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资非洲塞拉利昂经济中的“黎巴嫩人现象”|中国投资澎湃号·媒体澎湃新闻

原创 杨建军等 中国投资参考

杨建军

赣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副教授

胡蓉

赣南师范大学塞拉利昂研究中心研究人员

何明清

赣南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教授

导读

本文从历史渊源、成因分析两个维度尝试探讨塞拉利昂经济发展中的“黎巴嫩人现象”,并从公民身份认同和公众态度两个方面来探讨塞拉利昂社会对此现象的反应

●塞拉利昂“黎巴嫩人现象”的成因

●塞拉利昂黎巴嫩人的公民身份问题

●塞拉利昂社会对“黎巴嫩人现象”的复杂态度

黎巴嫩地处欧亚非三大洲的交汇处,重要的战略位置使其几千年来反复被欧亚非大陆的强权窥伺、征服,饱经忧患。19世纪中期,外族的压迫、无休止的战争、频繁的饥荒等使许多黎巴嫩人开始向外寻找和平的栖息之地。一个多世纪以来,黎巴嫩人流离播迁到世界各地,侨居他乡,是世界上鲜有的侨民多于国内人口的国家。散落海外的黎巴嫩人对世界各地的政治、经济、文化都产生了不可小觑的影响。在西非国家中, 塞拉利昂是黎巴嫩人经济影响力最大的国家。

最初来到塞拉利昂的黎巴嫩人是马龙派基督徒,他们于1893年来到塞拉利昂。1903年起,黎巴嫩什叶派穆斯林也开始出现在塞拉利昂。他们背起小货箱或摆小摊,兜售小镜子、珊瑚制作的小工艺品等物,被当地人称作“珊瑚人”(见注1)。官方文件记载1921年至1923年,塞拉利昂黎巴嫩移民的人数从184人上升到804人;1926年,有1077名黎巴嫩人在官方移民部门注册登记(见注2)。1961年,塞拉利昂独立之时,约有3200名黎巴嫩侨民和2000名非裔黎巴嫩人(见注3)。经过几代人的努力,黎巴嫩人从零售业逐渐延伸至制造业、进出口业;从兜售针头线脑到粮食、原油进口,从农产品收购到钻石、黄金等矿产品的出口,将塞拉利昂的经济命脉掌握在手中,形成了外来寄居民族深刻影响本土经济发展的“黎巴嫩人现象”。目前塞拉利昂的黎巴嫩人口数量缺乏官方统计数据的支持,维基百科的数据显示大概在44000——150000之间(见注4)。

塞拉利昂“黎巴嫩人现象”的成因

塞拉利昂国家小,经济基础薄弱,黎巴嫩人以移民带动投资、低劳动力成本和以进出口贸易为主的商业发展形态,相对适合塞拉利昂的市场经济发展长期不规范的实际情况,在客观历史机遇和主观努力等多重因素下获得了商业成功。

(一)客观历史机遇

19世纪,克里奥人因较早接触西方文化,信仰基督教、重视教育,得到英国殖民者的青睐,成为其直接统治的本土代理人。随着其精英阶层的迅速成长,克里奥人开始谋求自主权益,危及到英国的殖民利益。黎巴嫩移民落脚塞拉利昂之时,正值双方关系恶化时期,殖民者开始削弱克里奥人在社会中的优势地位,另觅听话而又“廉价”的商业经纪人。

最初移民塞拉利昂的黎巴嫩人基本上都是逃避宗教冲突的马龙教派,肤色上属于白色人种,在宗教信仰上与欧洲人一致,信仰基督教。黎巴嫩人如其祖先腓尼基人一样,是纯粹、精明、利己的商人群体,既不关心政治,也不参与政治,恰好符合殖民者对商业代理人的要求。同时,其“外来人”的身份也更容易被殖民势力控制。因此,黎巴嫩人的迁入及商业活动获得了殖民当局的鼓励。

商业嗅觉敏锐的黎巴嫩人没有选择海岸城镇作为原始资本积累的起始地,而是选择了欧洲人和克里奥人影响较小的内陆和偏远农村地区,“60%—70%黎巴嫩人居住在保护地领地”(见注5)。在内陆没有强劲的竞争对手,原始商业启动资金能够降低到最低限度。利用殖民者刚修建好的铁路,黎巴嫩人非常便捷地将欧洲进口商品直接运送到内陆,再将收购的货物运往弗里敦港口出口,成本低、效率高。

