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陈寅恪手批旧唐书》(全八册)
(陳寅恪手稿集)
陳寅恪 著
2.《意识与社会:1890-1930年欧洲社会思想的新取向》
(汉译世界学术名著丛书)
[美]H.斯图尔特·休斯 著李丰斌 译
3.《中世纪文化范畴》
(汉译世界学术名著丛书)
[俄]A.J.古列维奇 著[英]G.L.坎贝尔 英译庞玉洁 李学智 译庞卓恒 校
4.《卢丹城的中魔》
(汉译世界学术名著丛书)
[法]米歇尔·德·塞尔托 著申华明 译
5.《历史表现中的意义、真理和指称》
(汉译世界学术名著丛书)
[荷兰]弗兰克·安克斯密特 著周建漳 译
6.《中国圣书(一):书经、诗经、孝经》
(理雅各文集·第1卷)
[英]理雅各 译注张西平[美]费乐仁 总主编丁大刚 潘琳 主编
7.《中国圣书(二):易经》
(理雅各文集·第2卷)
[英]理雅各 译注张西平[美]费乐仁 总主编丁大刚 潘琳 主编
8.《中国圣书(三):礼记(上)》
(理雅各文集·第3卷)
[英]理雅各 译注张西平[美]费乐仁 总主编潘琳 丁大刚 主编
9.《中国圣书(四):礼记(下)》
(理雅各文集·第4卷)
[英]理雅各 译注张西平[美]费乐仁 总主编潘琳 丁大刚 主编
10.《蒙古与教廷》
(丝路历史名著丛书)
[法]伯希和 著冯承钧 译
11.《文化记忆:抵抗、信仰与身份》
(历史与理论译丛)
[美]珍妮特·罗德里格斯 特德·福蒂尔 著李娟 译
12.《钟敬文故事学文存》
(中华现代学术名著丛书)
钟敬文 著董晓萍 编
13.《胡小石中国文学批评史论》
(中华现代学术名著丛书)
胡小石 著张伯伟 徐亦然 编
14.《王禹偁事迹著作编年》
(中华当代学术著作辑要)
徐规 著
15.《明代文学复古运动研究》
(中华当代学术著作辑要)
廖可斌 著
16.《欧洲文明进程·大学卷》
侯建新 主编张殿清 李秉忠 著
17.《漫越欧亚:大航海时代之后的中国外销瓷》
施茜 著
18.《吴宓师友书札》
吴学昭 编
19.《原始察终:〈通报〉史学文萃》
(《通报》百年文萃)
陈龙 编
20.《跨文化对话》(第51辑)
乐黛云 [法]李比雄 主编钱林森 董晓萍 执行主编
陈寅恪手批旧唐书
(全八册)
(陳寅恪手稿集)
陳寅恪 著
ISBN:978-7-100-24253-0
重现史学大师亲手批点的唐史文献
还原陈寅恪先生治学读书的一手资料
《陈寅恪手批旧唐书》是《陈寅恪手稿集》的第一部分。《陈寅恪手稿集》依类分册,包括文稿、笔记、批点等大类。留存下来的古籍批点部分体量最大,收录了陈寅恪阅读《旧唐书》《新唐书》《史记》《汉书》《后汉书》《晋书》《资治通鉴》《高僧传》等典籍时在原书上的圈点和批注。手批《旧唐书》也是陈寅恪古籍批点手稿中深具代表性的精华部分。不仅是珍贵的学术文献,而且对现代研究者有极大的启发意义。为还原原本面貌,本书采取四色影印方式出版。
意识与社会
1890-1930年欧洲社会思想的新取向
(汉译世界学术名著丛书)
[美]H.斯图尔特·休斯 著
李丰斌 译
ISBN:978-7-100-24616-3
“人的思维如何才能真的认识社会?”
