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人类学历史人类学名词解释

定义一:历史人类学即人类学的“历史”,也就是将文化概念放到过程中去考察,也可以说从文化的角度考察历史。

定义二:历史人类学还是历史学与人类学碰撞并相结合产生的,也就是历史学家采用人类学家的研究方法、视觉、思路来考察历史现象。

自身观点:是一种方法论,即运用人类学的理论和方法研究历史问题。

二、历史学的人类学转化

文化相对论:每一种文化都具有其独创性和充分的价值﹐因此﹐在比较各民族的文化时﹐必须抛弃以西方文化为中心的“我族文化中心主义”观念。每个民族的文化时常会有象征该民族文化中最主要特征的“文化核心”。

三、方法的指导:

人类学研究的基本材料较少是文字的,而常常是一些形象的实物和口头材料,因此,历史学可从人类学那里学到这类非文字材料的收集、分析、解释的宝贵经验。

比方说,民族志学对于巫术的历史研究有无比的价值,使历史学者可以探讨赋予巫术审判生命力的那些社会、政治、性和心理学上的问题,或者探讨工艺技术或阅读书写能力有限的社会的魔术信仰和宗教习俗的融合。同样的,人类学的各种看法,有助于了解和区分近代早期诸社会的宗教激情和分隔有助于区别平民和高尚阶级的文化差异——时空、闲暇、工作和家庭生活的差异。

四、人类学的历史化:

人类学是未下苦工的历史学,而历史学则是不用头脑的人类学。”“所谓人类学家下苦功不够,是说对史料的搜集和分析浅尝辄止,不求甚解,以建构理论为兴趣,史料成为理论的附庸。这种态度早已为中国人类学家所抛弃。而当人类学家尝试了解各种不同的社会过程的时候,他们就必须去了解,各种社会体系、社会制度、社会角色、社会价值观念及其关系互动,如何在一段悠长的时间中实际运作;而这样做,又要求人类学家考虑到真实的时间流逝,考虑所谓 “历史”,以增加学术的深度。

五、历史人类学与历史学的关系

在人类学与历史学的互动整合中,历史人类学仍然坚持人类学的原则。四原则 :

1)它主要是从事跨民族,或者说跨文化的研究;

2)它经常是从事共时态的社会研究;

3)它的立场、观点一贯坚持相对主义;

4)它的研究思路立足于跨学科的综合研究和全方位的整合性分析。

因此,历史人类学不同于历史学,它与历史学既有区别又有联系:

3、历史学研究需要将个人与事件进行极其明确的时空定位, 而且定位越准确越好。

4、历史学研究结论的形成, 完全有赖于对文献资料的直接比较与分析, 因而不容许在现存文献资料以外, 凭借推理去讨论无文献凭据的历史内容, 无论这样的内容在情理上有多大的可靠性, 在历史学研究中都不能得到公认。

总之, 历史人类学并不拒绝使用历史文献, 但不把历史文献视为唯一的资料来源; 它仅追求特定文化的真实, 而不苛求事件与人物的真实;它需要确认研究对象的时空域, 但不苛求具体的时空定点;它仅仅

是把文化人类学的共时态研究规范移植到不同的历史时期、不同的古代民族中去。

联 系:尽管二者之间有区别, 但历史人类学与历史学仍然存在着许多不容忽视的联系。一方面, 历史学家对文献文本的校勘、考订、注释可以被历史人类学家直接借用。历史学家揭示的历史事实可以成为历史人类学重现特定时段、特定历史文化的依据。另一方面, 历史人类学的研究方法与结论, 可以帮助历史学家获得一些诠释史料和透视文本记载的独特视角与方法。

六、历史人类学兴起的理论意义

第一,历史人类学正是新世纪社会科学各种学科交叉发展,相汇成新的边缘学科的一个范例。

第二,历史人类学拯救了历史。历史人类学具有自我反思的作用, 批评传统史学中的“中心论”, 研究人的“日常生活”, 人们的饮食起居, 姿态服饰, 风俗习惯, 技艺和文化。

第三、历史人类学实现了人类学的文化论与历史学的过程论的协调。

第四、历史人类学加强了人类学在中国的崛起之势。

第五、历史人类学为中国人类学的创新开拓了新的空间。

七、思考讨论题:

1.历史人类学的定义是什么?你认为怎样界定更准确?

2.历史人类学与历史学的区别与联系?

3.历史人类学兴起的理论意义如何?

第二章 历史人类学产生的学术背景

一、西方现代历史叙述范式与历史人类学的渊源关系

历史叙述产生和发展的过程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也是历史编纂学诞生的过程。从历史学的理论层面来说,历史叙述行为是指人们为了某种已知目的或未知而又实现了的目的进行的叙述。通过这种叙述,过去形成的精神与物质产物由语言文字传递给听者或读者,从而同时为新的历史创造提供可靠的参照和驱动力。在现代意义上,古代西方的历史叙述,按照叙述动机的不同大致可分为神话,史诗、谱系及传记,编年史和叙事史三类。

进入20世纪以来,西方历史学呈现出五颜六色的多样性态势,它不再像以往的历史叙述那样以描写人物形象、战争过程、国家演变、民族精神为主,而是以分析替代描述,于是经济的涨落、社会的变动不断、物质生活方式和精神状态的关联等等问题成了历史研究关注的核心。所以通观20世纪西方历史学的主要成就就在于分析、解答各种各样的问题。这种态势的发展引发整个西方历史叙述范式的变革。

1. 范式转型:从传统叙事史学到现代问题史学。自古希腊时期西方历史学诞生以来,历史学就肩负着一种实用的功能。

近代以前→历史叙述在功能上要服务于道德垂训与知识娱乐

近代社会转变的加速→国家或集体

现代社会→理解现实的生成解释社会的疑问

特征:

第一,传统历史叙述以描述个体的生命历程(国家、民族、制度兴衰同样如个人一样,可以看作是一种生命历程)为已任,它以自然时间为标尺,从生命的诞生描述到生命的终结,这是一种按事件发生顺序而进行的叙述,因此可称为发生型叙述。

第二,传统历史叙述旨在描述具有明显意图的人的行为,而现代历史叙述注重分析导致人们采取有意识行动的潜在因素。

第三,以问题为叙述中心的现代历史叙述将自己施展才能的领域扩大到人类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经济、政治、宗教、思想、人口、日常生活方式等领域都进入了专业历史学家的视野;而以具体的人与事为核心,注重人行为动机的传统历史叙述不得不将自身局限在机会表现个人能力的政治、军事舞台。

2.范式嬗变:传统历史叙述与现代历史叙述的融合

随着现代历史叙述范式的成熟、发展与普及,它的缺陷也逐步显露出来,其一,现代历史叙述过分注重整体而缺少对个人的关心;其二,运用这种叙述范式的某些历史学家没有完全清除传统历史叙述范式的弱点,从而使自己的研究达不到要求。即表现出个人的消失和一种对传统历史叙述范式的全面敌意。

