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亚洲内陆边疆

侵略者并不是纯粹的典型的少数民族,而是邻近亚洲内陆边疆的混合文化民族。匈奴在雄据大草原时,并没有征服中国。辽不是突然出现在大草原,而是在长城外面逐渐兴起的。金也是在辽的边境逐渐兴起的。就连伟大的成吉思汗也不是兴起于蒙古草原的深处,他的家族曾在东北边境依附金朝,并且受金的册封。最后,努尔哈赤起先组织并率领的也不是东北远处的通古斯族,而是邻近东北南部“汉边”的通古斯族。

边境上的人们,了解草原及中国的权力结构,可以在这个时期灵活地运用他们的知识。

唐朝从边疆的边缘迅速伸入中国内地,而成吉思汗却从边疆伸入草原,然后再回师中国内地

大草原中真正的游牧民族也许只知道掠夺与入贡,而边境游牧民族却知道如何统治各种人。长期战争之后建立的边境王朝因此具有两重性质。它知道怎样利用中国的经济,并知道在被破坏后如何恢复。同时,在若干年的战争中,它的游牧部属也随之增加。这种游牧部属已不是附庸——像唐朝的突厥骑兵一样,忽然被召到中国,又迅速回到边疆。这些部属在长期服役之后,已成为新王朝势力本身的一部分。

起源于长城以外的王朝

长城以外的王朝的起源与中国王朝非常相似。冒顿单于可以

与中兴汉朝的刘秀相比。他也是单于血统,他知道父亲要杀他

,所以铤而走险。〔13〕柔然的创立者是一个逃卒,〔14〕

在关于他的记载中可以看出,他从前在宫廷中似乎还是宠臣,

所以了解并知道如何领导手下的人。成吉思汗出身贵族,但幼

时很穷而且被人迫害。〔15〕

清朝始祖努尔哈赤也是一个贵族,却曾衰落到依附别家贵族以自存的地步。〔16〕

现代中国学者对自草原兴起而统治中国的王朝,很少讨论。

少数民族侵入中国的深浅,不完全取决于当时中国的衰弱和

部落侵入者的强盛的程度。我相信还没有人指出游牧民族之征

服中国,并不是起源于大草原,而是来自草原边境。换句话说

,侵略者并不是纯粹的典型的少数民族,而是邻近亚洲内陆边

疆的混合文化民族。匈奴在雄据大草原时,并没有征服中国。

辽不是突然出现在大草原,而是在长城外面逐渐兴起的。金也

是在辽的边境逐渐兴起的。就连伟大的成吉思汗也不是兴起于

蒙古草原的深处,他的家族曾在东北边境依附金朝,并且受金

的册封。最后,努尔哈赤起先组织并率领的也不是东北远处的

通古斯族,而是邻近东北南部“汉边”的通古斯族。

草原边缘地带在朝代更替中的作用

适用于草原及中国的理论,也可以适用于二者之联合,典型

的草原社会与典型的中国社会代表的是两个极端。掌握中国政

权的人最不希望与草原发生关系,而权力建立于边疆以外的人

,却垂涎于从中国取得财富和在中国建立政权,不过,他们也

同样力求防止他们的部落下属——有特殊军事价值的人——沾染

中国习俗。〔19〕

但是,这两种社会不能截然地分开,它们的接触线无可避免

地扩展成一个过渡地区,其中居住着一些在不同程度上受中国

影响的草原部落,和受有不同程度草原影响的汉人。在极为混

乱的时期,这个地区会变得狭窄,因为一部分边境草原居民退

回草原,一部分汉人退回中国内地。反之,经过长期稳定,这

个过渡地区会扩大。它越扩大,就越加具有独立社会秩序的地

位,也就越重要。这个地带又决不会完全分裂,因为那里总有

一些不适合定居生活的草原,以及其中国特性不会受草原影响

的精作农业区。不过,它可能对草原及中国内地产生影响,削

弱这两种典型社会的结构的牢固性。

当长时期的稳定开始被破坏——不是因突发的大范围战争,

而是因逐渐加剧的战争——边疆混合社会不可能迅速归属“严格”

