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里士多德(Aristotle,公元前384~前322),古代先哲,古希腊人,世界古代史上伟大的哲学家、科学家和教育家之一,堪称希腊哲学的集大成者。他是柏拉图的学生,亚历山大的老师。公元前335年,他在雅典办了一所叫吕克昂的学校,被称为逍遥学派。马克思曾称亚里士多德是古希腊哲学家中最博学的人物,恩格斯称他是“古代的黑格尔”。作为一位百科全书式的科学家,他几乎对每个学科都做出了贡献。他的写作涉及伦理学、形而上学、心理学、经济学、神学、政治学、修辞学、自然科学、教育学、诗歌、风俗,以及雅典法律。亚里士多德的著作构建了西方哲学的第一个广泛系统,包含道德、美学、逻辑和科学、政治和玄学。
人物生平
幼年时期
按古希腊纪年法,亚里士多德生于第99届奥林比亚赛会的第一年,即公元前384年。出生地是位于爱琴海北部卡尔西乃西半岛东岸的斯塔吉拉城。斯塔吉拉是希腊的殖民地,它的居民大多数来自南方的安德罗斯岛和优卑亚岛。亚里士多德的父亲尼各马科就是安德罗斯的移民,他出身于爱奥尼亚以医务为业的世家,母亲菲斯蒂斯是优卑亚岛人。尼各马科曾是腓力二世(公元前382—前336年)的父亲马其顿王阿明塔斯的御医。受父亲的影响,亚里士多德从小就喜爱生物学和医学,而且自幼养成了专注事实、尊重经验的品格和作风。医学向他显示了生命的奥秘,激发了他强烈的好奇心。父亲生活在宫廷中,亚里士多德幼年有随父进宫,与宫廷接触的机会。据说幼时曾与腓力普一起玩耍过。
国王阿明塔斯于公元前369年死去,宫廷内爆发了夺位之争。叔侄间相互斫杀,历时10年。公元前359年,阿明塔斯第三子腓力普除掉年幼的侄子,夺得王位。在此争斗之初,老尼各马科就离开了斗争惨烈的王宫,回到故乡。不久,老夫妇双亡。这时,亚里士多德尚未成年。
父母早亡,幼年的亚里士多德由姐姐阿里木奈丝苔和姐夫普洛克塞诺斯抚养,二人对弟弟的教育十分关心。亚里士多德对姐姐、姐夫感激不尽,终生以最大的敬意怀念他们,后来立像纪念姐夫,要女儿嫁给普氏之子尼加诺尔,并立尼加诺尔为遗产继承人,以报答姐姐、姐夫抚养教育之恩。
亚里士多德姐弟三人,除姐姐外,还有一个弟弟,名叫阿里木奈斯托斯,不幸早亡。对幼弟的夭殇,亚里士多德一直不忘,在遗嘱里嘱人为之立像以纪念。
求学时期
求学时期是指从亚里士多德17岁远游雅典入阿加德米(柏拉图学园)学习起,到柏拉图去世为止的期间,也就是从公元前367年至前347年为止的20年间。
公元前367年,刚刚17岁,求知欲极旺的亚里士多德告别姐姐、姐夫,离开故乡,负笈游学,到了当时的文化中心雅典,投入正处在鼎盛时期的阿加德米学园,师事柏拉图。当时的雅典,虽然在政治、经济方面已不是繁荣地区,但在文化上仍然是全希腊的中心。这是每一个期望受到最高文化熏陶,以期在政治上一鸣惊人的希腊青年所向往的地方。
亚里士多德到来之时,雅典有两所著名的学校,一所是由著名演说家伊苏格拉底所创办的修辞学校,另一所是柏拉图所创办的哲学学校。这两所学校相互竞争着,但它们的目标是相同的,都是为全希腊各个城邦培养从事社会政治活动、管理国家的人才。只不过两个学校的教育方法不一样。伊苏格拉底偏重实用,向学生讲授修辞方法,训练论辩技术;柏拉图则注重理论培养,他全部哲学的核心,孜孜以求的目标,就是想“使哲学家成为君主,或者使这个世界上的君主王公具有哲学的精神和力量。”但为了满足学生的需要,阿加德米也开设修辞、论辩之类的课程。不过柏拉图更重视的还是理论问题的探讨,培养人们自我反思的素质,发展学生的抽象思辨能力。
柏拉图(公元前427—前347年),是古希腊的大哲学家、大思想家苏格拉底(公元前469—前399年)的学生。美国出版的《世界名人大辞典》和英国1985年出版的《人民年鉴手册》都把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列入世界十大思想家之中。柏拉图出身于贵族世系、经济富裕的家庭。富裕的生活没使他沦入纨袴子弟追逐声色犬马的恶行之中。在少年时,就表现出了聪颖的禀赋和多方面的才能。他风流倜傥,气度不凡,严肃深思,勤于探索,才学兼优。哲学问题、政治伦理、科学进展、战争风云,无一不是他深感兴趣的领域。因受苏格拉底的影响,后来成了哲学家。他的名言是“哲学家是那些喜欢洞见真理的人”,“哲学家在任何时候都热爱真理”。他本想从事政治活动,但看到雅典贵族政治堕落为寡头政治,民主政治也是江河日下,特别是他所敬重的老师苏格拉底被处死,这使他痛心疾首,感到政治生活里到处都充斥着不义、罪恶和丑行,于是他重新选择了自己的人生道路,放弃了仕途,走上学者之路,要用哲学理想来改造社会。
柏拉图一生做了两件大事:一是创立学园,开办教育;二是弘扬理性,推崇哲学。柏拉图有如中国的孔子,二人有某些相似之处:孔子是中国历史上首创私人办学的教育家,柏拉图是西方历史上首创学园教育的教育家;孔子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有极其深远的影响,柏拉图在西方传统文化的发展上占有崇高地位。
柏拉图于公元前387年创办了学园。他办的这所学园位于雅典城外西北方,取名为“阿加德米”(意为学园)。这所学园历经沧桑,久盛不衰,直到公元529年东罗马帝国皇帝查士丁尼下令关闭为止,前后持续长达916年之久。这所学园可以称得上是欧洲历史上第一所固定的学校,为晚期希腊和罗马时期的文化发展作出了杰出的贡献,抚育了不少在西方文化史上占有卓越地位的学者,甚至对近代欧洲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学院和大学都有影响。当年,这所学园主要是讲授哲学,对数学也很重视,据说在讲堂的门前写着这样的话:“未学几何学者不得入内”。学园没有教学大纲和课程表留下来,亚里士多德说,他的老师讲课从来没有准备好的讲稿,他从来没有写过一本教科书,也一再拒绝为他的哲学建立一个体系。他认为,整个世界太复杂了,难以压缩到一个预先想好的书本模式里面去。所以学生们在学园学习了哪些课程,后人无从知晓。如果把柏拉图在《国家篇》第7卷中提出的培养哲学王的教学规划看作是学园所实施的课程的话,可以推断,学生们要学习算术、平面几何、立体几何、天文学、声学等(按柏拉图的说法,数学由于其抽象性和普遍性,能把人的心灵拖离可感世界去思考永恒存在),此外还要学习社会、政治、伦理等方面的知识。当然,这些课程只是为学习辩证法奠定基础,是学习哲学的前奏曲。在柏拉里看来,最高深、最高尚、最根本的学科是哲学。
亚里士多德初入学园时,柏拉图正在西西里岛访问。据传,柏拉图返园后,见到这位文雅、英俊的青年,已有几分喜爱,攀谈后就更加喜欢了。亚里士多德衣冠楚楚,举止文雅,风度翩翩,长于口才,头脑清晰,思维敏捷,喜好争论,谈话时富于说服力,机智锋利,妙趣横生,来学园不久就显示出惊人的多方面的才能。大约在公元前360年,学园与伊苏格拉底学校进行了一场论战。伊苏格拉底学派批评柏拉图学园崇尚虚谈,徒托空言,无益于政治和法律这类实际事务。亚里士多德作为柏拉图学园的代表,在论战中崭露头角,有力地批驳了伊苏格拉底学校过分注重实用的观念,指出对方在理论上思想贫乏,强词夺理,以唇舌争一时之胜负,难登学术大雅之堂,从而为柏拉图学园争得了荣誉。他勤奋好学,学业精湛,才华横溢,超群拔萃,是一个思想深刻、抽象思维能力极强的人。他的头脑容纳了让人难以置信的知识,对政治学、伦理学、修辞学、逻辑学、历史、心理学、生物学、物理学、数学、医学、天文学、自然史、戏剧、诗歌等都有研究,且有成就。有一次柏拉图曾幽默地说,他的学园由两部分组成:一部分是其他学生的身体,一部分是亚里士多德的头脑。柏拉图很赏识亚里士多德的才学,誉为“学园之精英”,并在他的住处题上“读书人之屋”,后来提他为学园的教师,讲授修辞学。不过对他奔放不羁的思想也不放心,对其要用“缰绳”加以驯服。