新的叙事史——历史人类学产生的又一个学术渊源:

新的叙事史将把人放置在历史叙述的中心,而充分利用新史学的各种功能,为被叙述的人提供一个翔实的历史背景,指出历史给他的制约,并结合他的自由意志对历史事件进行合理的解释。这是历史人类学产生的又一个学术渊源。

总之,西方历史叙述范式的转型和嬗变,虽然都有不同的时代背景和动机,但以人为本的价值取向,却是与人类学的学科根本价值取向相吻合的。因此,西方历史叙述范式的转型和嬗变可以说是历史人类学的渊源。

二、心态史的崛起与历史人类学的渊源关系

1、什么是心态史?芒德鲁界定说:所谓心态史,就是“重建那些表达集体心态的态度,言辞和沉默。”

2、“人类学转向”是新叙述史的形式之一。“人类学转向”在某种程度上是一种辨证用语,指的是历史学家如何从传统上关注特定政治权力人物的思想何行动的政治史,转而关心哪些不具赫赫事功之人的态度与信仰;亦即“民众史”(History from below)的一种形式,且受到法国“心态史”(history of mentalities )的强烈影响。

3、心态史关心的是,“重建那些表达集体情感的态度、言词和沉默”

三、人类学的发展与历史人类学

历史人类学的产生当然离不开人类学本身的产生和发展。从某种意义上来看,历史人类学的出现还应归功于18, 19世纪之交发展起来的人类学。

由于人类学对人类社会观察的独特视角,它既从人类社会普遍活动规律上,又从对具体文化进行田野考察的基础上来观察人类社会;由于其很快建立起来的一整套的科学方法,通过具体的田野考察而得来的大量例证,尤其是由具体抽象出一般时所不可避免地使用的比较方法,它的触角很快地伸进了社会科学的各个领域。

人类学为历史学打开了新的研究领域,为冲破传统史学提供了武器,从而在那些一直被作为政治史、事件史的点缀的风俗习惯中找到历史发展的更深刻的动因。历史人类学对研究各个不同文化、不同文明发展阶段的人类生活,包括人类的婚丧嫁娶、衣食住行及其观念更具有特别的意义。由于缺乏文献记录等原因,我们对中世纪农村社会的认识是有限的、模糊的,而近现代关于农村社会的完整记录及农村中残存的遥远时代的风俗习惯和技术等,构成了一幅农村社会的明晰的图景,为我们研究过去的农村社会提供了基础。应用社会学和文化人类学的方法,从那时的宗教礼仪、风俗时尚以及医疗水平等易为一般历史学所忽视的史料人手,从政治、经济、文化各个角度对一些社会习俗的产生、发展和消失过程进行综合的考察,从而揭示出当时普遍的社会心态。这样,人类学就从基础上为历史人类学的产生做好了准备。

四、思考题

1.为什么说西方现代历史叙述范式是历史人类学的渊源之一?

2.为什么说心态史的崛起是历史人类学的渊源之一?

3.人类学的发展与历史人类学的兴起有什么关系?

第三章历史人类学的产生与发展轨迹

一、历史人类学的萌芽时期(20世纪50年代以前)

1、1)人类学方法论的转变→19世纪后期广泛地收集第二手的人文素材, 依据传教士和冒险家所写的没有被证实的游记, 猜测地构造宏观的世界文明史(受进化论的制约)→20世纪初期

德国文化传播论和美国历史文化论的相继出现, 在表面上对进化论提出一个理论挑战, 而在方法论上仍

然没有摆脱旧有宏观人类历史的影响→直到20世纪,功能主义理论出现后, 人类学的方法论才开始从宏观人类历史中分化出来, 进入实地研究与社会理论化的时代→人类学田野工作的方法为历史人类学的萌芽准备了方法论的条件

2)历史学方法论的转变→史学界一直有着悠久的民众史的研究传统→在十八世纪末期,用一种人类学的眼光来观察历史上的社会→十九世纪法国的朱尔•米什莱(Jules Michelet )是基本通过人类学的方式来间接论述和研究历史现实的→群众主义除显要人物的历史外,也给小百姓一个历史地位。它揭示到在一个遗传继承的社会行为系统之中和一个表面上持久不变的空间环境之内出现过一些诸如改良过采伐技术的普通农民,他们是和赢得了一次战役的将军具有同等重要性的历史人物→在内容上,为历史人类学奠定了基础

2、马克• 布洛克(Marc Bloch) ——历史人类学的创立者。布洛克就是二十世纪最有影响力的史学流派、年鉴学派的两大创始人之一。作为一个史学大师,他有一个很了不起的一生,这一生是怎么样,就是他参加过两次世界大战,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时候,他就立下了军功,在法军里面。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时候,当时他是大学教授,巴黎大学的教授,53岁的时候,愤然投入了二次世界大战。但是问题是我们知道当时法国在不到一个月时间之内就溃败,然后他转入地下抵抗。在诺曼底登陆前几个礼拜,他被纳粹的盖世太保逮捕,然后枪杀了。

二、历史人类学的产生时期(20世纪50-70年代)

3、史学发展——向历史人类学迈进:

人种学:1)出现了由人类学家、地理学家和历史学家共同进行的广泛调查;2)一种强大的、普遍的兴趣和从历史中找回自身特性之本源的共同心愿促进了社会人类学的繁荣。这种社会人类学不再向当代的异国社会发展, 而是朝着自己社会的过去发展。在所有这些运动的综合推动下, 历史学家也便“随波逐流”, 以人种志学者研究非洲或大洋洲土著的方式, 并带着和他们类似的问题研究18世纪或12世纪人们留下的痕迹。

4、人类学与历史学的紧密互动,推进历史人类学进一步发展:

1)人类学纠正了历史学家固有的种族中心主义

例子: 13世纪的圣路易时期,欧洲农民和今天的黑非洲农民一样, 他们都认为超自然力量施行的安宁或恩惠, 是和手中的种子或自己的劳动同样有价值和有效的东西。阅读人种学的著作还使我们认识到, 应该参照‘互惠’、‘再分配’等这些当今已不大起作用的概念。

2)证明历史写作并不完全依赖于使用文字档案, 也为历史学家研究那些文字档案很少或者根本没有的有关地区提供了工具。

例如, 为了弄懂在封建社会里财产和服务是怎样流通的, 我们就应该借助赠与和回赠的概念。我们还认识到, 在过去的经济机制中, 无偿奉献、赌博、挥霍和节庆占有相当的地位, 不应忘记消费者甚至生产者中还包括圣贤或死者, 他们虽然看不见, 但却无处不在, 异常苛刻。

5、历史人类学的艰难历程:

历史人类学家并不能按照自己的意图进行调查, 他们也不能像人类学家那样去选择见证人对其进行提问, 而只能去解释数目有限的古籍。历史人类学家所依据的是大量的信息和由于时间久远而中断、脱漏、破损、模糊以至消失的痕迹。另外, 他们所要观察的人们不是别人, 而是自己的祖先。