的草原社会或“严格”的汉族社会。这个时期,不仅要站在两个

阶级之间,而且要站在两个社会之间的人才能把握。边境上的

人们,了解草原及中国的权力结构,可以在这个时期灵活地运

用他们的知识。但是,如果是边疆上较大的首领,则不会充分

利用这些机会,因为在这种时期,大首领们都要极力保护他们

既有的权利,不敢冒险。敢于冒险的人,其家庭联系使他们认

识并渴望权力,而在地位上的衰落使他们非冒险则不能获得权

力。〔20〕这种人,也许只有这种人,才能建立同时统治草原

及中国内地的“游牧人”朝代。真正的汉族也许想把他们的势力

伸展到亚洲内陆边疆来,但并不愿超越这个范围。而真正的游

牧民族也许会侵入并掠夺中国内地,但他们不知道如何占领并

统治。这类边境征服者力量的基础是边境还是草原,或是中国

,这完全取决于边境的深浅和当时混合人口的数量,取决于真

正中国与真正草原之间的均势状态。

由此起源而兴起的王朝的最后形式,以及它与边境保持联系

的程度,是部分脱离边境而伸入草原或中国,还是伸入这两方

面,都要由若干条件来决定。例如唐朝就是由一对敢冒险的具

有突厥血统的父子所建立的。〔21〕突厥骑兵支持他们以攻击力量,遂迅速击败隋朝,接收隋朝伟大的灌溉及运河制度,使它们免于在长期战争中被破坏。此后,唐朝势力深入草原及中