学园里,亚里士多德与同学们在探讨着学问,思索着真理;学园外,政治形势在迅速地变化着。腓力普的马其顿方阵,改变了力量的对比,显示出马其顿是一股不可遏止的新兴力量。如何对待这一力量,在雅典分成相互对立的两派。以伊苏格拉底为代表的亲马其顿派,主张联合马其顿,依靠马其顿,希望腓力普能够把相互厮杀、自我消耗的希腊城邦团结起来,一致对外,掠夺东方。他们的口号是:把希腊的战争带到亚洲去,把亚洲的幸福带回希腊来。反马其顿派的领袖是德摩斯梯尼,他以青年的政治敏锐性,看到野心勃勃的腓力普最终要成为雅典的大患,于公元前351年在公民大会上发表了反腓力普的演说。他认为马其顿不仅不能拯救希腊,反而要摧毁希腊的独立,扼杀希腊的自由,消灭希腊的文化。对这场斗争,亚里士多德不很关心,直到今天,人们也没发现他有什么政治倾向,未见他与马其顿宫廷来往的材料,在他的著作中也找不到具体的亲马其顿的言论。相反,在教学上,他却一直维护阿加德米的原则,与伊苏格拉底格格不入。
德摩斯梯尼雄辩的演说,阻止不了腓力普的进军。公元前348年秋,雅典北方重镇奥林索斯陷落,这引起了雅典反马其顿的怒潮,次年春反马其顿派在雅典当权。在这种局势之下,亚里士多德作为一个外邦人,马其顿宫廷御医的儿子,处境是不佳的。恰在这年,80岁高龄的柏拉图与世长辞。临终时柏拉图指定斯彪西波为学园继承人。于是,亚里士多德结束了学园的求学生活,与同学克赛诺克拉提东渡小亚细亚,回到希腊哲学的发源地。
亚里士多德在柏拉图学园生活了20年,在那里,他异常勤奋,学习有成。亚里士多德的见解,到后来,与柏拉图学说有出入,但在求学时期,对师说态度极为忠实,不敢越雷池一步。因此,柏拉图对亚里士多德也极看重,誉他为学园的讲师。这一点,在亚里士多德早期著作中有明显的反映,这一时期的著作,可以说是“柏拉图的模仿”。尽管此时亚里士多德也有独到见解,有创造,但毕竟不多。这是就哲学而言,对哲学之外,柏拉图不太看重的自然科学,而亚里士多德却有着独自的研究。
游历时期
公元前347年,柏拉图去世,斯彪西波继任院长;亚里士多德与同学克赛诺克拉提离开雅典,接受同学——阿塔内斯的统治者赫尔米亚的邀请,去了那里。
对亚里士多德此时离开雅典的原因,后人有不同的解释。有人说是因为斯彪西波被定为学园继承人,两人理论观点不同;也有人说是因为亚里士多德不是雅典居民,没有购置地产和房屋的权利;更多的说法是当时的政治形势所致,如:
余纪元说:“公元前404年,伯罗奔尼撒战争结束后,希腊世界在政治上和经济上迅速衰落,在希腊北方的马其顿王国迅速强大起来。国王腓力普发明了马其顿方阵,大举进兵南下,攻城掠地。德摩斯梯尼向雅典公民发表反腓力普的演说,警告马其顿之患,激起了大众的反马其顿情绪。公元前348年,腓力普攻陷雅典北方重镇奥林索斯,并摧毁了希腊联盟。雅典人民掀起了反马其顿的怒潮。公元前347年,反马斯顿派主政雅典。在这种形势下,亚里士多德自然待不下去了。他与马其顿宫廷自幼有着密切的关系。他的父亲尼各马科是马其顿王阿明塔三世的御医和朋友。亚里士多德幼年曾在马其顿珀拉宫廷生活过一段时间,与阿明塔三世的儿子腓力普一同相处玩耍,友情甚笃。亚里士多德在公元前347年时与腓力普并没什么来往,在他的著作中也找不到亲马其顿的言论。但是,他仍然被视为亲马其顿分子而成为攻击对象。这样,亚里士多德只好收拾书箱,离开生活了20年的雅典城。”
G.罗伊德说:“若说在斯彪西波被选上时,亚里士多德与他的关系相当尴尬,使亚里士多德决定离开雅典,这我们也没有证据,二人之间没有证据显示有敌意存在。我们也可能想到亚里士多德的离开至少有部分理由并未牵涉到与学园中其他分子之关系;很可能他的离去与当时政治情况有关,因为在公元前348年马其顿王腓力普掠夺了奥林索斯之后,雅典有着一股反马其顿人的气氛。”
乔纳逊·伯内斯说:“公元前347年,他突然离开了该城。关于他离去的原因没有可靠的报道。但是,希腊北方重镇奥林索斯于公元前348年落入马其顿军队之手。德摩斯梯尼及其反马其顿派在一片反马其顿的怒潮声中执掌了雅典的政权。很可能是政治上的问题使亚里士多德在公元前347年离境而去,正如他们在公元前323年使他再次离去一样。”
不管怎样解释,反正亚里士多德是在柏拉图死后离开雅典前往阿塔内斯的。从此,开始了12年的游历生活。
亚里士多德游历的第一个存身之地是密细亚地区的阿塔内斯,是受赫尔米亚之邀前来的。赫尔米亚是个声名不佳的人物。他开始依附于波斯,后来又和腓力普往来。作为一个朋友,赫尔米亚倒是忠肝义胆,精明强干。他出身于奴隶,学习了文化,作过内廷侍从。后来在密细亚地区伊达山中经营采矿,获了巨利,成为富豪,买通了波斯王朝,取得这一地带的主权。赫尔米亚曾在阿加德米学习过,对柏拉图的理想——或者哲学家为王,或者王者成为哲学家——很是向往。当他自身果然手握权柄,专制一方的时候,就从阿加德米请来四位哲学家:亚里士多德、克赛诺克拉提、柯里斯柯斯、埃拉托斯。四人被安排在阿索斯海滨,让他们潜心讨论哲学,赫尔米亚提供一切必需品。他们似乎不曾开设讲坛,招收学生。在这里,亚里士多德开始批判柏拉图的哲学,逐渐形成自己的独立见解。
在阿索斯,亚里士多德与赫尔米亚的侄女(也有说是女儿、养女、妹妹的)比娣娅结了婚。这次婚姻给亚里士多德带来一笔可观的嫁资。婚后生有一女,也取名为比娣娅。这个妻子早年去世,亚里士多德后来又和斯塔吉拉的名叫赫比丽丝的女子结婚,生一子,取名尼各马科,与祖父同名。关于第二个妻子的情况,包括何时结婚,在何地结婚,无处记载。其家庭生活,也无详细材料。
时间不长,大概到第三年,亚里士多德移居累斯博斯岛东南角上的城市米提利尼。在这里他结识了此后25年共同合作,形影不离,又是他学园继承人的泰奥弗拉斯特。泰奥弗拉斯特大概生于公元前370年,比亚里士多德小14岁。亚里士多德研究者中最激进的人甚至认为,现存亚里士多德著作,多数出自泰奥弗拉斯特之手。他们二人在小亚细亚的工作,比较可靠的推测是,对这一带的海生动物进行了较广泛的考察,因为在他们的动物学著作里经常提到这一带的地名,特别是岛上的一处名为普拉的珊瑚礁地带。不过那些卷帙浩繁的动物学著作,恐怕也不是短短三五年所能完成的。
又过了二年,即公元前343年,马其顿国王腓力二世为13岁的儿子、未来的国君亚历山大物色老师,想到了亚里士多德。腓力二世写信给亚里士多德:“我有一个儿子,但我感谢神灵赐我此子,还不若我感谢他们让他生于你的时代。我希望你的关怀和智慧将使他配得上我,并无负于他未来的王国。”亚里士多德应邀来到珀拉王宫,泰奥弗拉斯特一同前往。当时,亚里士多德刚过40岁,用现在的话说,不过还是个青年学者,能受到这样的殊荣,在当时很是轰动。有人说他和国王原是宫中的幼年伙伴,如今腓力二世主宰希腊,以嗣君的教育相托,是意中之事。另一些人认为二人关系未必有这样长久,亚里士多德被选中,是由于赫尔米亚的推荐。不管是不是由于赫尔米亚的推荐,亚里士多德来宫中后,仍然对赫尔米亚抱感谢之情,称颂他的德行,当他遭到不幸时,为之愤慨。
亚里士多德等人离开累斯博斯后的公元前341年,波斯军队侵入该地,赫尔米亚被俘,押解到波斯王阿塔泽尔士那里,受到严刑拷打,最后被钉死在十字架上。死前从狱中带口信给亚里士多德,表达他的敬意,说:“请告诉我的朋友和同事们,我没有做任何为哲学所不齿的事。”为了纪念这位忠勇的朋友,亚里士多德为他在台尔菲庙立了像,并写了挽词。从挽词中人们得知赫尔米亚是被奸计和叛逆所害才落入波斯人之手的。
