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史的研究方法——以近世东部亚洲海域为中心》(商务印书馆,2022年10月)
”由商务印书馆出版,收录有:
《亚洲史的研究方法:以近世东部亚洲海域为中心》
《学术史讲义:给硕士生的七堂课》
《古代中国文化讲义》重订增补本
《中国经典十种》修订本
《古代中国艺术的文化史》(待出版)
《宋代文学十讲》(待出版)
目 录
“葛兆光讲义系列”·说明
自序
开场白:“亚洲史研究的方法”课程要旨
第一单元:亚洲史/东部亚洲史研究的可能性
【问题:亚洲作为一个历史世界,可能吗?】
第一讲 从“元寇/蒙古袭来”事件说起
引言:同一个历史事件,在不同的区域、角度和影响
一、“元寇/蒙古袭来”的前前后后
二、“蒙古袭来”及其对东北亚诸国的直接冲击
三、“元寇”事件的历史意义:世界史的开端?
第二讲 亚洲史研究的可能性
引言:不要画地为牢:把中国放进亚洲
一、“亚洲”或“东部亚洲”,凭什么成为一个历史世界?
二、所谓亚洲或东部亚洲海域:它与欧洲的不同历史与文明
三、近世的东部亚洲海域:几个故事
四、超越国境:交错与纠缠的区域史
第三讲 亚洲/东部亚洲史的研究方法
引言: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以来历史学的变化趋势
一、仍然是历史、考古与语言:亚洲史研究在中国
二、物品:物质文化史的途径
三、人物:族群与文化融合的历史
四、书籍:图书中的亚洲史
五、事件:涉及亚洲不同国家的历史事件研究
【讨论:文献、历史和语言】
【建议阅读论著】
第二单元:亚洲史的学术史:欧洲东方学、日本东洋学与中国的亚洲史研究
【问题:为什么要讨论学术史?亚洲研究与日本东洋学的兴起】
第一讲 从欧洲东方学、日本东洋学到亚洲史研究
引言:趋向现代:明治以来的东洋学
一、何为东洋?明治大正时代日本对中国周边之研究
二、“与欧人争胜”:欧洲东方学之刺激
三、“有如国土”:明治大正时代日本的侵略野心与学术取向之关系
四、明治大正时代:东洋史研究领域的重要日本学者
五、二十世纪中国历史诸领域所受日本之影响
第二讲 个案:近代东西学术中之南中国海及东南亚研究
引言:关于环南海或东南亚的历史研究
一、东西学术史上的“南海”
二、法国东方学家的南海研究:以费琅、马司帛罗和伯希和为例
三、日本东洋学家的南海研究:以藤田丰八和石田干之助两部著作为中心
四、东西学术影响下的二十世纪上半叶中国学界:以冯承钧为例
五、“南海”:历史课题与政治问题
六、有关南海的历史文献,以及《塞尔登地图》
【讨论:通向亚洲史或东部亚洲史的途径】
【建议阅读论著】
第三单元:环东海南海作为一个历史世界:十五世纪以后的东部亚洲海域史
【问题:为什么十五世纪之后,要谈论“东部亚洲海域”?】
第一讲 蒙古时代以后:东部亚洲海域史的一个关键时代(1368—1420)
引言:历史的“关键时期”
一、妥协:亚洲东部局势的暂时稳定(1368—1405)
二、对峙:东部亚洲国际秩序的一段曲折(1403—1419)
三、冲突:“应永外寇”或“己亥东征”(1419)
四、再平衡:朝鲜通信使出使日本(1419—1420年及以后)
五、小结:蒙古时代之后的东部亚洲海域
第二讲 十五至十九世纪的环东海南海海域
引言:从一部文献与一幅地图说起
一、“蒙古时代”之后:东部亚洲海域成为一个历史世界
二、海道超越了陆路:十五世纪后历史重心从西北转向东南
三、自西徂东:东部亚洲海域的秩序在十九世纪面临挑战
四、小结:对“中央欧亚”与“东亚”概念的反省:重提环东海南海海域研究之必要
【讨论:有关“东部亚洲海域”,我们该做什么?能做什么?】
【建议阅读论著】
第四单元:域外有关近世东部亚洲的历史文献举例
【问题:就算你研究中国史,是否中国史料就已足够?】
引言:为什么有关中国的域外史料开始引起注意?
