洲的桑海帝国均达到全盛。那么为什么到16世纪这些文明大都消亡了呢?

展示材料,学生小组进行讨论并进行总结:西方的殖民侵略、屠杀,疾病、瘟疫等灾害传播是印第安文明衰亡的直接原因,另外,文明内部之间缺乏交往、学习,与外界孤立发展,也是其衰亡的原因之一。它们的衰落和消失,让我们认识到:在当今世界,文化的交流依然是促进文明发展的重要因素。同时,我们要尊重各国各民族文明的不同,维护世界文明的多样性,推动不同文明交流与共同发展。

三、思考:统编教材常态课教学策略

(一)思路的设定要确认“准”

主题的确定实际就是对课标要求和教材的整合。需要教师钻研和把握课标的要求,理解教科书单元、课、课文子目之间的联系与逻辑,可以从单元的角度整体把握教学主题,也可以各课程独立确定主题进行教学。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应明确各课程的视角,注意单元之间和各课程之间的关联性和逻辑性。明确教学思路,达到通过主题整合教学的思路,有助于学生大视角把握知识与知识之间的联系,促进学科素养的提升。

(二)史料的选取要把握“度”

应充分利用教材中已有的材料,如史料、图片和地图等。如需要另外补充,也应与课堂内容有直接关系,有助于教学的开展和学生的理解。补充的史料要典型,有助于培养学生阅读和分析史料,进而根据史料研究历史问题的能力。切忌选择与教材跨度过大的内容,无论是素材的投放还是问题的设定,以及课堂情境的演练等,需要规避繁冗枯燥的内容,不能加剧学生的疑惑,尽量利用由浅入深的代入方式,将历史教材中的重难点得到具象化的转变。有效的扩展能够加强学生的综合联想,强化学生思考与认知的来源,反之则会阻碍学生的任务进程。

(三)教学的实施要注意“效”

有效教学是课堂的最终目标。教学的“效”是学生所获得的具体进步或发展。主题教学围绕话题设计问题,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在了解一定史实的基础上进行合作、探究学习,表达看法,思维进行交流与碰撞。在交流的基础上,师生进行总结。互动的过程中,学生得以建构知识,培养历史解释能力,实现教学的有效性。在跟进课堂任务过程中,教师需要随时把控教学节奏,具备一定的统筹能力,能够在不同阶段的课业任务之中对学生的反应能力、掌握节奏,甚至是情绪表达采取更多关注。在学习历史过程中,学生会充分融入自身的世界观、人生观以及价值观,而这些也是帮助学生正确学习历史的关键内容。

结束语

这堂课的设计改变了之前只限于一课内的教学备课,而是从单元视角整合统编教材进行提取主题的探索。但是如何取舍,取决于课标要求和学情,需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值得注意的是,课堂优化要体现在内容与质量上,能够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教师只作为引导者,参与到学生的整个学习过程之中,进行思路和方向的指引,以及错误内容的纠正,而不能干预学生的自主性。在同样时间之内学习到更高质量、更多元素的历史内容,能够帮助学生构建更为完善、更大格局的历史价值观,充分符合新课标下核心素养力量的渗透。因此,教师需要对教材内容进行充分整合,能够确保自己的教学方案具备创新意识,努力为学生在历史课堂之中塑造更多的可能性,源源不断注入新的活力。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2017年版)[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8.

[2]徐蓝.核心素养统领教材的编写与使用:徐蓝先生访谈录[J].历史教学(上半月刊)2019(10).

[3]陈志刚,杜芳.基于主题教学的高中统编教材内容整合[J].历史教学(上半月刊)2020(3).