亚,但是,其朝代中心仍明确地留在亚洲内陆边疆以内的农业

的汉族一方。

唐朝从边疆的边缘迅速伸入中国内地,而成吉思汗却从边疆

伸入草原,然后再回师中国内地。蒙古人征服中国不是突然的

。成吉思汗不是大草原的人,而是草原边缘的人。他统一了草

原各部,却没有像冒顿单于那样做草原皇帝。在他的时代,世

界很混乱,两个世纪以来的战争和部分的占领已经破坏了中国

的边疆,中国及俄属中亚的绿洲暴露出来,而波斯同中国一样

软弱。在这种松弛局面中,从小就被逐到草原的成吉思汗,比

其他贵族有更好的机动性及战争技术的训练。他所率领的草原

民族具有很多绿洲的影响,当他返回到草原边缘时,有许多混

合文化的下属,可以引导他从事新的征服,并在征服后立即进

行组建工作。其中包括回鹘人,而最重要的是耶律楚材。〔22

耶律楚材是契丹皇室之后,深知中国边疆及中国各事。此外

,我们不要忘了,蒙古民族征服中国是在成吉思汗的孙子忽必

烈汗的时代,那时征服中国的已不是一个部落,而是一个已经

长成并十分强大的王朝。辽、金两朝的建立过程比较缓慢,战

争,在一个人以武力征服一切对手之前,其破坏的程度极深,

几乎达到精疲力竭的地步。但是草原边境的长期战争,虽然破

坏了混合社会中的农业部分,却可以团结游牧的部分。定居居

民虽然在长期战争的初期尚可以自保,但是农业本身却逐渐破

产,土地无人耕种。另一方面,对于偏向于游牧的人,战争可

以促进游牧制度中军事特征的发展:游动生活的技术、迅速集

中攻击或防御的能力、以及从敌人经过的地区迅速撤退居民及

牲畜的能力。

所以,长期战争不但增加游牧民族的力量,而且还增进游牧

民族统治及开发定居经济的能力,而不再单纯地掠夺定居居民

。大草原中真正的游牧民族也许只知道掠夺与入贡,而边境游

牧民族却知道如何统治各种人。在长期战争之后建立的边境王

朝因此具有两重性质。它知道怎样利用中国的经济,并知道在

被破坏后如何恢复。同时,在若干年的战争中,它的游牧部属

也随之增加。这种游牧部属已不是附庸——像唐朝的突厥骑兵

一样,忽然被召到中国,又迅速回到边疆。这些部属在长期服

役之后,已成为新王朝势力本身的一部分。

对这种势力必须很巧妙的管制。不能在王朝建立于中国之后

,拿一些钱将他们来遣散,因为他们也许会背弃其领袖而叛变

。也不能将他们整体迁入中国,因为会消耗太多收入。在这种时候,“贮存地”的现象才变得最为重要

〔23〕这个王朝必须在它所占领的土地及统治的民众间,建立起等级来。

边疆之内汉族经济是最有利的方式,因此,即使是受游牧者统治的政权,其性质也必然是汉族的。这就是说,进入这个政权服务的汉人,依旧保持汉人特点。而游牧人,则不能保持其

游牧人或边境人的特性,而要变为汉人。游牧部落的军队也可

以到中国驻防,特别是在立朝之初。他们也会很快汉化。

邻近边疆,在我所说的“贮存地”中,却有另一种驻防军队。他们不驻在一个固定地点,而是一些担负随时作战责任的游牧部落。他们享有特别津贴。这种“贮存地”内的驻防军队及津贴制度的存在,有两种考虑:这种部落由被封有世袭爵位的首领的率领,可以随时调入中国。另外,他们也要在边疆上阻止那些没有参加战争却想分肥的草原外面部落的侵入。因此,给他们的津贴一定要多,否则这些部落就会加入草原外面的部落,而不去防御他们。