一、域外史料的意义:举几个例子
二、域外史料的意义(续):继续举例说明
四、现代学术变化可能的又一波?
第二讲 有关东部亚洲与中国的日本文献举例
引言:且向东瀛寻逸史?
一、《华夷变态》
二、《唐通事会所日录》【附:《清俗纪闻》】
三、《通航一览》
四、《善邻国宝记》
五、《入明记》
【附说:明清中国有关日本的文献举例】
第三讲 有关东亚与中国的朝鲜史料举例
引言:最近的“邻居”,最“汉”的文献
一、《韩国文集丛刊》
二、《承政院日记》及《同文汇考》
三、《通文馆志》
【附说:明清中国有关朝鲜的文献举例】
第四讲 有关朝鲜日本之间交往的汉文通信使文献
引言:什么是“通信使”?日朝之间的往来
一、朝鲜通信使的三类使命:修好睦邻、刺探情报、吊丧庆贺
二、通信使的影响:东亚文化的交流
三、现存朝鲜通信使文献:两种丛刊与《朝鲜通信使文献选编》
第五讲 有关琉球的汉文文献
引言:十五、十六世纪亚洲东部海上贸易的中心
一、古琉球•琉球王国•纳入日本:琉球历史的简介
二、《历代宝案》
三、明清中国有关琉球历史的文献
四、注意朝鲜文献中的琉球
第六讲 有关越南与中国的汉文文献举例
引言:通过北寇叙述塑造认同:越南的历史文献
一、挣脱中原王朝的羁縻与控制:安南的独立史
二、《大越史记全书》的历史书写
三、其他史料:碑铭以及北使或燕行文献
【讨论:从各种汉文文献中看东亚的历史】
课程总结
自 序
这是近十几年在复旦大学讲“亚洲史的研究方法”这门课的讲义。
之所以要讲这门课,是因为2010年,复旦大学文史研究院设立了“亚洲宗教、艺术与历史研究”博士招生方向,必须要有一门和“亚洲史”有关的基础课程。可是亚洲那么大,没有谁能包揽,没有谁愿意承揽这个活儿,我只能硬着头皮自己来,于是开始准备讲义。
讲义的初稿是2011年的春天,我在美国普林斯顿大学客座时开始草拟的。胡适曾经任职的普林斯顿大学葛思德东亚图书馆(Gest Library),就在东亚系的Jones Hall隔壁Frist Campus Center的楼上。我真应该感谢这个图书馆!它收藏的东亚文献给我提供了丰富的历史资料,收藏的东亚论著也刺激了很多的研究思路。至今还记得,我当时在葛思德图书馆里,摊开稿本开始撰写课程大纲,想到什么就用笔在纸上写下来,看到什么也用贴纸记下来贴在大纲上。就这样,两个月里,渐渐积累了一大碟稿纸和五花八门的资料。五月中回到上海,就开始把大纲和资料,另外手写,重新修改成讲稿,那时的讲稿很粗略,只是作为讲课时的提示性内容。我历来讲课,都是一边讲一边完善。这一年的九月开学,在复旦大学文史研究院和历史系第一次讲这门课,当时的自我感觉,好像还颇像模像样。于是此后十一年里,陆陆续续讲了八九次,讲了再改,改了又讲。在十几年里,这份讲义渐渐地从手写的大纲和抄录的贴纸,变成录入电脑打印出来的讲义,打印的讲义天头地脚上,陆陆续续又写满了新的内容,旁边又贴上了好多写满字的贴纸,然后,再一次重新录入打印。周而复始,到了2021年,终于成了现在这个样子。
经过近十轮讲述,2021年的秋冬学期,我最后一次上这门课,手中的讲义也渐渐成形。正如成语所谓“敝帚自珍”,我决定把这份讲义交给商务印书馆,作为“葛兆光讲义系列”中的一种出版。很多人都知道,多年来我的习惯是,一旦讲义完成并交付出版,这门课便不会再讲了,既是自信它已经完成使命,也是因为害怕再照本宣科让听众笑话。可是,也许是因为这门课完全是一个尝试吧,这回我还是感到了一点儿不自信,我总是在想,课虽然讲完了,但不知道这门课的目的,是不是真的达到。
因此,我很想听到读者的反馈。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