种新史学名著历史文化

20世纪下半叶以来,西方史学最引人注目的变化是新史学的出现, 新领域、新方法、新观点层出不穷,引领了一波又一波的史学新思潮,对史学研究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相较之前的历史研究取向,新史学有一个显著的特征,就是更注重考察历史中的文化因素和文化层面,更注重用文化的观念来解释历史,促进了政治文化史、微观史、日常生活史、思想文化史、情感史、感觉史等诸多新领域的开拓,产生了一大批具有标志性的史学名著。

近年来,商务印书馆翻译出版了不少有关新史学的名家名著, 新近出版的 《富庶的窘境:黄金时代荷兰文化解析》《中世纪的面孔》 《历史的恐怖:西方文明中生活的不确定性》,都引起读者们的热烈关注。 为帮助读者了解这些新书以及更多新史学经典之作, 在此特别分享我们出版的19种新史学著作,与读者一起走进史学的新世界!

1. 《富庶的窘境:黄金时代荷兰文化解析》

〔英〕西蒙•沙玛 著

晓庄 译

为何富足的民族,却因幸福而忧惧?

沙玛为我们解锁荷兰黄金时代的文化密码,

唤起我们对现代商业文明的反思。

西蒙•沙玛在这部开创性的杰作中探索了荷兰文化的神秘矛盾,这个国家从无到有发明了自己,达到了前所未有的富裕程度,并生活在被幸福腐蚀的恐惧之中。借助大量历史文物、文献和精美的艺术作品,沙玛对17世纪这个匮乏之海的繁荣小岛做了全景式的文化解析,从血腥的起义到搁浅鲸鱼引发的不祥之兆,从对住宅的精良装修到对洁净的狂热崇拜,从对口腹之欲的贪婪到道德上的节制和反省,从勤俭持家的主妇到对郁金香的疯狂投机,从自我如何庆祝到如何被敌人诽谤,从对祖国对家庭的眷恋到对儿童的过度宠爱。在作者笔下,荷兰文化主要不是文学艺术成就,也不是一种固定的体制法则,而是在一种共同的历史经验中形成的共有的习惯和集体的记忆。

新书坊 | 西蒙·沙玛:《富庶的窘境:黄金时代荷兰文化解析》

富庶的窘境 | 探索荷兰文化的神秘矛盾

2. 《中世纪的面孔》

〔法〕雅克•勒高夫 主编

申华明 译

他(她)们是中世纪的代言人

中世纪的黑暗面纱下,是否有另一种面貌?

推动历史的重要人物被视为一个时期、一个社会、一个文明的象征。享有盛名的中世纪史家雅克•勒高夫,领衔知名历史学家团队,选择并勾勒生活于4—15世纪的112个著名人物的形象,以人物小传配合同时代相关艺术资料(绘画、雕塑等)的方式,带领读者从内部探索这个极具创造力的历史时期。无论是影响至今的前行者,譬如查理曼、圣奥古斯丁、哥伦布、马可•波罗,还是后人不曾在中世纪史中给予关注的女性与虚拟人物,如圣女贞德、亚瑟王、侠盗罗宾汉,都在这部令人惊艳称绝的作品中一一登场。这些历史人物在这里是作为证人和历史记忆,揭示了一个与传统认为的、蒙昧的中世纪形象相去甚远的面貌。

他们的生动面孔是代表中世纪的面孔,他们塑造了中世纪的面貌。

该书还附有地图、年表和参考书目。

新书坊 | 雅克·勒高夫主编:《中世纪的面孔》

《中世纪的面孔》 | 人文社科联合书单2022年9月第82期

3. 《历史的恐怖:西方文明中生活的不确定性》

(新史学译丛)

〔美〕特奥菲洛•鲁伊斯 著

付有强 译

何以逃避历史之恐怖?

以何应对生活之不安?