亚里士多德来马其顿后,先是和亚历山大住在珀拉宫廷里,后来移到一座名为梅札的古堡。教了三年,亚历山大就拿起刀枪打仗去了。老师无事可做,回到了故乡斯塔吉拉。亚里山大对恩师作了隆重的答谢,重建了在战争中被夷为平地的斯塔吉拉。在故乡,亚里士多德听到了腓力二世被刺身亡的消息,又得知亚历山大夺得了王位。亚历山大在安提帕特等掌握军权的将军的支持下,将另外两名争位者,亚历山大的异母兄弟和侄儿,很快除掉。
局势稳定后,亚里士多德于公元前335年重返雅典,结束了漫游生活。
教学时期
亚历山大即位不久,就开始了对外的征讨,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挥师南下平定了起兵反抗的底比斯城。南部诸城的反马其顿派迅速瓦解,纷纷投降。亚历山大要雅典交出反马其顿的领袖德摩斯梯尼及其主要伙伴,才能受降。据说是由于亚里士多德出面奔走,为了保存希腊文化,亚历山大才收回了成命,德摩斯梯尼只受到被流放的处分。在马其顿完全控制了局势之后,年已半百的亚里士多德和泰奥弗拉斯特重回雅典。
回到雅典,不是再回阿加德米,而是在城东第奥勒斯城门前,一个名叫吕克昂的运动场自己开办学园,与城西北角的阿加德米隔城相望。这个地方原来是柏里克利为训练新兵而建造的游乐场,场内有许多林荫路,有树木、喷泉和柱廊。因邻近吕克昂神庙(即阿波罗神庙,阿波罗的尊号之一为吕克俄斯,意即“光明之神”)故名。据说,以前有许多学者常常来此,是一个多才善辩之士所云集的地方。苏格拉底在世时多次来此,柏拉图有过这方面的记述,如他在《吕西斯》篇开头说:苏格拉底“为了走城外的路,沿着城墙从阿加德米直接走向吕克昂,在到傍着潘诺浦泉的后门口时,碰到了海朗尼莫斯的儿子希波泰利士”。这意思是沿着雅典城的北墙,经过后门,从阿加德米就直接走到吕克昂。吕克昂作为一个教学机构,也有一系列的共同规则,如每隔十日轮流值勤,每个月全体成员有一次会议。但它的要求似乎不像阿加德米那样严格,那样正规,在开始,设备也不齐全。他们只能在体育场的林荫路上边走边讲授课程,在漫步中讨论问题。也许是这个原因,亚里士多德在吕克昂创立的学园的成员被称为逍遥学派,也有称漫步学派的。
这个学园是“群星荟萃之所”,在亚里士多德主持下,它成为一所科学研究和教学之地,他们搜集到不少著作,开创了前所未有的研究工作。这一时期是亚里士多德一生真正的高峰期,希腊内部停止了无休止的各邦间的战争消耗,社会稳定,有了学习和研究的社会环境。经过十几年的游历,亚里士多德加深了社会阅历,增长了见识,扩大了眼界,积累了大量的资料,见解也逐步脱离柏拉图的固定模式,走上了独立探索的道路。在年龄上他虽年届半百,但作为教师,作为思想家,依然精力充沛,头脑敏锐,思想成熟,正是黄金时期。此外,他还有一位忠实、干练的助手泰奥弗拉斯特。此时,他全身心地投入工作,每天身着华丽的服装,口吐机智隽永的言辞,激励着学生们走上智慧之路。上午,他与学生们一起在林荫路上讨论深奥的抽象的逻辑、哲学和物理学问题,下午和晚上以通俗的方式向校外听众讲解修辞学、论辩术、政治学。同时还编写了大量的讲义或教学提纲。无论是讲授深奥的道理,还是传授通俗的知识,目的只有一个,那就是教导人们与无知作斗争。这一时期,真正是亚里士多德的人生辉煌期,思想充分发挥,观点任意展现,大量的著作,包括哲学、伦理学、政治学、物理学等,都写于这个时期。除教学外,他还广泛收集各种资料,进行科学研究。所以吕克昂还是一个研究学术的组织。西方学者中有人说亚里士多德的这一学园是近代大学的滥觞,这话有一定的道理。不仅如此,学园里设立了欧洲最早的图书馆,对后世也有重大影响。
辉煌期并不长,安宁的时日不过十余载,公元前323年,横戈马上、东征西战的一代霸主亚历山大在远征途中染病身亡。雅典公民听到这个消息,反马其顿的活动已不可抑止,立即召开大会宣布独立,把被流放埃癸那岛的德摩斯梯尼接回来,反马其顿的怒潮再次掀起。城门失火,殃及池鱼。亚里士多德预感到危险将至,对他的老朋友、马其顿驻希腊总督安提帕特说,作为一个外乡人,与马其顿有过来往的他,无法再在雅典待下去了,不但工作不会安宁,生命也在危险中。确实,亚里士多德的罪名在罗织着,他被指控为“不敬神明”。为了生命的安全,不使雅典人第二次对哲学犯罪(第一次是处死苏格拉底),他只好将学园事务交给泰奥弗拉斯特,再次逃离雅典,离开自己一手创办的学园,离开多年相处的朋友和学生,来到优卑亚岛上的卡尔基斯城,住在他母亲留下的老屋中。
其实,雅典人不放过亚里士多德是不公正的。他虽然与马其顿有过来往,当过亚历山大的老师,但这是过去的事。亚里士多德一心求知,从来不问政治,其思想与亚历山大相去甚远,加上亚里士多德的侄子因反对亚历山大而被处死,师生关系早已冷漠。可是雅典人不管这些,只把他当作马其顿的至亲。他的离开,确实出于不得已。在卡尔基斯,终日郁郁,惆怅伤感。这次动乱,时间并不长,同年底,马其顿驻希腊总督安提帕特借援军之力,击败反马其顿派联军,稳定了局面。其时,对亚里士多德的学术研究来说,其理智力量还正在峰顶。可是,遭此变故,他的身心蒙受了巨大打击,一病不起,于公元前322年溘然长逝,享年62岁。
亚里士多德去世前,立下了遗嘱,并请安提帕特做他的监护人。在遗嘱中,他要求执行人给他的母亲、早年去世的弟弟阿里木奈斯托斯、抚养他成人的姐姐、姐夫立像。要他的女儿嫁给姐姐的儿子尼亚诺尔。对曾侍候过他的几个奴隶,不得出卖,要继续养育,待他们成年或可自立营生时给以自由。留给两个孩子的是家产,留给妻子赫比利丝的是他衷心的感情及热爱。最后,按早年去世的前妻比娣娅的意思将自己的尸骨与比娣娅合葬在一起。从这份遗嘱可以看出亚里士多德的责任感,设想周到,仁慈开明。“亚里士多德的遗嘱被第欧根尼·拉尔修全文保留下来,传记作家们,从这里看到他作为理智化身的另一面,他是一个孝敬的儿子,深情的丈夫,慈爱的父亲,诚挚的兄长,真实的朋友,宽厚的主人。”“他那留存至今的遗嘱充分体现了慷慨大方、体贴他人的品质。”
教育思想
论三种灵魂与三种教育
以其哲学观为基础,亚里士多德构建了他的灵魂论。他认为人有三种灵魂:理性灵魂、非理性灵魂和植物性灵魂。理性灵魂主要表现在思维、理解、判断等方面,是灵魂的理智部分,又称为理智灵魂,是最高级的灵魂。非理性灵魂主要表现在本能、情感、欲望等方面,是灵魂的动物部分,又称为动物灵魂。植物灵魂主要体现在有机体生长、营养、发育等生理方面,是灵魂的植物部分。动物灵魂是中级的,植物灵魂是最低级的。低级的灵魂含有的质料多,形式少;高级的灵魂含有的质料少,形式多。人人都具备这三种灵魂,且从出生到成人依次呈现出植物灵魂、动物灵魂、理性灵魂。即儿童出生前后主要是身体的发育、生长,到了稍大一点时就表现出他的本能需求及情感需要,到了成人时才有思维、理解、判断等能力的出现。在教育上,亚里士多德根据他的灵魂论把教育划分为三个组成部分:体育、德育、智育。其中体育是基础、智育是最终的目的。他认为,要使人的灵魂得到健康的完善的发展,必须施于人不同阶段十分恰当的教育和训练。
论儿童的年龄分期