THE END
0.讲座预告|资本市场与实体经济的互动机制:创新与趋势|北京大学|南开大主持人:费安玲(中国政法大学比较法学研究院学术委员会主席) 时间:12月2日18:00-20:00 主办:中国政法大学比较法学研究院中意法与罗马法研究所 参与方式:Zoom(ID:891-8230-1354,密码123456) 公司法修改中的热点争点疑点难点问题 主讲人:刘俊海(中国人民大学商法研究所所长,教授) jvzquC41yy}/3?80eqs0f‚4ctvodnn4JPKVN3J<273:S;Y90jvsm
1.青年拉铁摩尔的中国北部边疆之旅中国的边疆新浪财经拉铁摩尔结束哈佛大学人类学系进修后,于1930年到1932年期间前往中国东北游历考察,发表《满洲:冲突的摇篮》《满洲的蒙古人》等著作,随后返回美国担任太平洋(4.450,-0.04,-0.89%)关系学会季刊《太平洋事务》编辑一职,1934年又携家回到中国,开始撰写其日后最负盛名的作品《中国的亚洲内陆边疆》(Inner Asian Frontiers of jvzq<84hkpgoen3ukpg/exr0ep5kl|14285/9
2.边疆民族地区融入国家新发展格局的生成逻辑、面临挑战与路径取向正如欧文·拉铁摩尔(Owen Lattimore)在其论著《中国的亚洲内陆边疆》中提出的,“中国的国家利益需要一个固定的边疆”[3]325,边疆的稳定性取决于国家文化、经济、社会及军事条件的复杂平衡[3]327。在2021年中央民族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民族地区要立足资源禀赋、发展条件、比较优势等实际,找准把握新发展阶段jvzquC41euyo0ls1o|~04975275u49752783a>;5;7>20|mvon
3.亚洲内陆区域地缘结构的“正反合”:基于长时段视角在《中国的亚洲内陆边疆》一书中,拉铁摩尔从生态环境等方面对中国的四个边疆地区(东北、新疆、内蒙古、西藏)进行深入考察,揭示了中国内地与边疆地区的互动依存关系。民族学家谷苞则讨论了游牧、农耕和绿洲背景下的中国内陆边疆区域历史的丰富性以及河西走廊在衔接绿洲丝绸之路中的作用,同时展现了河西走廊作为“过渡地带”jvzquC41euyo0ls1s{mcz87246651}7246654Bd796>79>3ujvsm
4.托马斯·巴菲尔德的中国边疆理论思想探析巴菲尔德 中国边疆 理论思想 危险的边疆jvzquC41efse0lsmk0ipo7hp1Cxuklqg1EJNF66297;.39665:99993jvo
5.重写“长城边疆”与对话东方学——张承志的意义与拉铁摩尔那个被表述为争斗地带的“过渡地带”不同,张承志笔下的长城边疆恢复了“过渡”的本义:柔和,自然,模糊,共通,补充,和平。差异产生的原因在于叙述者选择了不同的人群担当故事的主角,在《中国的亚洲内陆边疆》中,民族和文明的历史是由秦皇汉武头曼冒顿这样的英雄圣王及其王朝帝国来代表的,而张承志所关注的却是与jvzquC41yy}/y‚zym4dqv4Ctvodnn4ygpj1;5421621=6475
6.作为思想对象的二十世纪中国(下)1820年至第二次鸦片战争(1856—1860年)是鸦片贸易迅速上升并引发世界秩序变化的关键时期,也是中国的欧亚内陆边疆与沿海边疆同时遭受两大亚洲帝国夹击的时代。龚自珍早就意识到大陆正在失去作为无法逾越的天然屏障的四海,不得不从新的海洋视野观察西域的地缘政治意义。在他分别于1820年和1829年写下《西域置行省议》和《jvzquC41yy}/qyjpvksfu7hp1jznn8Fduvxbe}4426<60qyon
7.从烟台到北京,传教士夫人笔下的晚清社会百态不过,同样是西方人在中国游历后写成的著作,与美国汉学家欧文·拉铁摩尔的《中国的亚洲内陆边疆》、瑞典探险家斯文·赫定的《亚洲腹地探险八年》等作品相比,《中国古道》记叙虽然生动,但陈海涛认为有些内容还是比较“肤浅”。比如书中提到妇女缠脚,韦廉臣夫人写了她们缠脚的痛苦、如何被家人逼迫,却并没有提及缠脚的根源jvzquC41yy}/{rhck0ipo8sgyu52296966<:0qyon
8.关于非虚构写作理论评论欧文·拉铁摩尔(Owen Lattimore)的《中国的亚洲内陆边疆》(Inner Asian frontiers of China,1940)此时风靡已久,几乎可以肯定,兰德是拉铁摩尔的读者,他在漫谈中悄然无息地对北平“去中心化”,将其作为内陆亚洲多元文化辐射的一部分⑩。并且,兰德依循拉铁摩尔的方式,试图从边疆发现中国,这意味着真正令他,也令《纽约客》jvzq<84yyy4djrscytoug{3eqo4dp8LD1p70497312>3:8h62664568443719<3jvor
9.读书笔记——蒙古,元,清,中国蒙古初期采用的是间接统治方式。汉文史黑河—腾冲线把它划在人口密集的中国东部,而拉铁摩尔则将它划入中国的亚洲内陆边疆。从历史上看,东北地区有大批汉族从事农业开发始于清末,所以就讨论历史问题而言,拉铁摩尔线画得更准确一些。包括采纳汉唐建国模式的宋朝和明朝在内,依赖汉文明建立起来的王朝国家所能巩固的疆域,基本都位于拉铁摩尔这条线的东侧。 jvzquC41zwkrk~3eqo528>:4;6:8;876;5>4:B<
10.会议综述|第十一届“亚洲艺术、宗教与历史研究”夏季研修班综述与之相关的还有拉铁摩尔(Owen Lattimore)所划的“中国的亚洲内陆边疆”界线,与前者相比,后者将东北算作内陆边疆,这更符合前现代的情况。为方便论述,姚教授将拉铁摩尔的概念简化为“亚洲腹地边疆”,古代中国所有的外悬型疆域,都属于这个亚洲腹地边疆。亚洲腹地边疆又是“腹地欧亚”的一部分,与其相对的是“外圈欧亚”。jvzquC41kcnt0ozfcp4ff~3ep1oohx4336705::50jzn
11.读书|何为内亚?内亚史何为?——由新近引进的几部内亚史专著说起|蒙作为学术概念,“内亚”问世已有相当长的时间,比如拉铁摩尔在1940年出版了一部至今仍有很大影响的著作《中国的内陆亚洲边疆》,此处“内陆亚洲”就是“内亚”,但这一术语在我国流传开来,是最近二三十年的事。 更广泛为人使用的是“中亚”,此词一方面非常明确,如我们常说前苏联中亚五国,另一方面同样存在着混乱不清的状jvzquC41yy}/3?80eqs0f‚4ctvodnn4IJEK8NLY27767DNM0jvsm
12.姚大力:中国边疆的基本特性族群世纪地域少数民族他极其敏锐地把这条线以西的广大地域,称为“中国的亚洲内陆边疆”。出于完全不同于特纳理论的卓越眼光,拉铁摩尔也曾选用frontier一词来称呼这一部分中国疆域。后者既有超乎其多样性之上的内部整体性,同时又属于体现着超越今日国界的更大整体性的自然区域之一部分(28)。这是我们丝毫不需要讳言的事实。国家的政治边界jvzquC41yy}/3?80eqs0f‚4ctvodnn4L3V8S2LL277<7HQ60jvs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