精明的黎巴嫩人深知,在寄居的土地上谋求财富必须要与“土地的主人”建立良好的关系。黎巴嫩人特别重视与部族酋长的关系,给酋长们送礼,满足酋长们一切可能的需要,从而获得其保护和支持。相较于欧洲白人,黎巴嫩人没有“主人”的姿态,更易于接受非洲的文化风俗;相对于克里奥人,白色皮肤的黎巴嫩人并不傲慢,很快就融入当地社会。“这位外来人很快与全村人建立了联系,深入当地人的生活,适应非洲的习俗,与一些非洲人成了朋友(见注6)。”在各样的生意往来中,黎巴嫩商人机敏灵活,总能另辟蹊径吸引顾客,提供各种可能的服务,满足不同的顾客需求,提高交易额。黎巴嫩人向内陆民众施行信贷,农民们可以先从黎巴嫩人那里贷款,日后再以收获的农产品偿还。农民们种植的农产品逐渐都经黎巴嫩人之手收购,欧洲人也通过黎巴嫩人收购农产品,再出口到欧洲市场。随着生意的顺利开展,黎巴嫩人的贸易范围不断扩展。在与殖民当局的交往中,黎巴嫩人审时度势,灵活变通,获得了政治保护和信贷资源,取代了克里奥人的经济地位。

稳定下来的黎巴嫩人瞄准有利行业,以家族产业为基础,联合起来进行行业垄断,不断扩大和巩固其商业地盘,并转向城市发展。上世纪30年代,科诺地区发现钻石的消息传出后,商业直觉敏感的黎巴嫩人立刻行动起来,迅速垄断了钻石贸易。通过行业垄断,黎巴嫩人积蓄起能量,20世纪70年代时已基本确立了其在塞拉利昂经济中的主要影响力。

(二)自身主观优势

一是黎巴嫩人具有语言优势。黎巴嫩在历史上曾被多个国家征服、统治,除阿拉伯语外,他们还会讲法语、英语,甚至西班牙语、葡萄牙语等。来到塞拉利昂后,他们很快学会了塞拉利昂通用的克里奥语。克里奥语是融合性语言,以英语为基础,杂糅了法语、葡萄牙语、西班牙语等欧洲语言和约鲁巴语、蒂姆奈语等非洲民族语言词汇,是一种典型的“洋泾浜”英语。黎巴嫩人的语言优势令其很快便能与当地人直接交流。塞拉利昂内陆地区居住着信仰伊斯兰教的部族民众,阿拉伯人的身份和阿拉伯语的优势也使黎巴嫩人在内陆地区的贸易交往中获得了穆斯林的认可,他们向部族民众学习各族语言,了解、熟悉其传统社会习俗,生意做得风生水起。语言上的优势给黎巴嫩人带来了商业方面的便利,他们既可以与政府官员、商人、客户直接交流,也能毫无语言障碍地在整个西非地区流动。

二是黎巴嫩人勤奋务实,适应性强。饱经忧患的历史赋予了黎巴嫩人天然的危机意识和务实的生活态度。在《回到非洲去——塞拉勒窝内和利比里亚史》中,对黎巴嫩人的工作态度有如下的描述“……吃的是乡下伙食,不论男女都拼命工作。对他们来说,一切就是为了工作和金钱。他们不夸口,不招摇,一心一意地做生意……”(见注7)历史的伤痕与磨难塑造了黎巴嫩人超强的求生欲和适应能力。1991年至2002年,塞拉利昂发生内战,在塞投资的外国公司、商人纷纷撤离,黎巴嫩人无法舍弃几代人耕耘出的商业成果,选择在硝烟弥漫的特殊时期留守。西非埃博拉疫情爆发时期,各国在塞的投资规模和人数骤减,黎巴嫩人依然选择继续坚守。客观而言,黎巴嫩人在塞拉利昂苦心经营和长期坚守的各项产业,早已成为塞拉利昂经济发展不可或缺的部分,枝枝脉脉都关系到这个国家的经济走向。

三是黎巴嫩人的外来人身份和内部团结。塞拉利昂社会向来重视乡土观念,本地人做生意须要按传统习俗行事,对同族、乡党具有义不容辞的照顾义务,因而在商品买卖、债务收取中容易受到人情习俗的牵制。但黎巴嫩人“外来人”的身份却免受此影响,相对单纯、高效。