一部视野宏大、透彻易懂的思想史经典
《意识与社会》是美国著名历史学家H.斯图尔特·休斯的代表作,奠定了作者在思想史上的地位。其副标题“1890-1930年间欧洲社会思想的新取向”,明确了本书的研究主题和时间范围。这本书研究19世纪末期欧洲不断变化的社会思潮,所涉思想家和问题都颇为广泛,包括克罗齐、涂尔干、弗洛依德、韦伯、尼采,以及其他伟大的欧洲思想家,可以说是对“天才集群”的研究。
本书的主旨,如作者在导论中所言:“我所要努力去发掘的(至少在一些经过挑选的思想家中去发掘),就是构成20世纪早期批判性之自觉的共同态度。”书中所探讨的问题与当今社会仍然紧密相关:事实与价值的分离是否站得住脚,甚至,是否需要?合理性与柏格森或弗洛伊德的理念是否合拍?科学与宗教之间是否有,或者是否应该有关系?对后人而言,历史学是否有终极意义?
书中另附有哈佛大学教授、杰出政治科学家斯坦利·霍夫曼所撰写的新版前言。
中世纪文化范畴
(汉译世界学术名著丛书)
[俄]A.J.古列维奇 著
[英]G.L.坎贝尔 英译
庞玉洁 李学智 译
庞卓恒 校
ISBN:978-7-100-24251-6
发掘中世纪的传奇、诗歌和民间故事
探索中世纪人精神世界的文化史经典
这是一部年鉴派风格的中世纪文化史名著,作者采用结构主义、象征主义和心态史的理论方法,力图从总体上把握中世纪人是如何看待他们周围的世界的。中世纪的社会、经济、政治和宗教行为都受到当时世界观的制约。本书通过中世纪的通俗文学作品——如英雄传奇、史诗、骑士传奇、吟游诗人的爱情歌曲以及但丁的作品,还有众多拉丁文著作,来探讨中世纪文化中最重要的概念:空间与时间、法律、对工作、财富和贫困的态度。这使读者能够重构中世纪的文化,揭示它是一种由基督教、古典和蛮族等几种传统交汇而成的文化。该书在史料发掘和研究方法上颇具独创性,深刻影响了我们对欧洲中世纪人们的精神世界的认知,至今在西方中世纪史领域仍占有不可取代的地位。
卢丹城的中魔
(汉译世界学术名著丛书)
[法]米歇尔·德·塞尔托 著
申华明 译
ISBN:978-7-100-24644-6
眼见是否为实?
这是一个关于发疯、折磨、虚伪、聪明的戏剧表演
和巨大勇气的奇妙故事
17世纪30年代,法国外省小城卢丹发生了一系列中魔事件,中魔的大多是卢丹城内圣于尔叙勒会的修女,而本堂神父于尔班·格朗迪耶则逐渐被指为施魔者——他最终因此在1634年被送上火刑架。
怪事深深根植于社会之中,或许揭示的是更深刻的整体变化。卢丹城的中魔事件体现了中世纪价值观与当时已开始露头角的启蒙运动思想的冲突、科学与宗教的对抗。
在中魔事件前后,卢丹城像是成为了一个舞台,中魔者/驱魔者、医生/官员、被指控者/审判者等各种身份的人物你方唱罢我登场。他们抱着各种目的,使用各种话语,从不同立场和角度留下了丰富的文献资料。
法国思想家、历史学家米歇尔·德·塞尔托利用这些文献,将史料与史家的评述深度糅合,并采用了与众不同的历史书写方式完成这本书。本书是新文化史的一部名著,也是塞尔托作品中一部极富可读性的代表作。
历史表现中的意义、真理和指称
(汉译世界学术名著丛书)
[荷兰]弗兰克·安克斯密特 著
周建漳 译
ISBN:978-7-100-24640-8
从哲学语义学和一般语言学角度
认识史学介于艺术与科学之间的特殊性
真理、指称和意义在传统上是哲学语义学的三大核心概念。作者在这三个基本概念上与一般语言哲学对话,强调将整体史学文本与陈述性语言加以区分,获得对历史表现本质的恰当把握,充分认识史学介于艺术与科学之间的特殊性。他相信以兰克、洪堡为代表的历史主义基本上是正确的,并由此深入探讨了经验和主观性的概念,以及政治史的核心地位问题。对史学语言的分析不仅有助于更好地理解历史,并且可以让语言哲学家看到此前思维的盲点,为哲学发展提供新思路。