乔治•杜比指出, 虽然“我们和我们的祖先相隔遥远, 也有很大差别, 但是他们在很多方面和我们相似, 因为他们所用的许多词汇、动作以及他们的许多信仰都和我们一样。与研究对象的这种深刻的相通性, 使我们不能和他们拉开必要的距离以便客观地、不带成见地看待他们生活、思考和信仰的方式”[乔治•杜比著:《法国历史研究的最新发展》,102页。]。

尽管如此, 把人类学引入历史学的这种“探险”却收到了异常丰硕的成果, 人们突然看到历史研究

的领域向四周无限扩大了。例如, “民间文化”, 即长期以来被统治阶级文化摧残、修改和毁灭的文化形式, 不断地得到发掘与修复, 许多年轻的法国历史学家在1968年激情的推动下不断地投身到这方面的研究中。

了解到儿童和妇女在历史上的社会地位

例子:波伏娃《第二性》

波伏娃的代表作之一:波伏娃最重要的作品是她的《第二性》,这部作品被认为是女权运动的“圣经”。 除了天生的生理性别,女性的所有“女性”特征都是社会造成的。男性亦然。这是她这本书的最重要观点。 她在书中提出女人因为体力较差,当生活需要体力时,女人自觉是弱者,对自由感觉恐惧,男人用法律形式把女人的低等地位固定下来,而女人还是甘心服从。她不同意恩格斯所说的从母系氏族社会向父系氏族社会的过度是男人重新获取权力,认为历史上女人从没有得到过权力,即使是在母系氏族社会。她认为妇女真正的解放必须获得自由选择生育的权力,并向中性化过度。

插入知识点:女权主义

西方女权主义可以分为三个阶段:

1) 第一代女权主义 ( 19世纪下半叶至20世纪初) : 西方女权主义起源于法国资产阶级革命和启蒙运动以后,19世纪下半叶出现第一代,和欧洲工业革命同步。1789年10月,法国大革命爆发后,一群巴黎妇女进军凡尔赛,向国民议会要求与男子平等的合法人权,揭开了女权运动的序幕。1790年法国女剧作家高尔日发表了《妇女权利宣言》,提出17条有关妇女权利的要求。宣言后来成为女权运动的纲领性文件。1792年,英国女作家M. 沃斯通克拉夫特发表《为女权辩护》一书,提出妇女应当在教育、就业和政治方面享有与男子同等的待遇。19世纪中叶,女权运动的中心从欧洲转向美国 。直至1920年,美国通过法案,保障女性享有选举权。

这一阶段的特点是:目标明确,妇女要求与男子有相同的经济、政治权力;以行动、实践为主,侧重于推动立法。最为典型的是拉拉. 蔡特金领导的妇女同工同酬运动与各国女性争取选举权的一系列运动。这一阶段奠定了女权运动的奋斗目标,也形成了女权运动是一场社会实践运动的基调。教育、就业及政治权利的诉求归根结底是最求女性追求平等的社会角色地位,而不健全、非理性的劳动力市场是女权运动的最大障碍。可以说,把女性在劳动力市场中的不利地位视为男女社会地位不平等的重要根源,就是这一阶段形成的。尽管其后女权主义思想理论有了发展,劳动力市场的环境背景也在不断变化,但是这种观念还是在女权主义者中根深蒂固。

2)女权主义的第二段发展历程: 第二代女权主义(从20世纪初到20世纪60年代):现代女权主义,这一阶段是女权主义在西方最重要的阶段。女权主义者发现,尽管女性在政治经济领域争取平等的努力取得明显的成果,但是妇女在社会生活中的不平等地位却没有得到根本性的改善。例如,得到选举权的妇女群体在政治依然处于从属地位,同工同酬、平等就业基本得到保障的情况下职业隔离与职业发展前景不佳的问题凸现。这种矛盾的情况促使女权主义者向纵深思考,形成了独特的女权主义理论,主要有三派:

社会主义女权主义主要是从经济和阶级斗争方面要求妇女和男性的平等,他们所重视的是妇女的经济地位与物质生活;

自由主义女权者认为家庭束缚是一种强有力的干扰因素,必须依靠国家立法干预,形成介入机制,以争取立法保障为主要诉求,积极维护妇女政治权利。

激进主义女权主义把社会主义女权主义的家庭私人生产剥削解读为“性剥削”,把自由主义女权主义的家庭束缚解读为“性束缚”,要求从根本上消解传统家庭模式。

3) 女权主义的第三段发展历程:第三代女权主义:后现代女权主义,面对“性解放运动”造成严重的社会后果——保守主义对妇女解放运动的有力质疑,离婚率明显上升,爱滋病泛滥等等,女权主义者开始反思。特别是在消除男女二元对立方面,形成了“温柔的女权主义”“绿色女权主义”。他们一方面肯定了女权运动保护女性社会权益的成果,另一方面对女权主义者试图颠覆传统家庭模式提出了质疑。后现代女权主义还在成长阶段,分为唯本论与构成论两个主要派别。唯本论继承了传统女权主义的男女二元分界,试图在承认男女差异的基础上消除男女不平等。构成论则从根本上否定男女二元分

界,强调性别角色的社会性,把男女平等的主张看成父权制的产物。虽然两者理论出发点不同,但是都在认同传统家庭模式基础上完成妇女解放的目标。

6、历史人类学名称的出现:

进入20世纪70年代时, “历史人类学”的名称也出现了, 从此历史人类学就成为当代法国史学研究的主流之一。总之,从20世纪50年代初以列维-斯特劳斯为首的年鉴学派颠覆了人类学轻历史学传统的同时,也向历史学发起了挑战以来,经过二三十年的互动,碰撞、融合和升华,使历史人类学终于脱颖而出,成为欧洲学术界的新宠。

三、历史人类学的发展(20世纪80年代以后)

1、方法论的发展→历史人类学更多的是一种研究方法, 它不但将人类学的方法引进历史研究, 而且像肖像学、碑铭学、语义学、符号学、计量学等方法在这个领域中也被广泛运用。

2、内容的发展→专心于本国历史的研究, 但重视时间、空间和社会差异性的传统并未改变。历史人类学的研究方法是比较性的, 研究的对象也仅仅限于某一社会、文化中最本质、最一般的层次。开拓新的研究课题:第一, 前人对家庭方面的观念与意识, 如对配偶、子女、亲属、财产等问题的态度; 第二, 前人对经济方面的观念和意识, 如对时间、金钱、生产、消费、农业、工业、商业等问题的态度; 第三, 前人对政治的观念和意识, 如对政权、社会组织方式、统治形式的态度; 第四, 前人对宗教和信仰的观念, 如对各种有意识和无意识的信仰、崇拜的态度;