亚里士多德不仅最早明确地提出了体育、德育和智育的划分,而且也是最早根据儿童身心发展的特点提出按年龄划分教育阶段的主张。他把一个人的教育阶段按每七年为一个阶段来划分。0—7岁为第一阶段,以体育训练为主;7—14岁为第二个阶段,以德育为主;14—21岁为第三个阶段,以理智培养为主。在0—7岁时,父母应特别重视对幼儿的抚养,要吃含乳份最多的食物。五岁以前,孩子的活动以游戏为主,应保护孩子的四肢,使其健康成长,要经得起适当的锻炼,多进行户外活动。还应对幼儿讲述一些健康有益的故事。7岁时,孩子应到国家办的学校里接受专门的系统的教育,一直到14岁为止。这个时期主要培养孩子的道德情感,应对其实施合谐的教育。主要内容有:体育锻炼、音乐和道德训练。这里没有提到读写算的教学,并不是亚里士多德不重视,而按照雅典教育的惯例,把这些内容纳入到音乐教育中去了,这时期的体育不以竞技为目的,而是为人的健康发育服务的。他汲取了斯巴达体育训练过于严格的教训——学生流于野蛮、粗俗。他认为儿童应掌握必要的军事、体育技能,但不要求精于此道。这与雅典的教育风尚是相吻合的。
论音乐与文雅教育
亚里士多德非常重视音乐教育。音乐教育是其和谐发展教育的核心,也是他所划分的情感教育阶段的主要内容。他认为音乐是进行美育的有效手段,有助于智力的发展,更是道德教育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音乐本身可培养人的良好性格,任何年龄段的人都应学习音乐。音乐没有功利性,给人以美的享受、道德的熏陶。亚里士多德主张“文雅教育”。他把学科分为实用和文雅两种,实用学科为实际生活服务,具有功利性,是不高尚的;文雅学科没有功利性,是专供闲暇和享受用的,是高尚的。亚里士多德重视后者。音乐是自由和高贵的学科,可使人心灵娱乐,陶冶性情,且有助于理智的培养。除了通过音乐来实施道德教育外,还有专门的道德训练。
亚里士多德主张通过实际活动和反复练习,使学生养成“中庸”适度的道德品质。例如公正、节制、勇敢等。他认为道德的形成有三个因素:天性、习惯、理智。其中习惯的养成起关键的作用,因此,进行道德习惯和道德活动的培养,是形成优良品质所不可缺少的。14—21岁主要是对年轻人进行理智灵魂的培养。这个阶段的教育以沉思活动为主,因为人的理性灵魂的特点就是思考、理解和判断,这些必须以足够的沉思为基础。人们在闲暇中持续地沉思,可以领悟人生的幸福和真谛。
主要作品
1、逻辑学:《范畴篇》、《解释篇》、《前分析篇》、《后分析篇》、《论题篇》、《辩谬篇》,以上六篇逻辑学著作总称《工具论》。
2、形而上学:《形而上学》。
3、自然哲学:《物理学》、《气象学》、《论天》、《论生灭》。
4、论动物:《动物志》、《动物之构造》、《动物之运动》、《动物之行进》、《动物之生殖》、《尼各马克伦理学》、《158城邦制》。
5、论人:《论灵魂》、《论感觉和被感觉的》、《论记忆》、《论睡眠》、《论梦》、《论睡眠中的预兆》、《论生命的长短》、《论青年、老年及死亡》、《论呼吸》、《论气息》。
6、伦理学和政治学:《尼各马可伦理学》、《优台谟伦理学》、《政治学》、《雅典政制》、《大伦理学》、《欧代米亚伦理学》、《论美德和邪恶》《经济学》。
7.美学著作:《修辞学》、《诗学》、《亚历山大修辞学》。[3]
人物语录
1、人生最终的价值在于觉醒和思考的能力,而不只在于生存。
2、每天反复做的事情造就了我们,然后你会发现,优秀不是一种行为,而是一种习惯。
3、放纵自己的欲望是最大的祸害,谈论别人的隐私是最大的罪恶,不知自己过失是最大的病痛。
4、对上级谦恭是本分,对平辈谦逊是和善,对下级谦逊是高贵,对所有人谦逊是安全。
5、幸福是把灵魂安放在最适当的位置。
6、发脾气是值得赞扬的,如果你能做到:在适当的场合,向正确的对象,在合适的时刻,使用恰当的方式,因为公正的理由而发脾气。
7、克服了恐惧的人才能获得真正的自由。
8、时间碾碎万物;一切都因时间的力量而衰老,在时间的流逝中被遗忘。
9、我认为,与战胜敌人的人相比,战胜欲望的人更加勇敢。
10、教育是富人的装饰品,穷人的避难所。
11、工作的目的便是获得空闲。
12、对谁都是朋友,实质对谁都不是朋友。
13、幽默的秘诀是出人意料。
14、有七个原因决定了所有人类的行动:机遇、本性、强迫、习惯、理性、激情和欲望。
15、羽毛相同的鸟,自会聚在一起。
16、所谓平等,就是穷人不占富人的便宜。
17、教育的根是苦的,但其果实是甜的。
18、智慧不仅仅存在于知识之中,而且还存在于运用知识的能力中。
19、一个纵情恣乐毫无节制的人,会变成放荡的人;一个像乡下人一样忌避一切快乐的人,会变为麻木不仁的人。
20、吠犬之用,胜于睡狮。
21、吾爱吾师,吾更爱真理。
22、一个智者的目标不是追求幸福,而是尽其可能地避免不幸。
23、坏人因畏惧而服从,好人因爱而服从。
24、我们无法通过智力去影响别人,情感却能做到这一点。
25、会成为什么样的人,全看重复做什么样的事。
26、每一个人在本性上都想求知。《形而上学》
27、即使上帝也无法改变过去。
28、想要快乐就得自给自足。
29、运动太多和太少,同样的损伤体力;饮食过多与过少,同样的损伤健康;唯有适度可以产生、增进、保持体力和健康。
30、在科学上进步而道义上落后的人,不是前进,而是后退。
31、挚友如异体同心。
32、我们日复一日做的事情,决定了我们是怎样的人。因此所谓卓越,并非指行为,而是习惯。
33、所谓奴隶,就是欲望战胜理性的人。
34、善就是幸福,中庸是最高的善和极端的美。
35、好感是友谊的先决条件,但不能把两者混为一谈。
36、法律就是秩序,有好的法律才有好的秩序。
37、战争的目的必须是为了和平。
38、事业是理念和实践的生动统一。
39、严肃的人模仿高尚的人的行动,轻浮的人则模仿卑劣的人的行动。
40、勇敢乃是自信与害怕中间之道。
41、谬误有多种多样,而正确却只有一种,这就是为什么失败容易成功难,脱靶容易中靶难缘故。
42、坏习惯是在不知不觉中形成的。
43、在不幸中,有用的朋友更为必要;在幸运中,高尚的朋友更为必要。在不幸中,寻找朋友出于必需;在幸运中,寻找朋友出于高尚。
45、人生颇富机会和变化。人最得意的时候,有最大的不幸光临。
46、理性的人追求的不是快乐,而只是没有痛苦。叔本华《人生的智慧》
47、打开一切科学大门的钥匙都毫无疑问的是问号。
48、把权力赋予人等于引狼入室,因为欲望具有兽性,纵然最优秀者,一旦大权在握,总倾向于被欲望的激情所腐蚀。《政治学》
49、诗人的职责不在于描述已发生的事,而在于描述可能发生的事。《诗学》
50、 只有克服了自己的恐惧, 才可能获得真正的自由。
51、令人哭笑不得的是,与其说是起因于当事人的缺点,毋宁说是以其优点为杠杆产生的。
52、美是一种自然优势。
53、法治比任何一个人的统治来得更好。所谓法治,应包含两重含义:已成立的法律获得普遍的服从,而大家做服从法律又本身是制定良好的法律。
54、放松与娱乐,被认为是生活中不可缺少的要素。
55、自由是服从自定的规则。《尼各马科伦理学》
56、重复不停地去做一件工作,这个工作就会变成我们本身。到那时,杰出就不是一个动作,而是一种习惯了。
57、任何人都会生气,这很简单,但选择正确的对象,把握正确的程度,在正确的时间,出于正确的目的,通过正确的方式生气,这却不简单。《伦理学》
58、一切艺术、宗教都不过是自然的附属物。
59、怜悯是一个人遭受厄运而引起的,恐惧是这个遭受厄运的人与我们相似而引起的。
60、闲暇当然是一种幸福。
61、德可以分为两种:一种是智慧的德,另一种是行为的德,前者是从学习中得来的,后者是从实践中得来的。
62、气度宽宏的人,无论遭遇的命运为善为恶,皆能适度以应之。成功不以为喜,失败不以为悲,外界的毁誉褒贬,一不介怀,只是为所当为,为所可为而已。