思考西方社会如何应对危险与危机

周遭的危险和不确定性,随时可能袭击我们,自然灾害和人为灾难可以在一瞬间改变人生。当任何一种灾难夺走我们所珍视之物,并摧毁我们对自身命运的掌控感时,我们会产生深切的焦虑和生存恐惧。

这是一本关于个体和集体如何应对危机和不确定性的著作。历史学家鲁伊斯从心理史学入手,探讨“中世纪没落时期”的人们如何回应生活中的不确定性。面对掌控的局限性所产生的深切的缺陷感和生存恐惧,有人转向宗教谋求解释,有人拥抱无处不在的消费文化,有人沉迷转瞬即逝的快乐……他们为伤害和恐惧寻找慰藉。

本书择取从古代到近代的历史事件,将其与文学典故、个人反思相结合,探求西方社会的男人和女人如何赋予人类痛苦和苦难经历以深刻的意义。

新书坊 | 《历史的恐怖:西方文明中生活的不确定性》

4. 《西方青年史》(上下卷)

(新史学译丛)

〔法〕乔瓦尼•莱维

〔意〕让-克劳德•施密特 主编

张强 柳玉刚 申华明 奚瑞森 译

一幅广阔而富有质感的青春图景

对青年全景式记录

所谓青年,不仅指向年龄,更多是一个社会和文化概念。

时代塑造青年,青年亦雕刻时代。青年群体身上有着强烈的代表性。一个工业革命时期的青年工人与一个古希腊青年或中世纪贵族青年各自呈现了怎样的时代风貌?

这部书选取各历史时段(从希腊罗马、中世纪到现当代)的青年形象进行研究和阐释,揭示和强调青年的“过渡性”特征,认为这是青年具有象征意义的原因所在,并解读青年在历史中的地位。

新书坊 | 《西方青年史》(上下卷)

《西方青年史》 | 人文社科联合书单2022年5月期

中文版首发《西方青年史》 | 4本新史学好书

5. 《西方儿童史 》(上下卷)

(新史学译丛)

〔意〕艾格勒·贝奇

〔法〕多米尼克·朱利亚 主编

申华明 卞晓平 译

“儿童史并不是一部进步史”

书写儿童的历史,难上加难

本书堪称西方儿童史研究的集大成者

《西方儿童史》是一部以儿童研究为主题的论著,按时间顺序分为上下两卷。上卷从古代到17世纪,下卷自18世纪迄今。全书一方面从不同时期社会对儿童的不同定义及对待、年龄段划分的变化、不同性别或不同年龄儿童的社会角色、儿童礼仪、家庭环境、学习规划、活动场所等角度,构成完整的儿童史框架;另一方面,以细节丰富、论证翔实的专题史形式,研究现代弃儿、儿童务工、残疾儿童等问题,深化了对西方儿童史重要主题的思考。

新书坊 | 《西方儿童史》

编译所 | 当我们谈论儿童时,我们在谈论什么

编译所 | 俞金尧:儿童历史并不是一部进步史

6.《炼狱的诞生》

(新史学译丛)

〔法〕雅克·勒高夫 著

周莽 译

炼狱并非折磨,是救赎和希望的所在

法国年鉴学派第三代核心人物雅克·勒高夫代表作

心态史、思想史、文化史领域的经典之作

“炼狱”信仰的诞生过程

是西方的精神与社会史的重要一环

早在公元初几个世纪,人们就模糊地相信在人死后赎偿某些罪孽的可能。但是,在天堂与地狱构成的彼岸世界二元体系中,不存在完成这些炼罪刑罚的处所。 要等到12世纪末,“炼狱”这个词才出现,炼狱成为彼岸地理中的第三个处所。对彼岸的这种新的想象,与社会的改变有着怎样的关系,其意识形态功能是什么?法国著名历史学家勒高夫的《炼狱的诞生》从概念史入手,探讨“炼狱”概念产生的社会背景和神学脉络,及其对天主教世界的深刻影响。

炼狱既是一个空间概念,又是一个时间概念;既是空间上的中间地带,也是时间上的中间地带。 炼狱信仰的兴起和漫长建构,预示和引发了信仰者想象世界中时空框架的本质性改变。这些时间和空间的精神结构是一个社会的思想方式与生活方式的骨架。

识别二维码 一键购买☟

《炼狱的诞生》| 炼狱并非折磨,是救赎和希望的所在(新史学译丛上新)

勒高夫:炼狱的两位希腊“奠基者”

7. 《档案之魅》

(新史学译丛)

〔法〕阿莱特·法尔热 著

申华明 译

法国历史学家阿莱特·法尔热的代表作之一

被不少历史学家同行赞为经典作品

2020商务印书馆人文社科“十大入围好书”