第五, 前人对性的观念和意识, 如对婚姻、乱伦、婚外性关系、性禁忌的态度; 第六, 前人对生命和死亡的观念; 第七, 前人对合法与非法的观念与意识。

3、历史人类学发展的成果:历史人类学对长时段的集体无意识现象进行研究也是一个重要成果。1)了解基本概念:集体意识。何谓集体无意识?菲力普•阿里埃斯(Philippe Aris)指出:集体的, 是指某个时刻整个社会人人都会有的; 没有意识, 是说有的东西很少或丝毫未曾被当时的人们所意识, 因为这些东西是理所当然的, 是自然的永恒内容的一部分, 是被人接受了的或虚无缥缈的观念, 是一些老生常谈、礼仪和道德规范、要遵守的惯例或禁条、公认的必须采用的或不准使用的感情和幻想的表达方式。2)历史人类学对文化研究中隐含着的历史想象的反思,推动了三种类型历史人类研究的发展:

第一种, 是至今影响仍然十分巨大的对殖民主义、世界体系及民族主义的权力中心和主流话语的直接解构。属于此类研究的, 除了类似于杜赞奇那样的现代性与民族主义历史观批判作品之外, 还有自70年代中期就开始产生影响的殖民主义与人类学之间历史关系的研究。

第二种, 是在传统研究及叙述风格范围内展开的对于历史话语和叙述本质的思考。如童金(Elizabeth Tonkin) 所著《叙述我们的过去》, 从非洲调查的实例和理论思考并行的新角度出发, 考察历史叙述的社会本质, 其雄心是通过传统社会人类学的民族志分析, 探讨历史叙述的本质特征。

第三种, 则是对于如何在学术文本中认可、展示、强化权力中心和主流话语范围之外的“其他声音”这个问题的探讨。

总之,20世纪80年代以来,历史人类学的发展使之水到渠成地成了一个学术流派,无论对历史学还是人类学来说,历史人类学都是重要的发展,对于人类学来说,这时历史人类学的意义已经不再是60年代意义上的“小型社会群体史”了。

简言之,历史人类学的发展,使得人类学更深沉了,也有了历史厚度,这对人类学本身的发展无疑是起了强身健体得作用。

四、思考题

1、分别简述历史人类学萌芽、产生和发展三个时期的简况。

2、你对历史人类学产生和发展这样的分期有什么评价?

第四章 历史人类学的理论背景

一、人本/草根理论:

1、人本理论的构成:

1)人类学:根本的价值取向:以人为本

2、思考:“某社区的生活”、“囚犯的自白”“小悦悦事件”社会问题引发的思考“关于权和钱的重新批判”“关于道德习俗、国民的冷漠性”,最终回到围绕人展开的社会性思考——人本理论

3、人本草根理论小结:

换句话说,历史人类学研究的不论是经济活动、还是政治事实和机构,不论是文化创作、还是宗教生活;所有这些领域都可以在历史研究中找到一种特殊的折射,即人的主动性的表现形式,也就是个人的和集体的行为形式。而所有这些现象的历史变迁,都将个人置于历史研究的主体,并强调日常生活的重要性,以揭示人的行为反映的特定历史时期的社会文化,这正是历史人类学人本草根理论的文化表达。

二、文化理论

文化本来就是人类学研究的核心,但在传统的历史学中却并没有什么地位。历史学对文化的这种忽视,后来受到学术界的质疑和批判。

历史人类学的文化理论指的是文化视野问题,其特点是吸收人类学的“文化”分析。他们更重视的是在历史中寻求对现在的解释,是在“参与体验”历史,而不像历史学家在追求重建一个“真实”的历史;要追溯的是表层现象下的深层内涵。(1、举例说明: 巴厘岛斗鸡:是当地一道特色风景,如今已有上千年历史。巴厘岛人都喜欢看斗鸡,斗鸡更是巴厘岛男人的“必修课”。有趣的是,作为“参赛选手”的斗鸡,地位和待遇相当高。巴厘岛有一句谚语:如果说让巴厘岛男人放弃斗鸡,就如同说明天上的太阳不会升起一样,不现实。巴厘岛的女人以吃苦耐劳闻名,男人能干的活,女人都能干,所以男人们便聚在一起靠斗鸡打发时间。巴厘岛上的斗鸡,不仅仅是一种娱乐行为,它还象征了一种荣誉和尊严。巴厘男人参与斗鸡,实际上是捍卫自己的社会地位和尊严。2、身边民俗的思考:柳州三江侗寨“吃冬”、仫佬族的依饭节。 整个社会生活,由像宗教节庆这种有复杂象征仪式的习俗,到盖房子或者种田这类似乎踏踏实实的活动,都是因文化而定型的。)

小结:历史人类学家的职责是去察觉过去人类(民众)行为中有意识与无意识的文化模式,并且注意这些模式是如何演变的,这些模式最后又如何反作用于人类社会。

三、整体理论

整体性本来就是人类学的基本特征之一,它把人类及其社会视为一个多面性的整体进行研究,既从文化的角度,又从生物的角度分析问题;既关注现实问题,又重视历史因素。这个整体的各部分相互关联,只有认识到整体,认识到这种关联如何发生,我们才能够才能在一定深度上了解每一个部分。

20世纪60年代以来,民族志也出现了历史化的趋势。

1、普里查德曾经批评功能学派“在泼出了进化论推测性历史洗澡水的同时,也泼出了真正的历史这个婴儿”他认为人类学和历史学之间的区别是技术、侧重点和观点问题而不是方法和目的的问题。史学家是按照历史发展往前写历史,而人类学家是往回写历史,追本溯源。

2、对于历史人类学的时间视野,福克斯(Richard Fox)面对后现代理论对民族志的挑战,也曾经提出“准新文化史(nearly new cultural history)”的概念,希望籍此摆脱传统民族志的困境。 思考题:

1、简述历史人类学的人本、草根理论。

2、掌握历史人类学的文化理论。

第五章 历史人类学的特点

历史人类学的主要特点:

我们纵观历史人类学的产生及其理论架构,可以将历史人类学的主要特点归纳为文化的历史性、历史的多元性、历史的文化解释性和历史记忆的互动性。

一、文化的历史性

历史人类学强调,所谓的“他者”( otherness)即人类学的研究对象有“自己的”历史。20世纪80年代以前的人类学受到超乎寻常的非历史主义的统治,大体上这可以归因于两种居高临下的范式的左右:功能主义和结构主义。在‘田野”参与而观察的方法论名重一时,可能也起了作用。人类学者“身赴现场”,“耳闻目睹地从事活动”,曾经一直被鼓励专心致志于“种族的现状”如若传统的民族志中出现了某种历史,所扮演的也仅仅是拉开帷幕的角色一一也就是那种绝不参与此后的讨论的人物。所幸在人类学的反思中,人类学者逐渐认识到,在作为人类学的研究对象“他者”的范围内,包括数量众多的个别历史(Separate history) ,所有的社会都有同样长度和重要性的历史。不同的民族可以拥有不同的时间观念,但人类确乎共享有一种基木的时间意识。虽然各个社会可以有不同的时间表述与记求的方式,但各个社会可以用不同的方式建构其历史。简言之,世界没有“无历史”的民族,凡文化皆有历史,这就是历史人类学文化的历史性特点。