63、凡善于考虑的人,一定是能根据其思考而追求可以通过行动取得最有益于人类东西的人。
64、人们为善的道路只有一条,作恶的道路可以有许多条。
65、幸福在于自给自足之中。
66、习惯实际上已成为天性的一部分。事实上,习惯有些像天性,因为“经常”和“总是”之间的差别是不大的,天性属于“总是”的范畴,而习惯则属于“经常”的范畴。
67、对年轻人来说,朋友是提醒他们不犯错误的谋士;对老年人来说,朋友是补充他们衰竭的体力、照顾他们生活困难的助手;对成年人来说,朋友是辅佐他们完成宏伟事业的臂膀。
68、金钱的欲望就像一头贪婪无比的野兽,你永远不知道它脚下埋下了多少宝贵的青春,当青春耗尽,也许你什么也留不住,只留下了孤独和面目可憎。[4]
社会评价
亚里士多德一生勤奋治学,从事的学术研究涉及到逻辑学、修辞学、物理学、生物学、教育学、心理学、政治学、经济学、美学、博物学等,写下了大量的著作,他的著作是古代的百科全书。
他的思想对人类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他创立了形式逻辑学,丰富和发展了哲学的各个分支学科,对科学等作出了巨大的贡献,是最早论证地球是球形的人。
亚里士多德的某些思想显得有些极端。例如,他赞同奴隶制及女性所受的不平等待遇,认为这是自然界的安排,当然,这些思想是他所处时代的写照。但是,亚里士多德的许多思想,今天看来依然具有时效性,如:“贫穷是革命与罪孽之母”、“立法者应该把主要精力放在教育青年上;忽视教育必然危及国本。”亚里士多德关于教育的思想显然是超前的,在他生活的年代还没有公共教育。
关于亚里士多德的12个问答
1、亚里士多德存在吗?
答案是当然存在。罗马帝国时代的古希腊哲学史家第欧根尼·拉尔修(约公元200年-250年)编有古希腊哲学史料《名哲言行录》,第五卷第一章讲的是亚里士多德。公元79年,维苏威火山大规模爆发,与庞贝古城同时被埋的赫库兰尼姆城废墟中发现了亚里士多德的名字。17世纪出土的古希腊时期的《帕罗斯碑》提到过亚里士多德。
提出亚里士多德存在与否的问题,主要是基于一些非主流观点和伪史论的主张。这些观点认为,亚里士多德以及整个古希腊、古罗马的历史都是虚构的。这种说法的提出,往往是为了挑战传统的历史认知,或者出于对某些历史事件、文化的重新解读和质疑。然而,这些观点通常缺乏确凿的证据支持,并且在学术界并未得到广泛认可。例如,《希腊伪史考》一书中提出的类似观点,就被认为是没有按照文献学、历史学的规范方法展开论证,充满了想象之词和低级的史实错误。
2、十三世纪之前西方世界不存在亚里士多德?
并非如此。12世纪的重要争论与他的《范畴篇》有很大的关系。12世纪的经院学者围绕共相性质的问题展开了长期的激烈的争论。当时的一个学者感慨地说,花费在这一问题上的时间比凯撒征服世界的时间还要长,花费在这一问题上的金钱比“克雷兹棺材”里的钱还要多(克雷兹是公元前6世纪的吕底亚国王,以富有夸耀于世,为波斯人所杀,在他的棺材里填满了生前搜刮的无数财富。)这一问题最早由3世纪的新柏拉图主义者波菲利在《亚里土多德范畴篇注释》中提出。他提出的关于共相性质的三个问题是:
共相是否独立存在,或者仅仅存在于理智之中?如果它们是独立存在,它们究竟是有形的,还是无形的?如果它们是无形的,它们究竟与感性事物相分离,还是存在于感性事物之中,并与之一致?
波菲利说:“这些问题是最高级的问题,需要下功夫研究。”这些问题在哲学史上被称为波菲利问题。6世纪的罗马哲学家波埃修(Boethius,480——525年)首次把亚里士多德的《范畴篇》连同波菲利的注释翻译成拉丁文,并说明这一问题对于逻辑基础乃至整个哲学的重要意义。
共相 拉丁文universalia的意译:西欧中世纪经院哲学常用名词,意即一般。柏拉图的理念论:柏拉图认为世界有理念的世界与可感的(现实)世界之分。理念(ε?δο?),是永恒而完美的,更重要的是理念不仅是普遍性,而且是实体;而现实中可感的个别事物既不永恒也不完美,它们只是在分有或模仿永恒而完美的理念,是理念的影子。个别事物只是由于基于实在的理念才说它们在一定意义上也是实在的。总之,共相(理念)不但是一种实体,而且还是个别事物存在的本原1。亚里士多德的经验主义:共相就是一类个别事物共有的性质,并且就在个别事物之中。在亚里士多德那里,这种性质被称为形式(ε?δο?)。实体是由形式和质料(没有性质的存在物)构成的,缺一不可,在现实中两者都不可以单独存在。(这些抽象概念很难理解准确。)
3、亚里士多德的一生是怎么度过的?
亚里士多德的一生,是竭力摆脱外部干扰,潜心于教学和学术研究的一生。亚里士多德公元前384年出生(孔子出生于公元前551年。同时代的中国理论家有,孟子(约公元前372年-公元前289年):战国时期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和教育家,儒家学派的重要代表人物。庄子(约公元前369年-公元前286年):战国时期道家学派的主要代表人物之一,著有《庄子》。商鞅(约公元前390年-公元前338年):战国时期著名的法家改革家,曾在秦国进行变法,对秦国的强大和统一六国起到了重要作用。)在爱琴海西北岸的色雷斯地区,当时色雷斯由马其顿统治,所以亚里士多德名义上是希腊人,实际上应该是马其顿人。他出生在一个富裕的奴隶中产家庭,他的父亲是马其顿王阿敏塔斯的宫廷医生,这给小时候的亚里士多德提供了优越的环境,也培养了亚里士多德对医学、解剖学和生物学等学科的兴趣。
公元前367年,风华正茂的青年亚里士多德,离开了宫廷中正在进行着惨烈的夺权斗争的马其顿王国,来到了雅典,投入正处鼎盛时期的阿加德米亚,师事柏拉图。他在这里一住就是20年,大约前10年按照柏拉图所规定的,修习基础课程,后10年则以辅导员身份,做教学辅助工作。
亚里士多德在学园的日子随着柏拉图的逝世结束了。在柏拉图生前,这名他得意的弟子并不盲目崇拜自己,在学术的道路上逐渐与自己分道扬镳,这使得他十分不快。所以在柏拉图死前,他没有让亚里士多德继承他的位置,而是让他的侄子斯珀西波斯成为学院的新领袖,这令亚里士多德感到不快。除此之外,令亚里士多德不开心的还有新领袖对数学的痴迷,斯珀西波斯继续强调知识的数学模式,这让从小就接触医学、生物学的,已经开展更多经验性研究的亚里士多德无法忍受,在雅典停留两年后,他收到学园之前的学生赫米亚斯的邀请,访问小亚细亚。
不久他应聘回到了马其顿,作了当时的王子、后来的亚历山大大帝的教师。
公元前335年,亚里士多德回到阔别12年的雅典,雅典已在马其顿的控制之下了。这时候,他以知命之年在吕克昂创建了自己的学校,亲自主持讲授,并广泛地开展学术研究。现在我们所见到的较为完整的著作,大都是亚里士多德这一时期的作品。
然而好景不长,公元前323年6月亚历山大突然逝世,雅典的反马其顿势力抬头,因亚里士多德与亚历山大的亲密关系,并且因为亚里士多德为他的同学赫米亚斯写的碑文与赞美诗,他被控不敬,被迫离开雅典,第二年就在埃维亚岛上的一个马其顿要塞哈尔基斯去世了,终年63岁。亚里士多德所创立的学派,被称为漫步学派。
漫步学派是指由亚里士多德创建,并由他的学生延续的学派,又称逍遥学派。亚里士多德喜欢边散步边讲课,所以他的学派被称为漫步学派或者逍遥学派。漫步学派以公元前1世纪为界,大致可以分为两个时期。在希腊化时期,漫步学派主要作为一个哲学探究的共同体。亚里士多德留下了庞大的百科全书式的知识体系,他最初的学生们大多延续了亚里士多德在某一方面的工作。
4、亚里士多德写了1000多万字,留存下来的有300万字?