《档案之魅》被公认为史料研究的经典之作。老旧手稿中那些或被湮没的启发性的声音令人着迷,本书如同阿莱特·法尔热写给档案的一封情书,从一位痴迷于18世纪司法档案的历史学家的视角出发,描述了作者在档案研究中的感受、心得,以及对历史写作的思考,传递出档案翻阅和研究中海里捞针般的枯燥、拨云见雾偶有收获的惊喜,以及探索关于过去的新维度的兴奋之情。这本书也适合作为借助档案材料做历史研究的入门引导。

新书坊 | 阿莱特·法尔热:《档案之魅》(新史学译丛)

入围好书 | 阿莱特·法尔热:档案中的真实与虚构

8.《革命节日》

〔法〕莫娜·奥祖夫 著

刘北成 译

法国大革命文化史研究的开山之作

本书被视为法国大革命文化史研究的开山之作。作者摆脱了传统史学的研究路数,从文化史和人类学的角度研究法国大革命期间的节日,把文化因素纳入了大革命集体行动的分析。本书透视了大革命时期的政治文化,既剖析了革命节日与传统的联系与不同,又揭示了革命节日对于法国大革命时期集体行动和集体心态的意义。

新书坊 | 《革命节日》(奥祖夫)

编译所 | 革命节日:对空虚的恐惧

编译所 | “革命·女性·文学”三部曲:触摸“法兰西特性”

9. 《小说鉴史:旧制度与大革命的百年战争》

〔法〕莫娜·奥祖夫 著

周立红 焦静姝 译

法国的“小说鉴史”,从对抗走向和解

呈现了旧制度与大革命的百年战争

对19世纪法国小说的纵览,通过重新阅读9位作家的13篇具有界标作用的小说,再次呈现那个世界。从斯塔尔夫人的小说读起,以阿纳托尔·法朗士的小说结束,中间经过巴尔扎克、司汤达、乔治·桑、雨果、巴尔贝·多尔维利 、福楼拜和左拉的作品。呈现了旧制度与大革命在19世纪的交锋,考察了新旧原则走向和解的艰难历程。

新书坊 | 《小说鉴史:旧制度与大革命的百年战争》(莫娜·奥祖夫)

编译所 | 张旭鹏:小说何以表现历史——小说里的法国大革命

10. 《女性的话语:论法国的独特性》

〔法〕莫娜·奥祖夫 著

蒋明炜 阎雪梅 译

聆听如协奏曲般高低不同的法国历史上的十位女性之声,再现如万花筒般绚烂多姿的女性世界,以及女性在法国历史上描画出的独特一笔。

《女性的话语》致力于探讨女性在法国社会中的地位和角色,倾听以及让人听到“女性的话语”,女性自己为了描述女性气质所选择的话语。书中相继介绍的人物声音分别是

(1)迪•德芳夫人(2)德•沙里埃夫人(3)罗兰夫人(4)德•斯塔尔夫人(5)德•雷米萨夫人(6)乔治•桑(7)于贝蒂娜•奥克莱尔(8)科莱特(9)西蒙娜•薇依(10)西蒙娜•德•波伏瓦法国对于不可调和的女性主义——视所有男性为潜在敌人——表现出了特殊的抗拒:是为法国之独特性。

新书坊 | 《女性的话语:论法国的独特性》

刘北成、杨念群、倪玉珍、海青:莫娜·奥祖夫“革命·女性·文学”三部曲

11. 《人权的发明:一部历史》

(历史与理论译丛)

〔美〕林·亨特 著

沈占春 译

人权是如何被发明的?

它们纷繁喧嚣的历史如何影响了人们的感知?

我们又是如何将它们保留至今天呢?

林·亨特教授写作了这部非凡的文化和心智的历史,证明了人权是如何在持续的争议之中延续至今的。作者是美国当代著名历史学家,新文化史运动的主要倡导者和领导者之一。在书中,作者颇富技巧地将人权置于一系列更广泛的文化变化的历程中来讲述,将人权与社会史联系在一起,提供了明晰和独到的简介。正如评论所说,该书可列入人权史必读之作,不可或缺。

12.《法国大革命时期的家庭罗曼史》

(历史与理论译丛)

〔美〕林·亨特 著

郑明萱 陈瑛 译

“家庭罗曼史”(Family Romance)的概念借自弗洛伊德的理论,指在幻想中挣脱自己平庸的父母,以某些社会地位较高的人取而代之。

在本书中,“家庭罗曼史”指称集体无意识的家庭秩序图像,亨特以此概念指称政治或群体的无意识状态,将其视为 构成法国大革命政治理念基调的某种集体而无意识的家庭秩序想象。