黎巴嫩人一般以家族为单位开展商贸业务,相互协作,分化组合,不同的家族间取长补短,形成内部利益链,异常团结。黎巴嫩商会在其间发挥着规范行业发展、调解内部矛盾、同行统一定价、内部信贷拆借等主导性作用。

(三)善于处理与塞拉利昂政府高层的关系

黎巴嫩人常以自身的努力来诠释其成功之道。但在塞拉利昂社会,黎巴嫩人与权利阶层不可言说的关系是人尽皆知的“秘密”。小到职能部门的办事人员,大到内陆酋长、政府高官,黎巴嫩人都善于利用人性的弱点,无一例外地运用贿赂和利益分成的手段获取商业机会和资源。20世纪七八十年代,黎巴嫩富商穆罕默德·贾米尔·萨义德(Mohamed Jamil Sahid)是时任总统西卡·斯蒂文的密友,“他掌握了87种商品的进口权,控制了石油、黄金、钻石、保险等经济命脉行业,塞拉利昂经济领域所有的战略部门中,贾米尔都是最大的股东”(见注8),影响了每一份政府签订的合同,甚至左右着政府官员的任命(见注9)。政府竟然违背宪法邀请贾米尔参加内阁会议,甚至需要他提供个人贷款来支付外国公司印制塞拉利昂钞票的费用(见注11)。他甚至还牵涉进1987年莫莫总统时期的未遂军事政变,参与政变的许多人都被以叛国罪处以绞刑或囚禁,但贾米尔却得以全身而退 。多年的利益纠缠使黎巴嫩商人和政府高层的关系盘根错节、丝丝缕缕、缠绕不清。塞拉利昂已故总统卡巴在其回忆录《从塞拉利昂的悬崖上回来》中虽没有明确指出黎巴嫩人的名字,但却暗示其“已经渗透到国家和公共行政的最高层”。著名的塞拉利昂记者奥鲁(Olu Gordon)将塞拉利昂的社会政治状况称为“利(昂)巴嫩Leonebanon”,充分说明黎巴嫩人对塞拉利昂社会的巨大影响(见注12)。

塞拉利昂黎巴嫩人的公民身份问题

经过一个多世纪的发展,黎巴嫩人已经成为塞拉利昂社会的组成部分。除了经商,黎巴嫩人的职业也逐渐多样化,甚至参与到国家政务中,例如外交家约翰·阿卡尔(John Akar)。他是一名非裔黎巴嫩人,在阿尔伯特·马盖执政时期,担任塞拉利昂驻美国大使。最不思议之处是塞拉利昂国歌《我们颂赞你,自由的国家》竟由阿卡尔谱曲创作。

黎巴嫩人是否能够获得公民身份在《塞拉利昂公民法》的几次修正中一直是争议不止的问题。最终结果都规定非非洲黑人后裔的黎巴嫩人不能获得公民身份,即黎巴嫩人与黑人混血的后代才享有公民权;在塞拉利昂出生、成长的黎巴嫩人可以申请公职,但不能享有公民权(见注13)。塞拉利昂的一些男性黎巴嫩人会娶当地女性为妻,其子女即为非裔黎巴嫩人;却拒绝将黎巴嫩女性嫁入当地黑人家庭。

黎巴嫩移民的第二、三、四代后裔出生、成长在塞拉利昂。他们虽然是白色皮肤,中东人的外貌体征,却已经与这个国家的一切融为一体,可在法律面前,他们始终是寄居者。2010年,一个名叫纳赛尔·阿尤布(Nasser Ayoub)的黎巴嫩人以绝食抗议的方式试图引起塞拉利昂政府对此问题的关注。纳赛尔称其祖父和父亲均出生、成长在塞拉利昂,但法律却以他不是黑人为由剥夺他的公民身份,这同样是种族歧视。

在塞拉利昂经商成功的第一代黎巴嫩人会在地中海东岸购买一处退隐之所,以便叶落归根。但第二、三、四代黎巴嫩移民的观念已经改变。他们吃着西非的饮食、生长于西非的环境中,已经毫无知觉地融入其中,中东那个被称作“根”的国家于他们而言完全是一片陌生之境,与实际生活并无深厚的交集。现在定居在塞拉利昂的黎巴嫩人大都选择把孩子送到当地的国际学校,甚至当地人开办的私立学校,其后代将继续在这片土地上以“外来人”的身份繁衍生息。