在被誉为标准本的《亚里士多德全集》里我们能见到47种。而其中《论宇宙》等13种,经学者们从内容及文体上多方考证,已被公认为是后人所托之作品。这些篇目虽非原作,但仍具很高文献参考价值,所以仍保留在全集中,加以标志以示区别。
标准本的《亚里士多德全集》的前两卷收集了亚里士多德著作的本文。两卷计1462页,每页分a、b两栏,每栏从30到40余行不等,大多为35行左右。每隔5行都标出行数号码。(假如每行5字,则共有字数:1462*35*2*5=51万字)
5、亚里士多德是用什么书写材料写作的?
亚里士多德的作品是用莎草纸写的。莎(suo)草纸的出现与埃及文明史的发端几乎同步,是目前已知的世界上最古老的纸质书写材料,用莎草纸制作而成的卷轴是世界上最古老的书籍形式。
公元前8世纪左右,莎草纸经由地中海东岸的港口城市毕波罗斯传到古希腊和罗马。公元前7世纪,莎草纸已经成为由埃及向希腊出口的大宗商品并改变了希腊文化的口述传统。莎草纸书写的优势地位一直保持到中世纪早期,之后才逐渐被更具竞争力的羊皮纸所替代。既然莎草纸是埃及向希腊出口的大宗商品,那么亚里士多德用其进行写作是很正常的事情。
有人说亚里士多德是用羊皮纸写的,其实,在亚里士多德的时代,羊皮纸的制作工艺还不完善。公元前2世纪,今土耳其西部的帕加马王朝国王欧迈尼斯二世在位时大兴图书馆,与同时期埃及亚历山大图书馆形成竞争,埃及因此停止向帕加马出口莎草纸。欧迈尼斯二世于此改良动物皮制造工艺,开始使用羊皮纸,并传到罗马帝国的其他地区,羊皮纸遂大行于世。现代英语中“羊皮纸——Parchment”一词就是以帕加马城(Perhamum)来命名的。
死海古卷羊皮纸
6、亚里士多德的著作经历了怎样的命运?
在亚里士多德死前,他深感自己的学问有可能会被仇恨冲昏头脑的雅典人毁坏,为了避免自己重蹈苏格拉底的覆辙,遂将他大量的手稿连同吕克昂学园,都托付给了他的同学狄奥弗拉斯图斯。狄奥弗拉斯图斯怕被官方收缴,在自己死前嘱托自己的侄子将手稿送往了小亚细亚的塞普西斯,任人抄传。
后来珀加蒙王国的君主,为自己的图书馆向民间征集书籍,为了避免被征用,这批稿本就被藏于地窖中,一直沉睡了百余年,直到公元前1世纪才发掘出来,被卖给了台奥斯的哲学家阿柏里康(Apellikon)重新带回雅典。
公元前86年苏拉攻占了雅典,把这批书稿劫到罗马,后来又转手到文法学家提兰尼奥(Tyrannion)手中,准备编辑抄传。但经两个世纪岁月的腐蚀,播迁散乱,这批稿子已经面目全非,又加上誊抄手文化不高、讹误百出,所以稿件的内容次序、写作先后完全不可辨认。
直到罗马吕克昂第十一任主持、罗得斯岛的安德罗尼珂(Andronicus)收藏了它,并重新加以编辑,这大概是公元前60年左右的事情。在当时,安德罗尼珂已经无法查清这些著作的写作年代,只能用当时流行的分类归纳法,把它们按内容排比在一处。
令人遗憾的是,安德罗尼珂所编定的《全集》后来也失散了,甚至连一份目录也不曾保存下来。
有人可能会质疑:为何吕克昂学院没能好好保存它的开山祖的典籍?
想想为啥亚里士多德离开他一手创建的学园,就知道他的境遇了。不是不重视,而是当时的政治环境对他不利。在这种情况下,他的作品不是被毁,而是被带到小亚细亚(亚洲西南部的一个半岛,即现在的土耳其。)让人任意抄传,已经是不错的待遇了。
而且,是吕克昂第十一任主持安德罗尼珂收藏并重新加以编辑了亚里士多德的作品,这足以说明吕克昂学园(吕克昂学园是由亚里士多德在公元前335年创办的哲学学校,也称为逍遥派学校(Peripatetic School)。)很重视开山祖的典籍。
7、在希腊语世界,亚里士多德的著作是怎么不再为人所知的?
公元后的几个世纪里,罗马帝国战乱频仍、社会腐败,希腊哲学的智慧火花已濒于熄灭。学者们纷纷带着他们的典籍移居较安定的东方,继续自己的事业。于是新兴的基督教就来填补这一精神空位。
基督教是一个以信仰为基础的、排他性很强的宗教,它和把求知看作是人的本性的希腊哲学针锋相对。特别在公元4世纪基督教被宣布为罗马帝国国教,对世俗的希腊哲学加强限制,终于在公元529年查士丁尼下令封闭了全部非基督教的学校,希腊哲学在西方失去了最后的存身之所,亚里士多德的著作在随后的几个世纪里几乎不再为人所知。(宗教与哲学对立)
8、在拉丁语世界,十三世纪之前的600年里为何几乎没人知道亚里士多德?
公元395年,罗马帝国分裂为东、西两部分,讲拉丁语的西方逐渐失去了同讲希腊语的东方的文化交流。在东方的拜占庭帝国,古代学术延续得相对较好,古代文本用古希腊语保存下来。而在拉丁西方,由于懂希腊语的人日渐稀少,如何了解希腊学术的问题开始突显出来。对于科学而言,那的确是个黑暗时代,希腊科学原著大都没有翻译过来。
拉丁语世界通常指的是拉丁语的影响范围或使用拉丁语的地区。拉丁语是古罗马帝国的官方语言,随着罗马帝国的扩张,拉丁语传播到了欧洲的许多地区。尽管拉丁语在日常交流中已经不再使用,但它仍然是人类文化、科学和医学等领域的重要基础3。拉丁语也对世界各地的语言产生了影响,例如英语和法语等3。在科学、医学、法律等领域,拉丁语成为了专业知识的载体。它的精确性和严谨性使得它成为了这些领域的首选语言3。拉丁语中含有丰富的构词词素,可用以构成新的科学术语。拉丁语语音明确固定,语法结构严谨,词意确切清晰,有利于保持科学术语的正确性和统一性。也便于国际上的交流和理解。拉丁语原本是意大利中部拉提姆地方(Latium,意大利语为Lazio)的方言,后来则因为发源于此地的罗马帝国势力扩张而将拉丁语广泛流传于帝国境内,并定拉丁文为官方语言。而基督教普遍流传于欧洲后,拉丁语更加深其影响力,从欧洲中世纪至20世纪初叶的罗马天主教为公用语,学术上论文也大多数由拉丁语写成。现在虽然只有梵蒂冈尚在使用拉丁语,但是一些学术的词汇或文章例如生物分类法的命名规则等尚使用拉丁语。罗马帝国的奥古斯都皇帝时期使用的文言文称为“古典拉丁语”(Classic Latin),而2-6世纪民众所使用的白话文则称为“通俗拉丁语”(Vulgar Latin)。而通俗拉丁文在中世纪又衍生出一些“罗曼语族”(Romance),包括中部罗曼语:法语(French)、意大利语(Italian)、萨丁岛(Sardinia)方言、加泰罗尼亚(Catalonia);西部罗曼语:西班牙语(Spanish)、葡萄牙语(Portuguese);与东部罗曼语:罗马尼亚语(Romanian)。十六世纪后西班牙与葡萄牙势力扩张到整个中南美洲,因此中南美洲又称“拉丁美洲”(Latin America)。
公元4世纪到8世纪,拉丁西方的一些有识之士感受到了这种危机,他们或者将希腊哲学文献翻译成拉丁文,或者用百科全书等形式将当时能够获得的知识(无论是基督教的还是异教的)记录下来,以此来保存古代的学术。
其中,在公元6世纪初,罗马的一位学者和政治家波埃修(Boethius)把《范畴篇》、《解释篇》等几个短篇译为拉丁语。除此之外,直到12世纪初600年间,没有迹象表明,拉丁语世界还接触过其他亚里士多德著作。