由此家庭成员的论述构成了本书的叙事结构,并以家国互喻的方式,分析18世纪版画、小说中所表达的集体想象, 陈述18世纪的法国人视其统治者为父,视其国为家的想法。

13.《华盛顿的假牙:非典型的十八世纪指南》

(历史与理论译丛)

〔美〕罗伯特·达恩顿 著

杨孝敏 译

琐细事件,断续残片

揭开了诸多鲜为人知的秘密

重塑光怪陆离的、或许是“更为真实”的十八世纪

过去的两个世纪中,欧洲把自身撕裂,而在边缘,在爱尔兰、俄罗斯和巴尔干国家,它依然是涣散的。为了与他们共同的过去进行往来,欧洲人必须越过19世纪和20世纪,大大地向后跳跃一步,重新考虑18世纪欧洲人的生活范围。

乔治 ·华盛顿带着一副假牙,几十年忍受牙痛的折磨,今天的人们或许惊讶不已,然而,在18世纪这种“怪异”的现象并不少见。启蒙运动部分源自巴黎的沙龙、咖啡馆、戏院;巴黎的街头巷尾,人们的闲谈碎语、歌曲和诗歌与法国大革命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坚定的革命者布里索或许是警方的一个密探;伏尔泰、孔多塞、卢梭等大名鼎鼎的人物还有另一副不为人知的面孔⋯⋯

14. 《屠猫狂欢:法国文化史钩沉》

(汉译世界学术名著丛书)

〔美〕罗伯特·达恩顿 著

吕健忠 译

美国历史协会主席、普林斯顿大学教授的经典之作

一场诡异的屠猫事件开启探寻法国人如何思考的历史考察

18世纪30年代末,巴黎圣塞佛伦街,一群印刷工人虐待并屠杀了工厂周围所有的猫,包括他们师母的宠物猫。本书详尽解释了这一诡异的事件,由此展开对18世纪法国人的思考方式——不只是人们想些什么,而且包括他们怎么思考的论述,并通过解读“鹅妈妈的故事”、“小红帽的故事”等童话故事以及警察档案和知识树等多种文化现象,对法国文化史进行深入浅出的探讨。本书娓娓而谈,充满异趣,在一定程度上标志着新文化史学流派理论和研究方法的日趋成熟,堪称经典之作。

15. 《圣路易》(上下卷)

(汉译世界学术名著丛书)

〔法〕雅克·勒高夫 著

许明龙 译

采用传记形式,运用大量文献资料

融历史伟人的整体史与生活史于一体

描绘了被罗马基督教会封为“圣徒”的13世纪法国国王路易九世的传奇一生

《圣路易》是西方中世纪研究领域的一部重要著作,描绘了被罗马基督教会封为“圣徒”的13世纪法国国王路易九世的传奇一生。勒高夫在书中反复提出“圣路易存在过吗?”这个问题,也不断尝试去解决这个问题。书中引用了大量文献,力求从原始资料中挖掘、合理推测圣路易在圣徒的、国王的、圣徒国王的以及路易九世本人这种种身份之下的真实心态,从而写出一个在格式化的模范圣徒形象之外的,尽可能接近真实的圣路易,同时也在圣路易身后展开了一幅13世纪历史文化的全景图。

勒高夫的圣路易 | 一位鲜为人知的中世纪法国国王

16.《试谈另一个中世纪: 西方的时间、劳动和文化》

(汉译世界学术名著丛书)

〔法〕雅克·勒高夫 著

周莽 译

以此审视中世纪社会的历史

本书收录了勒高夫以西方中世纪的时间、劳动和文化等为主题的文章,通过这些角度的研究审视中世纪社会的历史。以时间问题为例,勒高夫认为时间是历史的基本材料,不仅是一种历史的承载物,更是理解历史的一种场域和历史研究的对象。他指出,与中世纪三个等级对应的,即三种不同时间观念:教会时间、贵族时间和劳动者时间,其间还有教会时间与商人时间、钟表时间与自然时间等矛盾关系。

17. 《蒙塔尤:1294—1324年奥克西坦尼的一个山村》

(汉译世界学术名著丛书)