第六章 田野研究的特征

田野工作是指经过专门训练的人类学者亲自进入某一社区,通过参与观察与居住体验等方式获取第一手资料的研究工作。

第一节 田野工作的研究取向

一、田野工作的确立

(一)早期进化论的田野工作(生物进化论——文化单线进化论)

(二)早期田野工作点评

评价P136 调查范围扩大 成为一门专业学科

(三)驻在式田野工作

马林诺夫斯基确立的驻在式田野参与观察的工作模式。

二、田野工作的定位与研究取向

(一)主位与客位

主位是指研究对象对自己事情的解释,客位则是人类学调查者从自身出发对事情的解释。 局内人与局外人

局内人指的是与研究对象同属于一个文化群体的人,局外人指的是处在某一文化群体之外的人。

(二)大传统与小传统

大传统指的是以都市为中心,社会中少数内省的上层士绅、知识分子所代表的文化。小传统则指散布在村落中多数非内省的农民所代表的生活文化。

精英文化和大众文化P140

(三)小规模社会和大规模社会

第二节 田野研究的类别选择

田野研究有两种类别:一类是问题研究,一类是过程研究。

一、问题研究

选择某一社区存在的某一类问题进行深入细致的研究。如宗教、信仰、道德、权力、财产继承、艾滋病、瘟疫等等。

特点:带着特定问题进行研究(即问题意识)

二、过程研究

过程研究是指从人类学研究方法上思考和把握社会文化变迁的过程研究;对原初调查点的重访、回访研究,以及对一个或一组田野调查点及其周边地区的长时段研究等。

(一)过程研究的特点

(二)过程研究的常见类型

类型之一:田野调查者本人反复性的回到自己的原初调查点的重访研究,以及他人访问有案可查的人类学先驱者的调查点的回访研究。

类型之二:预先设定的反复性定点或多点的长时段(定期或非定期)田野研究。

第三节 研究性质的田野伦理

一、理论预设和假说二、确定研究性质与对象确定研究性质:探索性研究和诠释性研究确定研究对象

三、田野伦理对研究对象的责任、对研究资助者的责任、学术责任

第七章 田野调查方法

第一节 进入田野工作地点

1、方式:一、通过正式行政体制自上而下进入 二、非正式渠道进入

2、预料困难:准备必需品——生活问题——文化禁忌

名词解释:文化震撼P161

第二节 田野调查方法举要

一、参与观察法:同吃同住同劳等

二、访谈法

1、 非结构性访谈是人类学者提供一个开放性的主题或问题,由报道人自由阐述。

2、 结构性访谈是指人类学者根据研究主题事先设计好具体问题,系统地访谈研究对象。

3、半结构性访谈是指在一次访谈中容纳要求报道人回答的封闭式问题和允许报道人自由述的开放性问题。

三、抽样法:随机抽样(简单随机抽样、分层随机抽样);主观抽样

四、谱系法

五、个人生活史

第三节 田野资料与整理

一、搜集田野调查资料

田野笔记(访谈记录、观察记录、拍摄记录)、田野日记、田野成果形式

二、资料整理原则

取舍原则 关系原则 妥善保存原则

第九章 游猎、游耕与游牧

人类群体为了适应自己所处的环境并维持自身生存,故以一些特有的方式处理与环境之间的关系。 根据生计方式的不同,即依据人类生存所需食物和基本生活资料的不同途径,分为游猎、游耕、游牧和精耕农业等等。

一、游猎

1、定义:游猎的生活习惯实际包括捕猎和采集(hunting and gathering)在一起的联合觅食方式,指以采集生活地域上的植物、猎捕动物的办法获取食物的生计行为。

2、发展过程

1万年前 除南极大陆外的整个世界

20世纪初 被挤压到狭小地带

20世纪60年代 仅剩极少一些族群

平均主义是队群的重要特征。

4、游猎的特点

(1)基于性别和年龄的劳动力分配;

(2)队群频繁迁徙并根据季节变化聚合与分散;

(3)互惠式共享,松散的资源控制权;

文化生态学对“游猎”的深思:

1、文化生态学阐述了环境资源、生计技术和运用技术去利用资源时采取的行为等三者之间的关系。“原始富足社会”

2、文化生存问题

文化生存是指一个小民族如何在外部环境的干预状态下,维护自己的文化特征和文化认同,保持作为一种文化的独立性的权益。

二、游耕

1、游耕的涵义

游耕(shifting cultivation),俗称刀耕火种(slash and burn),是指在一片土地耕作一年或几年后便丢弃转移的农耕模式。

2、中国境内的游耕方式

类型有两种:频繁迁徙的前进游耕型和螺旋游耕型P211

特点:

(1)有序的游耕方式是当地族群在生态适应上的良好选择;

(2)国家的林地政策破坏传统有序性的游耕作业方式,引发“生态难民”现象,破坏生态环境;

(3)生态人类学提出:重视社会文化控制的力量;

(4)引进新技术,改良方式方法,推广新的生活方式。

3、游耕与游猎采集社会的差别:

(2)游耕方式获取更多的生产资料,产生私有制,进一步推动习惯法的产生。

4、文化生态学对“游耕”的深思

1)游耕实际是人类适应热带和亚热带林地生态系统的最佳产食方式之一。

2)拉帕波特关于仪式、循环、牺牲、休战期等保全了自然环境的均衡,维持了地域社群间的秩序,并依据人口关系重新分配土地和资源的著名学说,旨在告诉人们一种值得研究的思路,即在游耕居地总有一套文化信仰、人类行为和生态系统之间具有复杂的关系网络的理论。

三、游牧

1、游牧也是一种具有流动性的生计方式,指牧人依赖自然生长的草场,放牧马、牛、羊、驯鹿、牦牛等各类群居动物,并依靠畜类提供的肉、奶、奶制品、毛等产品危及生活的生计的一种方式。

2、我国境内畜牧经济文化类型可以分为四个亚类型:

以部分鄂温克族为代表的苔原畜牧型,以蒙古族为代表的戈壁草原游牧型,以哈萨克族为典型的盆地草原游牧型,以藏族为典型的高山草场畜牧型。

3、游牧移动的基本模式:

水平移动(horizontal migration)、季节性移动(transhumance)

4、游牧组织

由于游牧发生在不同的自然环境、政治与文化背景中,因此,牧业社会没有单一的社会组织形式。P216

(1)努尔人的裂变世系系统

(2)哈萨克族的“阿乌勒”

“还子制”