简言之,在13世纪之前的600年里,拉丁语世界依然有亚里士多德的作品,只是很少。
公元529年,断断续续存在了九百多年的柏拉图学院和稍晚的亚历山大城的学校被东罗马帝国皇帝查士丁尼关闭,部分学者逃到波斯的贡德沙普尔,那儿当时是波斯萨珊王朝的学术中心。公元750年,萨法赫(Saffah)推翻倭马亚王朝,建立阿巴斯王朝并扩张迅速。萨法赫的弟弟、阿巴斯王朝的第二任哈里发曼苏尔(Abu Jafar Al-Mansur)不喜首都大马士革的传统部落氛围,而更心仪波斯发达的文化和官僚体制,一心想迁都。在占星家的指导下,新都选址在离巴比伦古城不远的巴格达。公元766年,阿巴斯王朝的首都从大马士革东迁到了新城巴格达。曼苏尔统治时,开始翻译希腊著作。到了第七任哈里发马蒙,阿拉伯翻译运动进入高潮。此时的阿拉伯世界是世界文明的顶峰。马蒙继任哈里发之后的第六年(公元819年)才进入巴格达,没多久就做了一个神奇的梦,梦中见到了亚里士多德。有人说是亚里士多德之梦激发了马蒙对知识的兴趣,于是他资助翻译运动,并在巴格达建立了一座综合性学术机构——智慧宫。
智慧宫中最有影响力的人是侯奈因·伊本·伊斯哈格(808-873)。他是景教徒(最大的基督教分支),专业是医药。他会叙利亚语和波斯语,后在巴士拉城学了阿拉伯语,在亚历山大城学了希腊语。伊斯哈格翻译了大量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的作品。他一般先把希腊语翻译为叙利亚语,再由别人(很多情况下是他儿子)从叙利亚语翻译成阿拉伯语。他的儿子还修订、注释早期的亚里士多德。
12世纪之后,随着东西文化的交流,西方人士通过阿拉伯哲学家阿维洛依(Averroes,1126-1198年)重新见到了亚里士多德著作,并从希伯来语转译为拉丁语。
阿维洛伊是西班牙穆斯林医学家、哲学家。自8世纪至14世纪,包括西班牙地区整个伊比利亚半岛都在阿拉伯人控制下。阿维洛依作为哲学家曾经担任西班牙半岛上科尔多瓦伊斯兰公国的大法官。他的阿拉伯名是伊本·路西德。阿维洛伊认为只有理性是不朽的,因此,不存在个人的灵魂不朽。他强调通过理性获得的知识要高于通过信仰得来的知识。
阿维洛伊的思想与正统的伊斯兰教教义对立,在穆斯林世界并没有持久的影响力。但是他对于欧洲思想的影响确实巨大的。在12——15世纪文艺复兴早期,当意大利半岛的拉丁文明开始兴起以后,是阿拉伯人阿维洛依使他们知道了亚里士多德的存在。阿维洛依的评注后来均被编入15世纪以后威尼斯最早出版的《亚里士多德全集》的拉丁文版。他对亚里士多德思想的解释极大地影响了经院哲学的发展。
很多人都认真研读阿维洛伊,以至于当时的欧洲形成了一种“拉丁阿维洛伊主义”,一直到17世纪。另外,阿维洛伊的神哲学构成了阿奎那的神哲学的重要理论来源。
大约在1255到1278年,绝大部分的亚里士多德著作已有拉丁文本。在14世纪末年,出版家阿尔杜斯·曼努修出版了几乎是全部的亚里士多德著作的希腊本文,不过其中的《论诗》直到1500年实际上尚不为西方学术界所知。
在西方著名哲学家中,亚里士多德是最早被介绍到中国来的。有学者提出:早在唐代中西文化交流的时候,亚里士多德思想就已经随着景教的传入由景僧介绍到了中国。这种说法还没有明确的资料可以证实。
但最迟在17世纪明朝末年,利玛窦等来中国传教,将西方文化和科学技术输入中国的时候,亚里士多德的思想就开始介绍到中国来了。当时由李之藻翻译的《名理探》和《寰有诠》就是论述亚里士多德物理天体思想的。因为那时亚里士多德是基督教的权威,又由于亚里士多德关于自然科学的知识与传统中国儒家思想格格不入,故而亚里士多德思想在中国的传播仅仅是述介,并没有形成重大的影响。
而后中国便加重了闭关锁国的程度,直到19世纪末期,中国打破闭关锁国的状况,由严复等人开始“睁眼看世界”,又重新开始了对亚里士多德思想的关注,严复曾译述亚里士多德著作《名学浅说》(直译应为《逻辑学教程》),为推广亚里士多德思想和发展中国哲学思想做出了巨大贡献。
12、亚里士多德的思想源自《永乐大典》?
这种幼稚的问题当然不值一驳,《永乐大典》是2000多位学者、6年多时间完成的一部规模宏大的百科全书,是14世纪之前中国历史文化的集成,共22937卷,11095册,3.7亿字。可是,只有一部,还束之高阁。因为它立项于朱元璋时代,朱棣对它兴趣不太大。100多年后,嘉靖(1522年-1566年)皇帝爱不释手,并且还要把它带进棺材里,这才匆忙组织人马再抄一份留在世上。然而世上也没能留住,逐渐丢失,遇到战乱则大规模丢失,命途多舛。目前国家图书馆只剩161册,丢了99%。在《永乐大典》编纂前,亚里士多德的作品早已流行于西方世界,后者怎么可能源于前者?
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根本不存在
推理冒牌古书的“辨伪学”是文献学的重要分支。
“过分全能小天才”
古时不见今时来?
这些观点至少可以上溯至一本叫做《希腊伪史考》的书。照那本书的说法,不光亚里士多德不存在,整个古希腊、古罗马的历史差不多都被否了。因为这本书完全没有按照文献学、历史学的规范方法展开论证,书里到处都是拍脑门式的想象之词和低级的史实错误,严肃学术界根本就看不上,不仅没在国际学术界产生任何影响,在国内也没有学者搭理它。国内最大的中文书搜索平台“读秀”(它至少收录了四百多万本中文书,加起来少说也有十几亿页,当代出版的绝大多数严肃图书都收进去了)搜索“希腊伪史”或者“希腊伪史考”,加起来也只能看到大约二十条结果。书的作者说亚里士多德“过于全才”,懂一大堆互不搭界的学问,所以太假了。
别说古希腊了,就算一两千年后的文艺复兴时期,不也有个概念叫“文艺复兴人”(指在若干彼此关联不大的领域都有伟大创见的科学家、艺术家或工程师,比如达·芬奇、托马斯·杨等等)嘛。到了近现代,很多学科的重要知识都多得让人一百年也学不完,“全才”才越来越难出现了。
哲人奋笔写不止
关我小羊什么事?
《希腊伪史考》的观点,古希腊用的纸是羔羊皮做的。亚里士多德写那么多东西,羔羊根本不够用;进口的“紫砂草”又太贵。其实:羊皮纸不一定要用羔羊皮去做;亚里士多德时代根本也没有羊皮纸,人家用的叫莎草纸;绝大多数现代专家都认为莎草纸不算贵。
羊皮纸从来都不是只能用小羊皮造。牛皮纸一般只用小牛皮做。在现代英语中,一般习惯于把羊皮纸称为parchment,而小牛皮做的那种犊皮纸一般叫vellum。犊皮纸特别贵,可羊皮纸相对来说就便宜多了。莎士比亚的名剧《哈姆雷特》第五幕第一场《墓地》里都提过一嘴。
Hamlet. Is not parchment made of sheepskins?
Horatio. Ay, my lord, and of calves' skins too.
哈姆雷特:难道皮纸(parchment,语境中指代契约,此处用法与现代英语不完全一样)不是用绵羊的皮做的吗?