〔法〕埃马纽埃尔·勒华拉杜里 著

许明龙 马胜利 译

蒙塔尤是法国南部讲奥克语的一个牧民小山村。

1320年,当时任帕米埃主教(后为教皇)的雅克·富尼埃作为宗教裁判所法官到此办案。在调查、审理各种案件的过程中,他像现代侦探一样发现和掌握了该山村的所有秘密,包括居民的日常生活、个人隐私以及种种矛盾、冲突等,并把它们详细记录下来。法国著名学者勒华拉杜里以历史学家的敏感和精细,发现和利用了这些珍贵史料,并 以现代史学、人类学和社会学方法再现了六百多年前该村落居民的生活、思想、习俗的全貌和14世纪法国的特点。

18. 《罗芒狂欢节》

(汉译世界学术名著丛书)

〔法〕勒华拉杜里 著

许明龙 译

1578年罗芒城狂欢节,一场血腥的屠杀,死伤惨重。

这是一件包含有多种意义的事件,一位史学大家对此做了破译。

罗芒是法国南部伊泽尔河畔的一个小城,仅有一万余居民。在整个18世纪,该地的宗教冲突时断时续。1578年,当地的一位织毯匠率众,反抗当局收缴附加税。1580年2月,该城依照传统举行一年一度的狂欢节,不料却因长期积累的矛盾而发生群殴,随之发展成为一场血腥的屠杀,死伤惨重。

《罗芒狂欢节》所叙述的就是这一历史事件。这件事虽然特殊且孤立,但作者试图通过这个故事,揭示出那个小镇中当时的社会组织间的分裂隔膜所带来的仇恨与矛盾。

19.《制造路易十四》

(汉译世界学术名著丛书)

〔英〕彼得·伯克 著

郝名玮 译

探索“太阳王”路易十四公众形象的制作、传播与接受的历史

法国历史上最英俊、最伟大、最有艺术家气质的国王,欧洲专制君主的榜样人物

一本适合大众阅读的历史文化领域的上乘之作

该书是英国当代著名历史学家彼得·伯克(1937— )撰写的一部新文化史的名著。该书着力于路易十四公众形象的制作、传播与接受的历史。作者旁征博引当时再现路易十四的媒体——油画、版画、雕刻、文学、纪念章、戏剧、芭蕾、歌剧等,全面论述了17世纪的形象制造者如何推销路易十四,如何以意识形态、宣传广告、操纵民意来包装君主,清晰地呈现了权力与艺术的互动关系。透过作者比较文化的视角,读者定能对现今的媒体包装机制另有一番解读与体察。