中国圣书(一):书经、诗经、孝经
(理雅各文集·第1卷)
[英]理雅各 译注
张西平[美]费乐仁 总主编
丁大刚 潘琳 主编
ISBN:978-7-100-24274-5
一位汉学家用哲学的眼光去审视
中国儒家原典所蕴含的思想及其对人类文明的贡献
作为19世纪西方汉学的大师,理雅各通过对中国典籍的翻译和诠释,向西方世界介绍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为中西文明的交流搭建了一座“文化之桥”。
中国圣书(二):易经
(理雅各文集·第2卷)
[英]理雅各 译注
张西平[美]费乐仁 总主编
丁大刚 潘琳 主编
ISBN:978-7-100-24275-2
从西方人的视角领略《易经》的博大精深
被西方世界奉为《易经》翻译的母本
中国圣书(三):礼记(上)
(理雅各文集·第3卷)
[英]理雅各 译注
张西平[美]费乐仁 总主编
潘琳 丁大刚 主编
ISBN:978-7-100-24276-9
第一个以欧洲语言发表的全译本《礼记》
是19世纪礼学西传的集成之作
中国圣书(四):礼记(下)
(理雅各文集·第4卷)
[英]理雅各 译注
张西平[美]费乐仁 总主编
潘琳 丁大刚 主编
ISBN:978-7-100-24277-6
蒙古与教廷
(丝路历史名著丛书)
[法]伯希和 著
冯承钧 译
ISBN:978-7-100-23591-4
法国汉学家伯希和的经典之作
探求世界历史上东西方文明的互动与交流
蒙古人西征打开了东西方文明交流的通道,导致13—14世纪罗马教廷向蒙古大汗的一系列遣使,双方信札往来,谋求订立盟约。法国著名汉学家伯希和将这一历史进程称为“亚洲高原同西方古交际史中之一异迹”。
1923—1931年,伯希和在梵蒂冈蒙古外交文献的基础上,参照多种文献,对这一过程进行考证性研究,发表了一系列文章,此即《蒙古与教廷》。本书共分两卷:第一卷是对贵由致因诺曾爵四世波斯文答书的阐释和分析;第二卷是对审温·列边阿答、阿思凌、安德·龙如美三人事迹的说明和考证,以及14世纪上半叶蒙古与教廷交往的研究。虽历经百年,该书对东西方跨文化交流的研究,以及蒙古史的研究仍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文化记忆
抵抗、信仰与身份
(历史与理论译丛)
[美]珍妮特·罗德里格斯 特德·福蒂尔 著
李娟 译
ISBN:978-7-100-24444-2
一部新颖独特的文化记忆研究
了解文化记忆如何在边缘群体中发挥作用
记忆对人类历史的延续至关重要。当记忆成为群体认同的来源,成为充满情感寄托的创造性过程,它作为文化生存机制的重要性便由此显露。本书的两位作者——解放神学家珍妮特·罗德里格斯、文化人类学家特德·福蒂尔——借助四个精彩案例试图探究以下问题:文化记忆有何作用?它维持集体信念,保持文化独特性的机制何在?在面对文化压迫时它如何增强民族凝聚力,促使人们进行反抗?四个案例从不同侧面体现了文化记忆在身份认同、信仰延续和文化抵抗中的价值。本书旨在就边缘文化群体的文化记忆问题展开多角度论述,以体现理解文化记忆问题的多种可行性方法。
钟敬文故事学文存
(中华现代学术名著丛书)
钟敬文 著
董晓萍 编
ISBN:978-7-100-24161-8
深入发掘中国民间故事背后的文明基因和跨文化交融成果