塞拉利昂社会对“黎巴嫩人现象”的复杂态度

塞拉利昂社会对黎巴嫩人的情感亦是爱恨交织,异常矛盾。一方面塞拉利昂人不得不承认黎巴嫩人的商业帝国为其提供了成千上万直接和间接的就业机会、创造了可观的经济税收,对塞拉利昂的经济发展作出了主要贡献。对于高失业率、高贫困率、缺乏民族工业的塞拉利昂而言,国家的经济和人民的生活离不开黎巴嫩人。另一方面,民众恨恶这个外来群体占有了国家财富资源、垄断命脉行业,滋养、助长权利阶层的贪腐之风、操控国家经济、威胁到民族商业的发展。“黎巴嫩商人以次充好、价格不公;黎巴嫩雇主苛刻、傲慢;黎巴嫩父亲拒绝将女儿嫁给当地人……”凡此种种的抱怨和批评之声从未停止过,针对黎巴嫩人的抗议和摩擦事件时有发生。1919年,因黎巴嫩人垄断大米销售、抬高价格,塞拉利昂爆发过全国性的抗议和骚乱(见注6)。但无论塞拉利昂社会对“黎巴嫩人现象”持怎样的态度,不可否认的事实是在相当长的时间内,无人能撼动其在塞拉利昂经济体系中的地位,政府做不到,西非的民族商业家们也同样做不到。黎巴嫩人的任何风吹草动,都可能让经济脆弱的塞拉利昂风雨飘摇。

塞拉利昂黎巴嫩人的“根”在中东,但那只是其外在体貌的象征性归属和心灵寄托,他们更像是扎根在西非热带雨林中汲取养料的一棵黎巴嫩香柏树。如同美国黎巴嫩裔诗人纪伯伦的名句:一个人有两个我,一个在黑暗中醒着,一个在光明中睡着,不要因为走得太远,忘了我们为什么出发……

【教育部中外语言交流合作中心国别中文教育调研项目(21YHGB1017)阶段性成果】

参考文献:

1. (英)克里斯托弗.塞拉勒窝内史(下册)[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73:1282.

5. 6. В•И•佳特洛夫;葛公尚.西非的黎巴嫩人社团[J].民族译丛,1993,(5).

7. 理查德·韦斯特.回到非洲去塞拉勒窝内和利比里亚史(下册)[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73:446.

8. 10. 庆学先,罗春华.西非三国——对抗与和解的悖论[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2006:248.

编辑 | 李雅温

校对 | 闫建军

设计 | 大 米

本文刊于《中国投资》2022年11月号

《中国投资》杂志创办自1985年,由国家发改委主管,国家发改委投资研究所、中国国际工程咨询有限公司主办,是我国投资领域唯一的中央级刊物,业界最早专注于投资领域趋势报道的核心期刊。创刊三十多年以来,杂志以全球视角看中国投资,涵盖宏观经济、行业分析和企业投资案例,同时以全球市场为坐标,聚焦特定国家、地区和重大国际趋势,目前已经成为世界各国政府官员、各类投资机构、专家学者、企业家以及记者媒体的专业对话平台。

《中国投资》杂志每期覆盖包括上市公司在内的200多家央企国企和10000多家中国民营企业、1000多家中央与地方政府决策部门和机构、1000多家行业协会和商会、300多家主要金融机构等,是了解宏观经济环境、行业趋势前景和企业投资案例的重要参考。

China Investment, founded in 1985, is a monthly under the supervision of National Development and Reform Commission (NDRC) China’s macro-economic management agency, It’s jointly operated by Investment Research Institute under NDRC, China International Engineering Consulting Corporation. Enjoying an exclusive position under the central government, China Investment is the core journal which started the earliest among similar magazines to focus on the investment trend. Over the past 30-plus years, China Investment has been in line with theglobal market as its fundamental coordinate with a strategic focus on specific countries and regional markets and those major international propensities. China Investment is a key dialogue platform for officials from different countries, investment agencies, experts and scholars, business people and journalists.