霍拉旭:是的,大人,也有用小牛的皮做的。
羊皮纸贵不贵,亚里士多德都不用琢磨这件事。这不光因为亚里士多德是大名鼎鼎的亚历山大大帝的老师,兼吕克昂学园(Lyceum)的创办人,人家相当有钱;更重要的一点是,亚里士多德那会儿根本就不用羊皮纸。一般认为,后世所说的这种羊皮纸是公元前二世纪才出现的,那时候亚里士多德已经去世一个半世纪了。至于羊皮纸大规模流行、普及,那还得再晚几百年,是公元四世纪以后的事情。
亚里士多德和他的学生们用的显然是被很多人描述为“很昂贵”的莎草纸。“莎草纸”其实不算现代意义上的纸,它不打纸浆,而是用莎草科莎草属植物埃及莎草(Cyperus papyrus ,也叫纸莎草)的内髓浸泡、压制而成的纸形书写材料。按照古罗马著名博物学家老普林尼《自然史》第十三卷22章的记载,在当时,埃及莎草这种植物从埃及到叙利亚、幼发拉底河流域都有分布。
普林尼记载了六种不同的莎草纸,这里面有的贵,有的便宜,可惜他光顾着讲纸张样式、功能上的区别,没说贵的具体有多贵,便宜的又有多便宜。不过,英国不列颠博物馆原副馆长、著名考古学家斯基特(Theodore Cressy Skeat)写过一篇在文献专业比较有名的论文《古代莎草纸到底贵不贵?》(Was papyrus regarded as “cheap” or “expensive” in the ancient world?)。他引用了好多出土文献,证明一卷(大约3.4米长,29.5厘米高)日常款莎草纸的价格大约相当于一个男性庄园工人两天的工资,这么算下来确实比今天的纸贵多了,但一般人也不至于用不起,何况亚里士多德和他学生都并非“一般人”,更是可以敞开了用。
古人习惯短行纵排地分栏使用莎草纸。图为公元前126年古希腊人用莎草纸写的一张卖驴账单,原件现藏哈佛大学霍顿图书馆。
一般来说,莎草纸比中国古人发明的那种严格意义上的纸更不耐潮,所以保存至今的古代莎草纸抄件比中国古书少很多。那么,莎草纸这么不耐久,古希腊的书是怎么传到现代的呢?
黑暗中古去哪躲?
东西罗马两帝国
“十三世纪前没有这个人(亚里士多德)呢,这所有的西方文献里面没有这个人,突然冒出来的。”这个问题可就更大了,因为它是对《希腊伪史考》一书的误读——而《希腊伪史考》里的说法则又是对所引材料的误读。所以,“十三世纪之前没有亚里士多德”是一个“误读+误读”的大错误。
《希腊伪史考》这本书对中文版《亚里士多德全集》序言评价特别高。他说这篇序言太厉害了,戳穿了亚里士多德不存在的“真相”。
中文版《亚里士多德全集》由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出版于1994年,主编者是已故著名哲学史学家、中国人民大学哲学系首任系主任苗力田教授。《全集》的序言就出自苗教授的手笔。试想,假如苗教授真的不相信亚里士多德存在,他干啥要费心费力,主持编译出这套十大本,好几千页的书呢?
其实,苗老师说的是:在公元六世纪的罗马学者波埃修(Boethius)以后,“至12世纪初600年间,就没有迹象表明,拉丁语世界还接触过其他亚里士多德的作品”。就是这句话,《希腊伪史考》把“拉丁语世界”扩展到了整个西方,而相关视频又把时段扩展到了整个13世纪前,意思完全变了。
中学历史课世界史部分讲到过一件大事叫“罗马帝国的分裂”:巨大的罗马帝国咔嚓裂成两半,西边的叫西罗马帝国(绿的),东边的呢,当然就叫东罗马帝国(红的,俗称拜占庭帝国)。
公元395年狄奥多西一世死亡后,罗马帝国一分为二。其中红圈标示的是希腊地区。
这两个“罗马帝国”的语言和文化都不一样,西罗马帝国通行拉丁语,而东罗马帝国主要说希腊语。所以,人家说的“拉丁语世界”指的是西边绿哇哇那块,而东边红彤彤的希腊语世界对古希腊哲学著作的抄写、研究并未长时间中断过。
特别是自从9世纪中期,著名的拜占庭皇帝迈克尔三世重建君士坦丁堡大学,主导“第一次拜占庭文艺复兴”以后,还有好多人专职抄写、研究这些历史文献,甚至直到今天,还有一些拜占庭人抄写古希腊著作的残篇存世。其实像柏拉图、亚里士多德这些学者的著作,主要就是通过希腊语世界传承下来的。
很多人说亚里士多德的书是从中东的阿拉伯文明传下来的,这种说法也只能算一知半解。其实,在6世纪以前的一段时间里,主导拉丁语世界的思想相继是“新柏拉图主义”“基督教柏拉图主义”和“教父哲学”。而亚里士多德的理论早在“新柏拉图主义”盛行时期就被逐渐融合了进去,后来又经过“教父哲学”家基于宗教立场的严厉批判,有那么大约六百年的时间,在拉丁语世界里,亚里士多德这个名字就很少有人提了——但希腊语世界研究他的人多了去了,其中像七世纪的忏悔者马克西姆斯(Maximus the Confessor),八世纪的大马士革的约翰(John of Damascus),直到十一世纪的迈克尔·普塞路斯(Michael Psellus),都属于拜占庭哲学史上大名鼎鼎的代表人物。
到了13世纪,拉丁语世界的学者确实通过阿拉伯哲学家阿维洛依(Averroes)重新发现了亚里士多德。但此时,亚里士多德的诸多著作的希腊文版本一直存在于拜占庭帝国。《希腊伪史考》作者提了半天的中文版《亚里士多德全集》主要就是依照希英对照的《洛布古典丛书》中的希腊文本翻译的。
伪造古书不简单
想骗专家无敌难
著名的贝克尔本《亚里士多德全集》中收录了当时所能见到的47种署名为“亚里士多德”的作品,其中足足有13种都被当今学术界看作“托名之作”。
当然,与《希腊伪史考》不同,严肃学界判断伪书有一套严格而且比较成熟的方法。研究者会根据图书的著录、引述、版本、语言风格,以及书中涉及的思想、风俗、人名、地名、器物等进行综合判断,不会因为一条“证据”就武断地说书是真的,也不会因为一处“疑点”就轻易说它是假的。
研究者综合各种信息,认为其中的大多数著作确实是比较可信的(当然,其中有相当一部分显然是亚里士多德学生的课堂笔记,而非亚里士多德亲撰。这就好比《论语》呈现了孔子的言论与思想,但作者却并非孔子本人一样)。
其实,像文献学这种专业,从业者都花了相当多的时间去学习、研究上面说的这些知识。想瞒过那么多从业者的眼睛,肯定没有那么容易。就比如让《希腊伪史考》的作者去伪造古希腊的书,他很可能马上就会因为不知道人家用的是什么纸(或类似的低级错误)而当场露馅。
想象一下,假设要伪造一本清朝的古书——就比如伪造一本《红楼梦》吧。按说清朝距离我们并不遥远,可怎么伪造呢?伪造者知道清朝的语法和现在相比有什么特点,怎么才能写出特别“对味”的清朝汉语吗?《红楼梦》里那么多官职名,伪造者知道清朝都有什么官,贾府的人有可能当哪些官,不可能当哪些官吗?《红楼梦》里讲了那么多顿饭,伪造者知道今天餐桌上的蔬菜、水果,哪些在清朝就有,哪些在清朝还没传过来;还有,那些清朝已经有的蔬菜蔬果,哪些还没驯化成今天的样子,以至于根本不可能按照今天常见的做法做吗?这还只是伪造一本书。像亚里士多德的许多著作,卷帙宏大,包罗万象,顶级专家也不可能编到天衣无缝。更何况,在亚里士多德身后不久,无数研究者引用过他的学说,或继承,或批判,甚至还形成了不同学派。伪造者还能把这些书全都完美地编出来吗?
其实,古代文献的文物原件不能存世非常常见。就拿咱们中国古代的《十三经》来说吧。《十三经》里最厚的一本是《左传》,将近二十万字,从语法上看应该是春秋末年到战国初年编写的。可是我们今天能找到的最古老的《左传》,一种是唐朝《开成石经》的拓片,另一种是敦煌遗墨,与《左传》撰写的时代都隔了一千好几百年。再看第二厚的《礼记》,从头到尾一共四十九篇,除了《孔子闲居》《缁衣》两篇有上博楚简、郭店楚简的文物存世,剩下的部分据我个人所知连敦煌写本都没有,只有唐《开成石经》的版本,距离文献形成也有一千年左右的距离。
《开成石经》目录。见《景刊唐朝开成石经 附贾刻孟子严氏校文》,中华书局1997。
当然,没有学者会仅仅因为看不到战国、秦汉的版本就硬说《左传》《礼记》不存在;也不会有严肃学者仅仅因为关于亚里士多德的记载在欧洲西部出现过几百年的断层,就说亚里士多德不存在。