钟敬文先生是中国民俗学的奠基人,他在神话、故事、歌谣等方面有着不可替代的重要贡献。本书主要撷取作者在神话故事学方面的研究成果,以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的作品为主,兼及晚年的同主题论文,透露出中国民俗学半个世纪的承续和演进。本书依类成编,讨论对象包括民间故事类型,自然神话中的动植物故事、洪水天体故事,英雄故事等。该书反映出作者以丰厚的旧学文献根底,勾沉民间故事的源头活水;以开放的西学视角和田野调查方法,追踪中国民间故事的文明肌理和跨文化交融成果。
胡小石中国文学批评史论
(中华现代学术名著丛书)
胡小石 著
张伯伟 徐亦然 编
ISBN:978-7-100-24494-7
独树一帜的文学批评史
洞见深微的诗歌研究
本书由胡小石先生早年开设“中国古代批评史”“修辞学史”等课程的讲义编成,其中第一部分以南京大学图书馆藏稿本《中国文学批评史》为底本,是第一次整理发表,具有很高的学术价值。本书分为“中国文学批评史”“中国文学史讲稿”“中国修辞学史”“唐人七绝诗论”四个部分,体现出胡小石先生在古代文论、古代文学多方面的成就。
王禹偁事迹著作编年
(中华当代学术著作辑要)
徐规 著
ISBN:978-7-100-24490-9
宋史大家徐规先生的代表作
人物年谱的典范之作
北宋初期政治文化史的研究力作
王禹偁是北宋政治改革派的先驱、诗文革新的旗手、不畏时忌的史家。在本书中,宋史大家徐规先生前后征引二百余种史料,详尽考述了王禹偁的生平、仕履和著作活动,特别考订了王禹偁几乎全部作品的写作年代,指明其出处,钩沉诸多散佚诗文,并加以客观的历史评价。
本书不是关于王禹偁个人的编年记录,而是将其事迹著作置于北宋太祖、太宗、真宗三朝的历史中全面考察,进而深刻揭示了北宋初期绝对皇权及其基础科举制的扩大、官僚机构的膨胀、大量书籍的收藏、类书的出版、古文的复兴、铜钱的大量铸造等等。
本书是北宋初期政治文化史的研究力作,在学界长期享有盛誉,本次再版为最终校正本。
明代文学复古运动研究
(中华当代学术著作辑要)
廖可斌 著
ISBN:978-7-100-24492-3
复原明代文学复古运动建构明代文学思潮发展
明代的文学创作、文学批评都受到复古运动的深刻影响。明末清初以降,质疑或否定复古运动的意见占据主流。而近四十年来,重新评估复古运动的声音得以上扬。本书对明代文学复古运动进行系统考察,立足于历史与逻辑,廓清其历史发展、思想内涵、群体关系、文学成就及功过影响。同时,作者针对诸多颇有争议的文学焦点问题加以解析,将明代文学思潮史的研究引向深入。本版增补相关论文五篇,意在呈现该论题的最新研究成果。
欧洲文明进程·大学卷
侯建新 主编
张殿清 李秉忠 著
ISBN:978-7-100-24357-5
从修道院到现代校园
改变人类知识生产传播轨迹的大学如何诞生
本卷从欧洲文明的视角,勾勒大学的演进轨迹。在中世纪部分,本卷重点分析大学的母体——欧洲社会的社团性,阐释了原发型大学与基督教会、世俗君主、城市当局和著名教师等重要影响因素的关系,进而揭示出大学的自主性和独立性。其外化的大学自治权利和自治机构,也是大学与其他公权力博弈的武器。在近代部分,本卷梳理了欧洲大学的经费来源、选聘教师、考试变化等核心要素与现代国家的关系,讲述了欧洲大学自近代以来的“国家化”进程,并且在这一进程中大学也保留了相当程度的社团性。此外,本卷还考察了德国和法国的技术学院、英国城市学院的创建与发展,分析认为这些适应社会职业需求的高等教育机构,依然是一个社团,并没有丧失传统大学的自治特性。最后,本卷还讨论了欧洲大学在二战后对某些极端“国家化”行为的强烈反应,以及回归“早期自治传统”的努力。
漫越欧亚
大航海时代之后的中国外销瓷
施茜 著