哈萨克族是是我国18 个拥有百万以上人口的少数民族之一,也是重要的跨境民族,其历史可以追

溯到古代乌孙和突厥人。其主要分布在新疆维吾尔族自治区伊犁哈萨克自治州和木垒、巴里坤自治县。另在青海省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和甘肃省阿克塞哈萨克族自治县等地亦有少量分布。作为“马背上的民族”,哈萨克族文化呈典型草原文化特征。“还子”制是草原民族哈萨克族古老的习俗之一。 还子制的种类

大致有以下几种: (1)儿子和女儿生第一个孩子时,不论是男是女,出生后都要送给祖父母抚养;

(2)儿子将婚后所生育的第一个孩子“还”给父母。如“儿子的第一个孩子要送回父母身边作父母的‘亲生子’”“每对新婚夫妇要把婚后所生的第一个孩子送给男方的生身父母”;(3)大儿子将所生育的第一个孩子要“还”给祖父母抚养。如“哈萨克人的长孙,不论男女,在出生后都要送给祖父母抚养”; (4)由祖父母选择一个心爱的孙子、女抚养。“喜欢抓养个娃娃,可以说是哈萨克族老年妇女特有的嗜好和习性。她如果找不到适合的亲孙子、亲孙女时,那也得要个外孙女抚养”; (5)哈萨克族家庭中长子、女婚后生育的第一个孩子,不论男女要送回父母身边作为父母的“亲生子”抚养。 还子制”的人类学解释之一:

在游牧经济中, 畜牧业是游牧经济的主体, 其特点之一是在财富积累方面的“不稳定性”, 这是游牧经济与农业经济的重要区别之一。游牧民族大都以牲畜为财富的象征,而牲畜却是不耐储藏的有生命的“活物”,属于一种动产,很容易在暴风雪、干旱等自然灾害或不断出现的草原生态系统破坏中大批死亡,造成繁荣一时的游牧经济突然崩溃。作为老年人, 当成年子女纷纷独立门户操持各自家庭的时候, 其抵御未来生活的风险难免陷入无能为力的困境。对于游牧经济来说,在家庭中多一个可以劳作的人则多一份家庭收入, 相应的就多了一份抗迎风险的筹码。为了避免家庭中因为劳动力的丧失而陷入生活困境,长子、女将出生的第一个孩子“还”给父母,以此降低劳动力的缺失而带来的不利影响。哈萨克族多早婚,当第一个子女成家有了后代时, 此时的双亲还有能力抚养孩子,等他们年老需要人照顾的时候,“还子”已经长大成人可以担负起家中老年人的供养责任。哈萨克族的习俗中长久以来奉行着最小的孩子留在父母身边和父母共同生活,为的就是方便照顾老人生活。因而哈萨克“还子”制可以看作是哈萨克民族内部在长期的历史演进中形成的一种养老保障机制。

5、游牧生态学的解释

(1)生态学的10%规则

(2)东非家畜联合体

第十章 乡村与城市

第一节 乡村

一、精耕农业

1、定义P224

2、特点:土地被利用率较游耕有所提高

3、提高土地生产力的方式:填海造田、开垦荒地等

4、意义:技术性的提高(例:灌溉方式)

二、农业文明

补充知识点:

自然经济(Natural Economy)简单地讲就是自给自足的经济,没有商品交换。它指生产是为了直接满足生产者个人或经济单位的需要,而不是为了交换的经济形式。

小农经济,也可以说是自然经济。但小农经济并不完全等同于自然经济, 小农经济强调以家庭为生产生活单位, 而自然经济主要与商品经济相对。小农经济产生于春秋战国时期铁犁牛耕的背景下, 而自然经济早在原始社会就产生。

商品经济是指直接以交换为目的的经济形式,包括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 商品经济最早产生于第二次社会分工即手工业从农业中分离并进一步扩大,在第三次社会大分工时出现了商品经济的重要媒介——商人。当商品经济不断发展,商品之间的交换主要由市场调配时,这种社会化,由市场进行资

源调配的商品经济就是市场经济。

市场经济是商品经济发展的高级阶段。

计划经济是一种经济体制,而这种体系下,国家在生产、资源分配以及产品消费各方面,都是由政府或财团事先进行计划。

三、人类学的理论

(一)对前工业时代和当代小农社会的研究中,恰亚诺夫的理论认为:小农经济依照农户的家庭人口周期而分化,家庭结构决定了家庭经济规模的大小,人们无需度量农户内部的单位生产成本和利润,因此证明了小农经济不能以资本主义学说来解释。

(二)小农家庭容忍最低物质生存水准和小农的边际报酬递减的特点,成为从古到今的农民运动的原因的重要依据。

(三)斯科特主张的农民的“道义经济”让我们意识到发展中国家的现代发展不可忽视农民文化和农民行动。

第二节 城市社会

一、城市(city ):是一种主要由非农业人口组成、规模较大且结构复杂的地域社会共同体。 城市的功能、社会关系、本质

二、都市化进程

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经济类型增多,农业人员减少——人口区域的流动,地缘和业缘关系增强——都市化进程加快

我国的农民进城与欧美国家的模式有很大差异,这主要由历史与制度的原因造成的。我国农民进城方式:行政主导的农转工、农转居和个体主导型。

第十一章 婚姻、家庭与亲属制度

第一节 性别与社会分工

一、性别与社会性别

社会性别(gender):是指不同文化赋予男女不同的社会角色(性别角色)、行为准则、表现形式及象征意义等。

二、性的禁忌与理念

观看纪录片《长江沿岸田野纪行》

三、社会性别理论要义

女性主义人类学注重两性关系的社会历史建构和两性不平等的根源的研究,引发了人类学对性别研究的深刻反思。

第二节 婚姻与家庭

一、婚姻

(一)婚姻是制度化的性结合。

(二) P261“婚姻的性质似可表述为建立在性关系基础之上的异性(男女)间的社会契约。” 同恋可登记结婚的国家:荷兰在2000年12月通过开创性法律,允许同性伴侣结婚并领养小孩,比利时不允许领养小孩;法国国民公约规定同性伴侣享有继承权,社会保险和社会福利,德国没有社会福利和社会保险。加拿大、拉斯维加斯可以以旅游方式登记结婚。

一个信奉天主教的国度,这个国家是禁止离婚的。

爱尔兰、菲律宾、巴拉圭、安道尔和圣马力诺

(三)常见的婚姻规则——交表婚和平表婚

交表婚即一个男子可以娶舅父之女或娶姑母之女为妻。

平表婚指一个男子与父亲兄弟的女儿或者母亲姐妹的女儿结婚。

(四)婚姻的交换意义

人类婚姻的缔结与人类生物、文化和社会适应的策略相联系,具有双方利益上的经济、政治意义。 聘礼、嫁妆

二、家庭及其分类

家庭史一种社会集团,一共同的住处、经济合作和繁衍后代为其特征。

家庭类型:核心家庭、主干家庭、扩大家庭、联合 家庭、丁克家庭、单亲家庭、重组家庭、单偶、多偶家庭。

三、亲属称谓

(一)亲属指因婚姻、血缘与收养而产生的人们之间的关系,又分为血亲、姻亲和配偶。

(二)类别

P271 世界上所有民族使用的亲属称谓制归纳为六类:夏威夷式、爱斯基摩式、易洛魁式、克罗式、奥玛哈式、苏丹式。我国汉族的亲属称谓最为复杂,按默克多的分类讲属于苏丹式。