原标题:《【投资非洲】塞拉利昂经济中的“黎巴嫩人现象”|中国投资》

THE END
0.期末复习|《中外历史纲要》下册知识点融合——世界古代史【提纲一、世界史的概念 世界历史是以世界全局的观点,综合考察世界各国和各地区、各民族的历史,研究和阐明人类历史的演变,提示演变的规律和趋势。 (温馨提示:中国史是世界史的一部分,在学习过程中要有意识的注意纵横联系、比较归纳。) 二、对世界史的总认识 jvzq<84yyy4489iqe0ipo8hqpvkov87312;4386516<:;?<58a?8;A629;8/uqyon
1.《说话技巧与处世智慧(上下册)》读书笔记请记住,跟你谈话的人,对他自己、他的需求和他的问题,更感兴趣千百倍。他对自己颈部的疖痛,比对非洲的四十次地震更感兴趣。当你下次开始跟别人交谈的时候,别忘了这点。 如果你要别人喜欢你说的话,请记住这条规则:“做一个好的听者。鼓励他人谈论他们自己。”听的意义一旦为你所重视,听的技巧一旦为你所掌握jvzquC41yy}/lrfpuj{/exr1r1:c;B7562k:4n
2.卢梭与大革命/世界文明史(上下册)(豆瓣)世界文明史(共12册),这套丛书还有 《伏尔泰时代/世界文明史》《世界文明史(全11卷)》《拿破仑时代/世界文明史》《世界文明史》《文艺复兴/世界文明史》等。 喜欢读"卢梭与大革命/世界文明史(上下册)"的人也喜欢 ··· 伏尔泰时代/世界文明史 8.7 路易十四时代/世界文明史 8.9 理性开始的时代/世界文明jvzquC41dqul0mtwdct/exr1uwhkgly16:<47B:1
3.非洲华人社会经济史(上中下)全本书评在线阅读本书为全面研究非洲华侨华人经济社会史之专著,阐述非洲华侨华人史研究的背景、方法论和现状分析,以及中非关系史概览之外,以时间为序,论述了从古代到辛亥革命时期、民国时期、1949—2016年以来非洲华侨华人社会经济各方面的演变。在此基础上,论及新移民的定义、作用和分类,以及华侨华人对非洲社会的影响等理论问题。 目 jvzq<84g0fgoimfpi0ipo8utqf{dv|43;272:@:2:0nuou
4.初三历史下册期末知识点2.明朝前期明成祖(朱棣)在1405——1433年派郑和七次下西洋,最远到达红海沿岸和非洲东海岸,他是我国也是世界历的伟大航海家。 3.明朝后期,女真的杰出首努尔哈赤统一了女真各部。1616年,努尔哈赤自立为汗,国号为金,史称后金。迁都沈阳,后改称盛京。 4.明朝后期(1624年),荷兰殖民者侵占了我国宝岛台湾,1661年郑jvzquC41yy}/7:yguv4og}4ujq}039:229<30qyon
5.《中外历史纲要》下第5课古代非洲与美洲教学设计.docx《中外历史纲要》必修下册第5课 ?《古代非洲与美洲》 一、教学理念 历史学科核心素养是不可分割的有机整体,唯物史观、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解释及家国情怀等五项素养应当相互融合,互相补充,在课堂教学中做到“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才能够最大程度提高学生的核心素养。因此,本课以问题设计与材料情境为介质,融合jvzquC41okv/dxtm33>/exr1jvsm1;5431653;4935914=5752643:90ujzn
6.5.19亚非拉国家的新发展课件2024这是几百年来国际关系史上一个空前未有的变化,它为亚非国家独立自主地召开一次大型国际会议创造了条件。一·万隆会议①二战后,民族解放运动空前高涨。殖民帝国纷纷瓦解,越来越多的亚洲和非洲国家取得独立。 材料二:二战后,美苏之间日益加剧的冷战对峙局势,严重威胁着亚非国家的独立与安全。由于帝国主义对中间地带的争夺,亚非地区jvzquC41yy}/|}m0eun1|thv1::2;>4:34ivvq
7.七年级历史下册教案(精选14篇)(二)过程与方法:结合地图,弄清西洋的概念,完成郑和下西洋盛况表,并与同一时期欧洲航海家的航海活动作一简单比较,认识郑和下西洋是世界航海史上的壮举。 (三)情感与态度:郑和下西洋是我国航海世上的壮举,对促进我国与亚非国家的经济文化交流起了重大作用。认识外国贡使制度是明朝大国至上的一种反映。认识利玛窦等人jvzquC41yy}/fr~khctxgw3eqo5kc8=42;870qyon
