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伟大的意义,基本在于它能显示人的真正感情、内心生活的奥秘和热情的世界。”
——罗曼·罗兰
好的艺术作品在展现具体可感的艺术形象的同时,还以一种强烈的艺术感染力打动着观者。桑吉仁谦老师数十载潜心耕耘于艺术天地中,他用艺术反映社会与时代,以多维的思考角度对客观现象进行领悟式的审美创造。
桑吉仁谦老师不仅精通艺术创作,还对中国史前史、土族史、人类史、哲学思想及宇宙史等颇有研究,他将对社会事物的态度与理性认识融入至艺术画面中,每一笔、每一墨皆渗透着其思考的印记。观其系列作品,让人回味无穷……
近日,广州国际艺术博览会与桑吉仁谦老师进行了一场深度的艺术对话,希望大家能由此更深入地了解桑吉仁谦老师丰富的艺术故事,并通过其作品更进一步体悟到生命与宇宙的深切涵义。
对话内容如下:
(全文共2378字,大约需阅读6min)
Q1:请问您从何时开始学习书法?是什么让您一直坚持艺术创作?
桑吉仁谦:在小学时,老师教我们写大楷、写小楷,这是我对书法的最初印象。那时物资比较匮乏,书籍也少,很难买到字帖,所以老师写的字就是字帖。我的小学老师写得一手非常好的毛笔字,放到如今,也不比现在的字帖差。我记得,老师给我的两方字帖,我珍藏了十多年,后来不知怎么就丢了,遗憾了许久。 我对书法就是这么喜欢上的。
一直坚持艺术创作的原因有三:
我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临习书法。2004年在兰州举办了第一场展览,2005年在北京又做了一场展览,在一系列展览中得到了大家的鼓励及肯定,这也是激励我不断向前的动力之一。这是第一个原因。
在不断学习、研究书法的过程中,深深感受到中国传统书法的巨大魅力,前人的笔墨深深植根于传统文化的土壤之中。我逐渐认识到,学习书法,首先得从传统文化学起。于是,在临习书法的同时,也有计划地学习文学、历史、哲学等。长期坚持了下来,收获很大。
可以这么说,书法引导我走上了文学之路,让我先成了一个读书人。善于读书的人也善于思考,思考多了就必然导致写作。于是,在书法方面进步不大,写作方面收获颇丰,发表和出版的文字累积起来约有600多万字。直到2015年,我的四卷本《文集》初稿完成了,我才把主要的精力投放到书艺的创作方面。所以,我现在的主业是书法创作,读书写作次之。这是第二个原因。
第三个原因,自己对科学、人文历史、宇宙学等学科知识饶有兴趣,也有一些思考和想法,就想将其与现实生活相结合,通过书艺表达出来。这样便开始实验性的创作。这种探索与创作越往里钻,发现的门道和路径就越多,花费的时间与心力也就越多。不知不觉,就到了现在!
Q2:古今中外,在艺术上您有无最为欣赏或者倾向的前辈或流派?
桑吉仁谦:纵观华夏五千年文明史,有许多杰出先贤值得我学习。在书法领域,如“二王”(王羲之 王献之)、张旭、怀素、黄庭坚、毛泽东等,他们都是集思想、文学、艺术于一身的人,都是思想、哲学、文学、书法领域的大家。我临习他们的书法,更敬重他们的文化成就,读他们的著作,也读他们的传记。我认为,学古人的书法,若不继承他们的文化,是走不远的。
再如国外的艺术家,我很喜欢毕加索。他敢于从传统绘画中变革、创新,尽管充满艰辛与孤独,但他依然坚持自己的艺术主张,最终确立了自己崭新的绘画语言。他不再禁锢于事物的视觉表象来描绘事物的形象,更多的是从事物的内涵中凝练出新的艺术语言,这对我启发很大。我买了很多他的书、画集,潜心研究,从他身上得到一种力量。还有美国的画家波洛克的“滴画”,随机生成,我也很喜欢。
桑吉仁谦:我可以举一些例子。比如下面这幅作品,四周围绕着参天大树,一棵小树从他们满脚下冒出来。这棵小幼苗代表着一种新生力量,它要不断生长并超越大树,则面临着多大的挑战,但他不会停下成长的步伐,经历诸多的艰难后必然会成长为一颗大树的。
桑吉仁谦《新生事物》68x68cm
《根与叶》,一个人的成功与一棵树的成长具有相似性,根即是枝叶,枝叶即是根,唯有根系扎得越深,枝叶才能长得越繁茂,而枝叶的茂盛也能反映出根系的发达,所以唯有前期不断积淀,量变才能产生质变。
桑吉仁谦《根与叶》68x68cm
《开悟》,画面中长满很多眼睛,开悟的人就像浑身长满眼睛一样。我们要想在某个领域有所开悟,就应多方面观察和思考,多维度开拓思路,花费时间与心力去观察、实践与总结,提升自己的认知水平和身心修养。开悟了的人,物理的身体并未变,变化和升华的是他的灵魂。
桑吉仁谦《开悟》68x68cm
《忧患人类》与《中华民族颂》是两幅草书作品,在布局上做了一些设计:单幅作品是一座山峰,将两幅作品合在一起,便会形成一座高峰。中华文明和人类文明就如同一座座高峰,唯有细细品味深厚优秀的传统文化,攀登至山顶,才能欣赏到更好的风景。
当然,“忧患人类”一词,对人类的未来怀有一种不确定的忧患意识,和中华民族结合在一起,也有让东方智慧拯救人类未来的意思。但愿人类能遏制住自己天生的黑色欲望,能够在地球上健康快乐地生活下去。
桑吉仁谦《忧患人类》97x186cm
《中华民族颂》97x186cm
这幅作品叫《时间风暴》。时间是永不停歇的,就像流水一样均速地在消失。在时间的流程中,只有人类的行为留下痕迹,它形成风暴一样的形态,凝固成为某种空间;若干多的事件风暴就形成了人类历史。所以,人类行进在时间的长河中,留下无穷多的凝固空间。
Q4:您认为什么样的作品才是一幅好的艺术品?能跟我们具体讲讲吗?