(三)亲属称谓与态度

亲属制度不仅是一种称谓,而且体现了人们的相互关系、所承担的义务和应有的行为态度。

四、继嗣和继嗣群

继嗣群实际是一群根据某种继嗣规则限定的、具有共同祖先的血亲、这其中既包含血缘的遗传基础,也包含文化的继承和规矩。中国汉人社会的宗族和大家族就属于这类父系继嗣群,其中,个人的权利、义务、财产、社会地位,以及民族属性等等都是通过继嗣而先天获得的。继嗣群还有多方面的社会功能,包括政治功能、经济功能、宗教功能以及文化功能等。继嗣规则的一个重要决定因素就是婚后居住模式。

五、居住模式

不同的居住模式在聚拢某类亲属的目标上产生一种张力,成为建构地方群体时极为重要的因素。

第十二章 濡化、社会化与涵化

第一节 人性与人格

一、世界观指认对整个世界与周围环境的基本看法。

二、人格

①个人在社会中的地位和作用的统一。是个人的尊严、名誉、价值的总和。在社会主义国家,每个公民人格平等,人格尊严受到法律保护。

②在心理学上,即“个性”。

③人的道德品质,即人品:人格卑下/高尚。

思考题:完善自我,如何培养健康的人格?

第二节 濡化、社会化与涵化

濡化表示在特定文化中个体或群体继承和延续传统的过程。

濡化的几层含义:教化与学习、文化延续、族群自立

社会化指的是社会成员通过学习社会文化、扮演社会角色、参与社会活动,与社会相整合的过程。 涵化是指两个或者两个以上不同文化体系间由于持续接触和影响而造成的一方或者双方发生的大规模文化变迁。

第三节 文化中断与文化适应

一、文化中断

二、文化适应不仅是个体对文化传统及其变迁的不断调适,而且是一个建立新文化模式的过程。 文化的适应与连续性是指个体在长时间获得了文化的期待与责任,而文化的中断则意味着文化期待与交流障碍;在异质社会中的文化中断则主要指文化间交流等活动的误读与中止。