8.编辑书单8月,我们发现了这些好书梁启超新浪财经7、《地图里的人类史》 作者:温骏轩 出版社:北京联合出版公司;出品方:磨铁图书 人类是如何脱离动物范畴,变身为万物之灵的?为何人类文明发源于热带,兴盛于温带?为什么尼罗河阻碍了埃及向非洲腹地传播文明,反而促使全新类型的海洋文明出现?意识形态及原始宗教信仰是如何在人的脑海中产生的? jvzq<84hkpgoen3ukpg/exr0ep5kl|14284/9>/245eql2ko|qjto~387;9693ujvsm
9.人教部编版九年级历史下册知识点整理,期中期末考试必备(1)进步性:是俄国近代历史的转折点,废除了农奴制,促进社会各个方面出现了新的气象,推动了俄国走上资本主义发展道路。 (2)局限性:但农奴制的参与仍然存在,影响俄国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农民为获得人身自由和土地付出了沉重的代价。 第3课 美国内战 ——南北战争(1861-1865) jvzquC41yy}/z~jzkng/exr1zwkykok1lk{okjslknotjr4e62>90qyon
10.第4课中古时期的亚洲教学设计【设计意图】教师设问①意图是引导学生阅读教材文字、观察地图,在汲取有效信息的基础上阐释和说明历史问题,培养学生调动历史知识解释历史问题的能力。引导学生通过阅读课文梳理阿拉伯及阿拉伯帝国兴起的简单经过等相关史实,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历史时空观念,设计指向为学生能够利用相关历史资料描述阿拉伯帝国兴起的相关史事。教师jvzquC41oc~/dxtm33>/exr1jvsm1;5461672<4725824<6662724;60ujzn
11.奴隶贸易与宗教冲突罗马灭亡后的地中海世界(上下册)罗马灭亡后的地中海世界(上下册)的书评。这是一段关于贪婪,权力和阴谋的历史。在当时,王权与教权互相争斗、宫廷贵族与地方权贵勾心斗角、上层对下层巧取豪夺、暴力冲突随处可见、宗教战争血腥残酷、饥饿与瘟疫的阴影时刻蠢动着……基督教国家纷纷陷入jvzquC41o0jpwkfp0eun1ktqm1xfxrjy18>26::61
12.专访历史学家樊树志:没有晚明,何来晚清?上观新闻:您站在全球史的角度解读晚明王朝,得出了“中国的近代化起步与欧洲几乎同步”这个结论,颠覆了不少人的认知。 樊树志:15世纪末至16世纪初,世界历史出现了大变局,历史学家称之为地理大发现时代或大航海时代。欧洲的航海家绕过非洲好望角发现了通往印度和中国的新航路,越过大西洋发现了美洲新大陆。这些发现标志jvzquC41yy}/loickn/exr1pg}t1mjvckr@kmB:32=57
13.教资备考高中历史说课教案:《古代非洲与美洲》教师资格我会在多媒体上呈现《世界上古中古史下册》《非洲史》等史料,请学生结合对各文明的理解,以历史兴趣小组为单位思考,古代非洲和美洲出现文明的共同条件有哪些。以小组讨论的方式帮助学生明确:农业的发展、商业的繁荣和炼铁技术的进步等。紧接着我会进行强调:在古代,文明想要得到发展是离不开农业生产的,非洲和美洲文明也不能例外。 环节三jvzquC41lkgpuqn0mqumgjwp0eun1;544271387472=/j}rn
14.中非语言文化比较研究专业委员会2023年年会在我院圆满举行最后,尤其感谢中非语言文化比较研究专业委员会为本次年会提供赠书和杂志,感谢专委会给每位的参会教师赠送一套《非洲文学批评史稿》(上下册)、每位参会研究生赠送一本《美国非裔作家论》,每位参会代表赠送一本《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2023年第5期)。 jvzq<84yyy4tqoq0{p{/gmz0ep5jpot132751;:6:0nuo
15.【中外历史纲要上下册】思维导图简易课件(大合集)(建议收藏)【思维导图】《中外历史纲要下册》古代世界的帝国与文明的交流 【思维导图】《中外历史纲要下册》中古时期的欧洲 【思维导图】《中外历史纲要下册》中古时期的亚洲 【思维导图】《中外历史纲要下册》中古时期的非洲和美洲 【思维导图】《中外历史纲要下册》全球航路的开辟 jvzq<84yyy4489iqe0ipo8hqpvkov8751371786213714A8:6:6`3:54:5>5:93ujvs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