THE END
0.线上读书会|当知识分子把他的婚姻和时代写进小说|张爱玲|诗歌|丰子恺主讲人:胡悦晗(杭州师范大学历史系副教授) 9月12日下午,梅园经典共读小组沙龙将以线上共读的形式,讨论交流王笛先生的《茶馆》一书。在《茶馆》中,王笛采用新文化史和微观史的研究取向,从茶馆与社会、经济、政治三个大方面展开论述,对茶馆里的市民生活、经营管理、组织结构,及茶馆与当时社会政治的关系等进行了全面jvzquC41f{428<3eqo5bt}neng5HLQMRK9X17:9T;R:/j}rn
1.北京师范大学史学理论与史学史研究中心《欧洲史学新方向》(New directions in European Historiography,1975)、《二十世纪的历史学——从科学的客观性到后现代的挑战》(Historiography in the Twentieth Centuy:From Scientific Objectivity to the Postmodern Challenge,1997)以及《全球史学史——从18世纪至当代》(A Global History of Modern Historiography,jvzquC41dp{ij7gpw0kew7hp1ymtz|44487687mvon
2.孔迎川警惕海外区域史研究解构历史中国的企图施坚雅“经济区系理论”梳理了中国从基层社会至宏观区域的空间结构,对美国中国学区域史研究有深远影响。 20世纪90年代至今,后现代、后殖民理论影响愈深,加之近年来西方发生全球史、新文化史及新帝国史的研究转向,美国中国学区域史研究出现从“中国为中心”转向“区域为中心”的风潮。其间不少研究又受所谓“内亚史观jvzq<84nnu4du|s0ep5{v‚o1|vkauxue1814<581v814<5836e68=:2344ivvq
3.一代史学大家的肺腑之言,听完如读十年书文艺复兴彼得·伯克,英国著名历史学家,曾执教萨塞克斯大学、剑桥大学,现为剑桥大学文化史荣休教授及伊曼纽尔学院研究员。身兼“新文化史”旗手与传统文化史推崇者。 许多人都曾经好奇,彼得·伯克是如何养成的呢?他的成长经历和治学道路上发生了什么?他的作品是如何诞生的?那些困扰我们良久的问题他会作何解答? 他的妻子玛丽亚·露西娅·帕拉蕾丝-jvzq<84m0uooc7hqo0io1jwvkerfa>8987:39=6a36689A=3727:2::yzj4ivvq
4.李剑鸣:探索世界史研究的新方法——“新文化史”的方法论启示法国学者罗杰·夏迪埃反对传统的社会史、思想史和心态史之类的划分,主张建立一种能够沟通和整合不同领域的“新文化史”(周兵:《罗杰·夏迪埃的新文化史研究》,《史学理论研究》2008年第1期)。但他也意识到,新文化史实际上是不可能包罗一切的(周兵:《新文化史与历史学的“文化转向”》,《江海学刊》2007年jvzquC41yy}/5?5fqe4dp8ftvkimg888;2;2;Ad32::82@8550nuou
5.何言宏:作为方法的“文学文化”理论评论和理论时代各种理论方法的双重超越有更具体的阐述,认为“三四十年前,文学研究领域存在着两个对立的团体:一个是历史主义研究和考证;另一个则是文学理论领域的新发展。经过三十年的变化,这两个团体以一种新方式走到一起来了”,而这种“新方式”,就是他们所一再强调的——“文学史是对以往文学文化(literary jvzq<84yyy4djrscytoug{3eqo4dp8s314635853255d6:>573344>>::2:/j}rn
6.中国社会科学院台湾史研究中心中国历史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中国社会科学院台湾史研究中心 成立于2002年9月,主要依托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台湾史研究室,意在推动、组织、协调台湾史的学术研究,从科学建设的角度,对台湾历史进行综合研究,开展与台湾、香港、澳门地区和国外学者的合作与交流,推动台湾史学术研究,为祖国统一与学术进步服务。 中国历史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台湾史jvzquC41zkgozrfq0uybr7hqo0io1lfvcnuh1>5749<11ktqmkj0
7.当代史学变革中的西方古典性史研究当代史学变革中的西方古典性史研究 内容提要:西方古典性史研究的繁荣与妇女运动和女性主义理论的发展、新文化史和妇女史的勃兴、西方社会的现实问题,以及福柯和多弗等人的学术研究密切相关;其研究涵盖同性恋、性道德、性交易、两性身体和男子气概等丰富的内容。西方学者主要通过福柯的权力话语分析、女性主义的性别分析和jvzquC41dp{ij7gpw0kew7hp1ymtz|4376?767mvon
8.历史学家的人类学与人类学家的历史学从20世纪70年代中期开始,历史学和人类学逐渐合流,形成了历史人类学这一新的研究方法。[1]这篇文章着重讨论历史人类学兴起的背景,分析历史人类学的主要理论取向,最后附带思考中国历史人类学研究面临的问题。笔者认为,不同的学科,同一学科内的不同学术传统,对历史人类学有着不尽相同的理解,形成了各自的学术特色。中国jvzq<84nkunju~t0ecyt0ls1|uk1ƒx{layiu‚ou1462::71v462::747a:8;B=280yivvq