ISBN:978-7-100-24493-0
百余幅中国外销瓷全彩照片
欣赏陶瓷之美,领略文化魅力
陶瓷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代名词之一,在世界上久享盛誉。海洋贸易的发展促成世界性的中国陶瓷市场的繁荣。本书以大航海时代为起点,论述16—19世纪全球化背景下,中国外销陶瓷的贸易及其与欧亚各国陶瓷工艺文化的相互影响。主要从中国外销瓷的制瓷技术、装饰纹样两方面,论述陶瓷艺术与技术在时代动荡下的变迁及辩证关系,探讨中国外销瓷的兴衰以及欧亚各国文化艺术交融的过程。
吴宓师友书札
吴学昭 编
ISBN:978-7-100-24491-6
130余位师友的280余通书信
尺牍素笺上的故人温情
现代学术史的珍贵补充和佐证
吴宓(1894—1978),中国比较文学的开拓者和奠基者,诗人,清华大学国学院创办人之一,早年曾创办并主编《学衡》杂志。吴宓交游甚广,沟通中西学界。本书收录1912—1965年吴宓收到和珍藏的130余位师友的280余通书信,涉及白璧德、穆尔、张尔田、柳诒徵、陈寅恪、吴芳吉、汤用彤、萧公权等学人,并附少量书札影本。尺素寸缣,吉光片羽,字里行间的深情厚谊至为感人。
这些书信既是吴宓与师友谈诗论学、思索人生、共商志业的如实记录;又是在动荡岁月中,人生遭逢、家庭变故、内心感受的真实反映;更是风云变化之中,文人际遇的再现、跌宕时代的缩影。它们为吴宓及其师友的个人史提供了丰富的历史细节,也堪为现代学术史的珍贵补充和佐证。
原始察终
《通报》史学文萃
(《通报》百年文萃)
陈龙 编
ISBN:978-7-100-24225-7
欧美日本汉学流派的百年精粹
何可思、何四维、宫崎市定等名家代表作
创刊于1890年的《通报》(T'oung Pao ),是享有国际声誉的海外汉学顶级期刊,其历任主编皆为汉学巨擘,确保期刊始终引领学术发展走向。
为推动中外文明交流互鉴,梳理海外汉学核心经典与传承流变,中国人民大学组织海内外知名专家选编翻译而成“《通报》百年文萃”,分为史学卷、哲学卷、文学卷、古文字学卷、宗教学卷,凡五卷。
本卷收入著名汉学家何可思、宫崎市定、何四维、侯思孟、瓦格纳等人的史学代表作。各篇或出自各国汉学旗帜之手,呈现汉学研究的经典范式;或出自专门领域的汉学专家之手,反映汉学从博识型向专业型的发展趋势。
◎遴选西方汉学家的代表作
◎重视思想与现实的互动关系
◎注重出土文献及与传世文献的辨读
◎展示汉学新领域和跨学科方法
◎突出汉学的开放性、丰富性、包容性
◎呈现海外汉学的多元声音、复杂面貌与重要成就
跨文化对话
(第51辑)
乐黛云 [法]李比雄 主编
钱林森 董晓萍 执行主编
ISBN:978-7-100-24787-0
展望跨文化中国学的前景
《跨文化对话》是一部中法合办的集刊,为CSSCI来源集刊,拥有广泛的国际影响力,是跨文化对话与交流的重要平台,中法汉学研究的重要基地。
《跨文化对话》第51辑主要分三部分,特稿包括王邦维教授《古代中国与马来半岛的文化交流:义净法师对羯荼的访问》研究古代中国与马来半岛的文化交流,法国学者巴特雷米《对外法语区域的构建》关于对外法语的研究可作为对外汉语的借鉴;专稿对“跨文化中国学研究丛书”中6部专著进行介绍,本丛书由陈方正、程正民、陈越光、王一川、董晓萍、巴得胜等中外学者撰写,体现跨文化视野下的中国传统文化在世界现代进程相关过程中的复杂现象、理论与方法的多侧面。论稿所收论文则从不同领域和不同视角论述中国与印度、越南、俄国及澳大利亚等国的文化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