第十三章 族群与族性

一、族群

族群在民族学中指地理上靠近、语言上相近、血统同源、文化同源的一些民族的集合体,也称族团。

二、民族是人们在历史上形成的一个有共同语言、共同地域、共同经济生活以及表现于共同文化上的共同心理素质的稳定的共同体。

一个民族通常包含多个族群,一个族群通常包含多个民系;民族是已被政治疆界化的族群或正在追求政治疆界化的族群。例:同根生的民族

THE END
0.线上读书会|当知识分子把他的婚姻和时代写进小说|张爱玲|诗歌|丰子恺主讲人:胡悦晗(杭州师范大学历史系副教授) 9月12日下午,梅园经典共读小组沙龙将以线上共读的形式,讨论交流王笛先生的《茶馆》一书。在《茶馆》中,王笛采用新文化史和微观史的研究取向,从茶馆与社会、经济、政治三个大方面展开论述,对茶馆里的市民生活、经营管理、组织结构,及茶馆与当时社会政治的关系等进行了全面jvzquC41f{428<3eqo5bt}neng5HLQMRK9X17:9T;R:/j}rn
1.北京师范大学史学理论与史学史研究中心《欧洲史学新方向》(New directions in European Historiography,1975)、《二十世纪的历史学——从科学的客观性到后现代的挑战》(Historiography in the Twentieth Centuy:From Scientific Objectivity to the Postmodern Challenge,1997)以及《全球史学史——从18世纪至当代》(A Global History of Modern Historiography,jvzquC41dp{ij7gpw0kew7hp1ymtz|44487687mvon
2.孔迎川警惕海外区域史研究解构历史中国的企图施坚雅“经济区系理论”梳理了中国从基层社会至宏观区域的空间结构,对美国中国学区域史研究有深远影响。 20世纪90年代至今,后现代、后殖民理论影响愈深,加之近年来西方发生全球史、新文化史及新帝国史的研究转向,美国中国学区域史研究出现从“中国为中心”转向“区域为中心”的风潮。其间不少研究又受所谓“内亚史观jvzq<84nnu4du|s0ep5{v‚o1|vkauxue1814<581v814<5836e68=:2344ivvq
3.一代史学大家的肺腑之言,听完如读十年书文艺复兴彼得·伯克,英国著名历史学家,曾执教萨塞克斯大学、剑桥大学,现为剑桥大学文化史荣休教授及伊曼纽尔学院研究员。身兼“新文化史”旗手与传统文化史推崇者。 许多人都曾经好奇,彼得·伯克是如何养成的呢?他的成长经历和治学道路上发生了什么?他的作品是如何诞生的?那些困扰我们良久的问题他会作何解答? 他的妻子玛丽亚·露西娅·帕拉蕾丝-jvzq<84m0uooc7hqo0io1jwvkerfa>8987:39=6a36689A=3727:2::yzj4ivvq
4.李剑鸣:探索世界史研究的新方法——“新文化史”的方法论启示法国学者罗杰·夏迪埃反对传统的社会史、思想史和心态史之类的划分,主张建立一种能够沟通和整合不同领域的“新文化史”(周兵:《罗杰·夏迪埃的新文化史研究》,《史学理论研究》2008年第1期)。但他也意识到,新文化史实际上是不可能包罗一切的(周兵:《新文化史与历史学的“文化转向”》,《江海学刊》2007年jvzquC41yy}/5?5fqe4dp8ftvkimg888;2;2;Ad32::82@8550nuou
5.何言宏:作为方法的“文学文化”理论评论和理论时代各种理论方法的双重超越有更具体的阐述,认为“三四十年前,文学研究领域存在着两个对立的团体:一个是历史主义研究和考证;另一个则是文学理论领域的新发展。经过三十年的变化,这两个团体以一种新方式走到一起来了”,而这种“新方式”,就是他们所一再强调的——“文学史是对以往文学文化(literary jvzq<84yyy4djrscytoug{3eqo4dp8s314635853255d6:>573344>>::2:/j}rn
6.中国社会科学院台湾史研究中心中国历史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中国社会科学院台湾史研究中心 成立于2002年9月,主要依托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台湾史研究室,意在推动、组织、协调台湾史的学术研究,从科学建设的角度,对台湾历史进行综合研究,开展与台湾、香港、澳门地区和国外学者的合作与交流,推动台湾史学术研究,为祖国统一与学术进步服务。 中国历史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台湾史jvzquC41zkgozrfq0uybr7hqo0io1lfvcnuh1>5749<11ktqmkj0
7.当代史学变革中的西方古典性史研究当代史学变革中的西方古典性史研究 内容提要:西方古典性史研究的繁荣与妇女运动和女性主义理论的发展、新文化史和妇女史的勃兴、西方社会的现实问题,以及福柯和多弗等人的学术研究密切相关;其研究涵盖同性恋、性道德、性交易、两性身体和男子气概等丰富的内容。西方学者主要通过福柯的权力话语分析、女性主义的性别分析和jvzquC41dp{ij7gpw0kew7hp1ymtz|4376?767mvon
8.历史学家的人类学与人类学家的历史学从20世纪70年代中期开始,历史学和人类学逐渐合流,形成了历史人类学这一新的研究方法。[1]这篇文章着重讨论历史人类学兴起的背景,分析历史人类学的主要理论取向,最后附带思考中国历史人类学研究面临的问题。笔者认为,不同的学科,同一学科内的不同学术传统,对历史人类学有着不尽相同的理解,形成了各自的学术特色。中国jvzq<84nkunju~t0ecyt0ls1|uk1ƒx{layiu‚ou1462::71v462::747a:8;B=280yivvq
9.中国具备清晰的“史学全球化”意识理论40年间,中国史学的跨学科研究主要体现在社会史的全面复兴上。我们应该以新范式的眼光来看待社会史。从方法论来讲,主要特征有两点:一是跨学科研究,一是民间取向。社会史急切地从社会学、经济学、政治学、地理学、心理学、医学、人口学、文化学、统计学、民俗学、民族学等学科中撷取理论工具和作业方法,以实现其总体jvzq<84vjgus{7ugqrrf0lto0et0p:4423>02A581e:17<6/52822>960jznn
10.蒋竹山《当代史学研究的趋势、方法与实践:从新文化史到全球史伊格尔斯和王晴佳在《全球史学史》一书中,将冷战后史学出现的新动向概括为五个方面,“新文化史”与“全球史”位列其中。②而在中文学界,首次旗帜鲜明地对两种“转向”做出回应的是台湾学者蒋竹山,其2012年出版的新著《当代史学研究的趋势、方法与实践:从新文化史到全球史》明确打出“从新文化史到全球史”的jvzquC41dqul0mtwdct/exr1tg|jg€4379?29A>1
11.中国文化史研究的新开拓理论文化史学作为历史学的一种类型,中外学界从史学理论层面的讨论和反思不足。近二十年来,文化史研究出现了碎化、泛化等倾向,不能说与理论建设的乏力无关。该书以问题为导向,通过史学史的梳理和理论的思考,探寻中国文化史学的内涵、理路和风格,为中国文化史研究的发展探索路径。作者十分重视通过史学史研究揭示和解答jvzq<84vjgus{7ugqrrf0lto0et0IK4p31814;4292:0e=5753344=;6:48/j}rn
12.这集我看过︱电影中的奴隶:影像、文学与历史中的奴隶制焦姣、徐天、杜华:电影中的奴隶:影像、文学与历史中的奴隶制 “电影有何潜力,能以一种有意义的、精确的方式来诉说过去?”这是普林斯顿大学荣休教授、新文化史的代表人物之一娜塔莉·泽蒙·戴维斯在《电影中的奴隶》一书开头抛出的问题。上世纪80年代,娜塔莉·泽蒙·戴维斯在撰写她的名作《马丁·盖尔归来》的同时,也jvzq<84m0uooc7hqo0io1jwvkerfa>5664>25:5a34ib;Bkfg2812;5t2{4ivvq
13.思想史研究思路的变化:年鉴学派、福柯知识考古学与后现代历史学1968 – :受左派运动影响,从社会经济转向社会文化,如心理史、心态史、精神史等。 2. 年鉴学派的研究取向 1.扩大了历史学的视野:传统史学目的一是教育资治、二是构建政治合法性;而年鉴学派关注总体的历史(total history),试图打破我们原来的想象,展现一个更全面更多样的历史图景。 jvzquC41dqul0mtwdct/exr1cptpvjykqp525:873;=81
14.对新文化史近年来中国社会文化史的讨论热度逐渐上升,与西方的新文化史交相辉映,引起了学界的瞩目。以2010年《光明日报》刊出的《社会文化史:史学研究的又一新路径》 [1]一文为标志,中国近现代社会文化史在实证研究与理论思考上取得了引人关注的原创性成果,渐已成为中国近现代史研究领域的一道新风景 *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jvzquC41yy}/fxzdcp4dqv4pqvk0::>452<2:8Dv{rk>exqngez
15.E.P.汤普森史学研究的“文化主义”范式的渊源、表现及影响The爱德华•P•汤普森在其英国劳工史与18世纪大众文化史研究中形成了“文化主义”范式。在20世纪30~40年代英国马克思主义学术文化发展的熏陶和战后英国新左派运动兴起的时代学术文化条件与社会主义人道主义历史观的指导下,他独创性地开拓了英国工人阶级历史的“阶级经验”jvzquC41koghg7mcpuvvd7tti1nuou43/5632:<8a678;>3jvo
16.文化中国一席谈——从重读中国史到重读世界史历史新浪财经接下来,从2009年到2019年,用了十年的时间,我们开始了第二次“重读”,这一次,我们接着“重读中国史”,进入“重读世界史”,因为,我们发现,文化中国从史前到现代,都是在全球化中成长起来,参与了从彩陶文化到工业文明的全时段的历史性的建构,一万年来的人类文明史,唯有中国,能一以贯之。 jvzq<84hkpgoen3ukpg/exr0ep5squq14286/96/465eql2kpgnbv{w6:7>6493ujvsm
17.2020:中国近代社会文化史研究述略韩晓莉的《从理解文化到重视感受:社会文化史研究的回顾与反思》文章指出:从重新定位文化,到对意义的深度解释,再到对普通人感受体验的重视,社会文化史在反思传统、吸收和借鉴社会史与西方新文化史成果的过程中,实现了理论方法的创新和研究视角的转换。王先明的《当代中国新史学发展趋向问题刍论——立足于近代社会史研究jvzquC41yy}/v~fplkkxcwl0ep532;6/235338hqpvkovh=;227:47mvo
18.上海学术报告(20122013)“从泰戈尔到莫言:百年东方文化的世界意义”国际学术研讨会 “中国文化的认知取向”国际学术研讨会 2012-2013年上海市民俗学学科发展报告 《中国思想史(三卷本)(第2版)》 民国史家与史学国际学术研讨会 第17届全国史学理论研讨会 “21世纪我们如何书写历史”学术研讨会 如何认识历史认识理论——于沛研究员在上海师范jvzquC41ycv/ewpk0pku1}twej5xgk4Eqplftnseg1Rju}4UJUR32::252622980jvs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