作者简介:曾鸿辉(1986—)女,汉族,福建石狮人,福建省石狮市第八中学,一级教师,学士。研究方向:中学歷史教学。

THE END
0.期末复习|《中外历史纲要》下册知识点融合——世界古代史【提纲一、世界史的概念 世界历史是以世界全局的观点,综合考察世界各国和各地区、各民族的历史,研究和阐明人类历史的演变,提示演变的规律和趋势。 (温馨提示:中国史是世界史的一部分,在学习过程中要有意识的注意纵横联系、比较归纳。) 二、对世界史的总认识 jvzq<84yyy4489iqe0ipo8hqpvkov87312;4386516<:;?<58a?8;A629;8/uqyon
1.《说话技巧与处世智慧(上下册)》读书笔记请记住,跟你谈话的人,对他自己、他的需求和他的问题,更感兴趣千百倍。他对自己颈部的疖痛,比对非洲的四十次地震更感兴趣。当你下次开始跟别人交谈的时候,别忘了这点。 如果你要别人喜欢你说的话,请记住这条规则:“做一个好的听者。鼓励他人谈论他们自己。”听的意义一旦为你所重视,听的技巧一旦为你所掌握jvzquC41yy}/lrfpuj{/exr1r1:c;B7562k:4n
2.卢梭与大革命/世界文明史(上下册)(豆瓣)世界文明史(共12册),这套丛书还有 《伏尔泰时代/世界文明史》《世界文明史(全11卷)》《拿破仑时代/世界文明史》《世界文明史》《文艺复兴/世界文明史》等。 喜欢读"卢梭与大革命/世界文明史(上下册)"的人也喜欢 ··· 伏尔泰时代/世界文明史 8.7 路易十四时代/世界文明史 8.9 理性开始的时代/世界文明jvzquC41dqul0mtwdct/exr1uwhkgly16:<47B:1
3.非洲华人社会经济史(上中下)全本书评在线阅读本书为全面研究非洲华侨华人经济社会史之专著,阐述非洲华侨华人史研究的背景、方法论和现状分析,以及中非关系史概览之外,以时间为序,论述了从古代到辛亥革命时期、民国时期、1949—2016年以来非洲华侨华人社会经济各方面的演变。在此基础上,论及新移民的定义、作用和分类,以及华侨华人对非洲社会的影响等理论问题。 目 jvzq<84g0fgoimfpi0ipo8utqf{dv|43;272:@:2:0nuou
4.初三历史下册期末知识点2.明朝前期明成祖(朱棣)在1405——1433年派郑和七次下西洋,最远到达红海沿岸和非洲东海岸,他是我国也是世界历的伟大航海家。 3.明朝后期,女真的杰出首努尔哈赤统一了女真各部。1616年,努尔哈赤自立为汗,国号为金,史称后金。迁都沈阳,后改称盛京。 4.明朝后期(1624年),荷兰殖民者侵占了我国宝岛台湾,1661年郑jvzquC41yy}/7:yguv4og}4ujq}039:229<30qyon
5.《中外历史纲要》下第5课古代非洲与美洲教学设计.docx《中外历史纲要》必修下册第5课 ?《古代非洲与美洲》 一、教学理念 历史学科核心素养是不可分割的有机整体,唯物史观、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解释及家国情怀等五项素养应当相互融合,互相补充,在课堂教学中做到“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才能够最大程度提高学生的核心素养。因此,本课以问题设计与材料情境为介质,融合jvzquC41okv/dxtm33>/exr1jvsm1;5431653;4935914=5752643:90ujzn
6.5.19亚非拉国家的新发展课件2024这是几百年来国际关系史上一个空前未有的变化,它为亚非国家独立自主地召开一次大型国际会议创造了条件。一·万隆会议①二战后,民族解放运动空前高涨。殖民帝国纷纷瓦解,越来越多的亚洲和非洲国家取得独立。 材料二:二战后,美苏之间日益加剧的冷战对峙局势,严重威胁着亚非国家的独立与安全。由于帝国主义对中间地带的争夺,亚非地区jvzquC41yy}/|}m0eun1|thv1::2;>4:34ivvq
7.七年级历史下册教案(精选14篇)(二)过程与方法:结合地图,弄清西洋的概念,完成郑和下西洋盛况表,并与同一时期欧洲航海家的航海活动作一简单比较,认识郑和下西洋是世界航海史上的壮举。 (三)情感与态度:郑和下西洋是我国航海世上的壮举,对促进我国与亚非国家的经济文化交流起了重大作用。认识外国贡使制度是明朝大国至上的一种反映。认识利玛窦等人jvzquC41yy}/fr~khctxgw3eqo5kc8=42;870qyon