桑吉仁谦:好的作品,我认为是由内容、形式和语言三要素组成。内容是基础,是作品生成的根源;有了好的内容,还要有好的形式,它是生活化的内容变成艺术化的作品。当然,具有独特的艺术语言,那是再好不过的,它体现作者的艺术风格。有好的内容、好的形式,还有独特的艺术语言,具备此三要素者就是好作品。
桑吉仁谦《道》68x68cm
更重要的是,一幅完整的艺术作品是由创作者与观赏者共同完成的。我是这样看待创作的:作者不能是全知全能的上帝,它只能创作出一件“半成品”,给观赏者提供一个参照;剩下的“另一半”是由观赏者在观赏的过程中参与“再创作”完成。即作品=作者创作的“半成品”+观赏者参与“再创作”。之所以这样,是充分尊重观赏者的观赏能力以及他所经历的生活,只有在充分尊重观赏者拥有的观赏能力的条件下,一幅完整的“作品”才能生成。
Q5:在创作中,您如何去把握艺术与生活的关系?处理继承与创新的关系?以及传统与当代的关系?
桑吉仁谦:有关艺术与生活,艺术创作者应当勇于面对生活,深入到人民群众的生活中,唯有细致观察与深刻体验,到生活中汲取艺术灵感与养分,才能创作出深刻反映当代生活的好作品。这是一个艺术家必须具备的。
桑吉仁谦《动物的愤怒》68x68cm
有关继承与创新,继承不是单纯的临摹,我们除了继承传统的优秀技法外,也应当学习先辈深厚的文化修养。以中国书法为例,我们在看到前人书法写得极好的同时,也应当留意到他的诗词写得也不错,其文学修养值得我们敬仰和学习。而创新,应当是在提高自身学养、汲取前人艺术养分的基础之上进行的。可以受古人的影响,但不能步古人的后尘,我们应当极力表达的是自己独特且完整的思想在艺术上。
桑吉仁谦《看不见的手》45x50cm
有关传统与当代,传统与当代并不是完全割裂开来的,我们的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流传下来的都经受住了时间的考验,沉淀出了自己的文化底色。而时代又是不断往前发展的,每个时代的审美取向都有所差异。作为当代艺术创作者应立足于当下,通过作品反映时代,如若与前人一样,则毫无意义。
Q6:您如何看待当下艺术生态的现状及其未来发展趋向?
桑吉仁谦:如今的艺术生态,我觉得是鱼龙混杂的,有好的也有粗劣的。许多人因为金钱的驱动,去创作作品,并依靠人的关系,将作品卖出。以功利之心创作出来的艺术作品,必然经受不住时间的考验。创作者应静下心去学习沉淀,并不断提高自己的个人修养,这样才不会被外界所影响。唯有用真诚才能打动观者,其他都是虚无的。
桑吉仁谦《生存危机》68x68cm
随着人类科技的不断发展,科技对艺术的冲击越来越大。比如元宇宙、手机、5G技术等,人们越来越沉浸于虚拟世界,并将自己淹没于其中,失去“自我”之思想。我们在获取外来信息的同时,也应当关注现实世界,并培养自己独立思考的能力,而不是人云亦云地随波逐流,而实时可观的艺术形态亦给大家提供了一个静心思考的空间。
Q7:您平时在创作之余有什么个人情趣和爱好?
桑吉仁谦:以前,我的主要精力花在读书与写作方面;现在,我的主要精力用于艺术创作方面,自然也还是读书的。从上世纪期末,我就一直自己购书,到现在,自己有个小书房,存有两万多册书;每天读点书、写写字,搞点艺术创作。读书人的生活标准并不高,有书、有笔墨就足够了,还有什么渴求的!?
艺术家简介
Artist profile
桑吉仁谦
桑吉仁谦,1953生,土族,大学学历,中共党员,甘肃省作家协会会员,中国少数民族作家学会会员,甘肃书法家协会会员,甘肃省国画院理事,青海中国土族研究会特邀常务理事,甘肃农业大学人文学院客座教授。
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业余练习书法。曾在天祝、武威、天水、兰州、青海、北京等地举办个人书展16次,召开研讨会5次;2011年9月,赴韩国参加“韩、中、日文化协力美术祭”书画展。同年9月,在清华大学美术学院“中国书法艺术高级研究课程进修班及名家工作室专项书体高级研修班”学习一年,2017年曾在中国书协书法培训中心参加临帖与创作培训班。曾在专业报刊上刊登书艺作品60多幅、发表书艺论文10多篇,其中:“书艺的时间流向和空间呈现”一文获甘肃省第四届张芝奖“理论奖”。2010年参加云南召开的第十六届世界民族学人类学大会。
主要论著:文学类:《温馨的暴风雪》《美丽的谎言》《读遍生活》《私营企业家成长报告》等;史学类:《鲜卑的起源与发展》《土族的融合与形成》《中华史前双母文明》等;综合类:《宇宙、智慧、文明:大起源》《大智慧论》《双母子宇宙起源论》《家庭经济研究报告》《天祝县教育志》等。摄影、书法集四本。
发表史学、书艺文论40多篇。
—END—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