9.中国具备清晰的“史学全球化”意识理论40年间,中国史学的跨学科研究主要体现在社会史的全面复兴上。我们应该以新范式的眼光来看待社会史。从方法论来讲,主要特征有两点:一是跨学科研究,一是民间取向。社会史急切地从社会学、经济学、政治学、地理学、心理学、医学、人口学、文化学、统计学、民俗学、民族学等学科中撷取理论工具和作业方法,以实现其总体jvzq<84vjgus{7ugqrrf0lto0et0p:4423>02A581e:17<6/52822>960jznn
10.蒋竹山《当代史学研究的趋势、方法与实践:从新文化史到全球史伊格尔斯和王晴佳在《全球史学史》一书中,将冷战后史学出现的新动向概括为五个方面,“新文化史”与“全球史”位列其中。②而在中文学界,首次旗帜鲜明地对两种“转向”做出回应的是台湾学者蒋竹山,其2012年出版的新著《当代史学研究的趋势、方法与实践:从新文化史到全球史》明确打出“从新文化史到全球史”的jvzquC41dqul0mtwdct/exr1tg|jg€4379?29A>1
11.中国文化史研究的新开拓理论文化史学作为历史学的一种类型,中外学界从史学理论层面的讨论和反思不足。近二十年来,文化史研究出现了碎化、泛化等倾向,不能说与理论建设的乏力无关。该书以问题为导向,通过史学史的梳理和理论的思考,探寻中国文化史学的内涵、理路和风格,为中国文化史研究的发展探索路径。作者十分重视通过史学史研究揭示和解答jvzq<84vjgus{7ugqrrf0lto0et0IK4p31814;4292:0e=5753344=;6:48/j}rn
12.这集我看过︱电影中的奴隶:影像、文学与历史中的奴隶制焦姣、徐天、杜华:电影中的奴隶:影像、文学与历史中的奴隶制 “电影有何潜力,能以一种有意义的、精确的方式来诉说过去?”这是普林斯顿大学荣休教授、新文化史的代表人物之一娜塔莉·泽蒙·戴维斯在《电影中的奴隶》一书开头抛出的问题。上世纪80年代,娜塔莉·泽蒙·戴维斯在撰写她的名作《马丁·盖尔归来》的同时,也jvzq<84m0uooc7hqo0io1jwvkerfa>5664>25:5a34ib;Bkfg2812;5t2{4ivvq
13.思想史研究思路的变化:年鉴学派、福柯知识考古学与后现代历史学1968 – :受左派运动影响,从社会经济转向社会文化,如心理史、心态史、精神史等。 2. 年鉴学派的研究取向 1.扩大了历史学的视野:传统史学目的一是教育资治、二是构建政治合法性;而年鉴学派关注总体的历史(total history),试图打破我们原来的想象,展现一个更全面更多样的历史图景。 jvzquC41dqul0mtwdct/exr1cptpvjykqp525:873;=81
14.对新文化史近年来中国社会文化史的讨论热度逐渐上升,与西方的新文化史交相辉映,引起了学界的瞩目。以2010年《光明日报》刊出的《社会文化史:史学研究的又一新路径》 [1]一文为标志,中国近现代社会文化史在实证研究与理论思考上取得了引人关注的原创性成果,渐已成为中国近现代史研究领域的一道新风景 *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jvzquC41yy}/fxzdcp4dqv4pqvk0::>452<2:8Dv{rk>exqngez
15.E.P.汤普森史学研究的“文化主义”范式的渊源、表现及影响The爱德华•P•汤普森在其英国劳工史与18世纪大众文化史研究中形成了“文化主义”范式。在20世纪30~40年代英国马克思主义学术文化发展的熏陶和战后英国新左派运动兴起的时代学术文化条件与社会主义人道主义历史观的指导下,他独创性地开拓了英国工人阶级历史的“阶级经验”jvzquC41koghg7mcpuvvd7tti1nuou43/5632:<8a678;>3jvo
16.文化中国一席谈——从重读中国史到重读世界史历史新浪财经接下来,从2009年到2019年,用了十年的时间,我们开始了第二次“重读”,这一次,我们接着“重读中国史”,进入“重读世界史”,因为,我们发现,文化中国从史前到现代,都是在全球化中成长起来,参与了从彩陶文化到工业文明的全时段的历史性的建构,一万年来的人类文明史,唯有中国,能一以贯之。 jvzq<84hkpgoen3ukpg/exr0ep5squq14286/96/465eql2kpgnbv{w6:7>6493ujvsm
17.2020:中国近代社会文化史研究述略韩晓莉的《从理解文化到重视感受:社会文化史研究的回顾与反思》文章指出:从重新定位文化,到对意义的深度解释,再到对普通人感受体验的重视,社会文化史在反思传统、吸收和借鉴社会史与西方新文化史成果的过程中,实现了理论方法的创新和研究视角的转换。王先明的《当代中国新史学发展趋向问题刍论——立足于近代社会史研究jvzquC41yy}/v~fplkkxcwl0ep532;6/235338hqpvkovh=;227:47mvo
18.上海学术报告(20122013)“从泰戈尔到莫言:百年东方文化的世界意义”国际学术研讨会 “中国文化的认知取向”国际学术研讨会 2012-2013年上海市民俗学学科发展报告 《中国思想史(三卷本)(第2版)》 民国史家与史学国际学术研讨会 第17届全国史学理论研讨会 “21世纪我们如何书写历史”学术研讨会 如何认识历史认识理论——于沛研究员在上海师范jvzquC41ycv/ewpk0pku1}twej5xgk4Eqplftnseg1Rju}4UJUR32::252622980jvs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