8.编辑书单8月,我们发现了这些好书梁启超新浪财经7、《地图里的人类史》 作者:温骏轩 出版社:北京联合出版公司;出品方:磨铁图书 人类是如何脱离动物范畴,变身为万物之灵的?为何人类文明发源于热带,兴盛于温带?为什么尼罗河阻碍了埃及向非洲腹地传播文明,反而促使全新类型的海洋文明出现?意识形态及原始宗教信仰是如何在人的脑海中产生的? jvzq<84hkpgoen3ukpg/exr0ep5kl|14284/9>/245eql2ko|qjto~387;9693ujvsm
9.人教部编版九年级历史下册知识点整理,期中期末考试必备(1)进步性:是俄国近代历史的转折点,废除了农奴制,促进社会各个方面出现了新的气象,推动了俄国走上资本主义发展道路。 (2)局限性:但农奴制的参与仍然存在,影响俄国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农民为获得人身自由和土地付出了沉重的代价。 第3课 美国内战 ——南北战争(1861-1865) jvzquC41yy}/z~jzkng/exr1zwkykok1lk{okjslknotjr4e62>90qyon
10.第4课中古时期的亚洲教学设计【设计意图】教师设问①意图是引导学生阅读教材文字、观察地图,在汲取有效信息的基础上阐释和说明历史问题,培养学生调动历史知识解释历史问题的能力。引导学生通过阅读课文梳理阿拉伯及阿拉伯帝国兴起的简单经过等相关史实,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历史时空观念,设计指向为学生能够利用相关历史资料描述阿拉伯帝国兴起的相关史事。教师jvzquC41oc~/dxtm33>/exr1jvsm1;5461672<4725824<6662724;60ujzn
11.奴隶贸易与宗教冲突罗马灭亡后的地中海世界(上下册)罗马灭亡后的地中海世界(上下册)的书评。这是一段关于贪婪,权力和阴谋的历史。在当时,王权与教权互相争斗、宫廷贵族与地方权贵勾心斗角、上层对下层巧取豪夺、暴力冲突随处可见、宗教战争血腥残酷、饥饿与瘟疫的阴影时刻蠢动着……基督教国家纷纷陷入jvzquC41o0jpwkfp0eun1ktqm1xfxrjy18>26::61
12.专访历史学家樊树志:没有晚明,何来晚清?上观新闻:您站在全球史的角度解读晚明王朝,得出了“中国的近代化起步与欧洲几乎同步”这个结论,颠覆了不少人的认知。 樊树志:15世纪末至16世纪初,世界历史出现了大变局,历史学家称之为地理大发现时代或大航海时代。欧洲的航海家绕过非洲好望角发现了通往印度和中国的新航路,越过大西洋发现了美洲新大陆。这些发现标志jvzquC41yy}/loickn/exr1pg}t1mjvckr@kmB:32=57
13.教资备考高中历史说课教案:《古代非洲与美洲》教师资格我会在多媒体上呈现《世界上古中古史下册》《非洲史》等史料,请学生结合对各文明的理解,以历史兴趣小组为单位思考,古代非洲和美洲出现文明的共同条件有哪些。以小组讨论的方式帮助学生明确:农业的发展、商业的繁荣和炼铁技术的进步等。紧接着我会进行强调:在古代,文明想要得到发展是离不开农业生产的,非洲和美洲文明也不能例外。 环节三jvzquC41lkgpuqn0mqumgjwp0eun1;544271387472=/j}rn
14.中非语言文化比较研究专业委员会2023年年会在我院圆满举行最后,尤其感谢中非语言文化比较研究专业委员会为本次年会提供赠书和杂志,感谢专委会给每位的参会教师赠送一套《非洲文学批评史稿》(上下册)、每位参会研究生赠送一本《美国非裔作家论》,每位参会代表赠送一本《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2023年第5期)。 jvzq<84yyy4tqoq0{p{/gmz0ep5jpot132751;:6:0nuo
15.【中外历史纲要上下册】思维导图简易课件(大合集)(建议收藏)【思维导图】《中外历史纲要下册》古代世界的帝国与文明的交流 【思维导图】《中外历史纲要下册》中古时期的欧洲 【思维导图】《中外历史纲要下册》中古时期的亚洲 【思维导图】《中外历史纲要下册》中古时期的非洲和美洲 【思维导图】《中外历史纲要下册》全球航路的开辟 jvzq<84yyy4489iqe0ipo8hqpvkov8751371786213714A8:6:6`3:54:5>5:93ujvs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